“一主线、四路径”学术型教育研究室的构建策略
2022-11-26董巍
董巍
(辽宁省实验学校)
学科教育研究室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基层组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宁省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构建具有专业自主特质的学术型学科教育研究室为目标,将“专业精神的认同、专业发展的自觉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三位一体全程体验式课程体系”“尊重平等、积极悦纳”“角色定位、专业引领”“课题推进、项目研究”“专业收获、自我成长”的“一主线、四路径”完善学科教育研究室建设。
一、以“三位一体全程体验式”学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为核心
“整体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是辽宁省实验学校一贯秉持的教育思想,而我校心理教育研究室成立之初,便树立起“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目标的达成,应秉持心理老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全员参与’,进而‘既关注学生全体又关注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创建了“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德育主任、德育学科教育研究室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而在这种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开展工作,首先依靠的是团队对专业精神的认同。
为了提升专业精神的认同度,我们以学术研究为突破口,以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怀个体过去、当下、未来全程”的校本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和体验式心育模式为核心任务,通过系列的学术研究与合作,统一思想、达成理念共识。
我们从研读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入手,在明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将其细化分解为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目标。随后,在校本心理培养目标体系的引领下,建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历时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一套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辅助课四部分的课程,以一至九年级学生人格塑造、学习心理、社会心理、亲子关系、生涯规划等体验课程为主体内容,以低学段注意力训练、中学段社会情绪能力、高学段考试焦虑调控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课程为亮点,以心理剧大赛、心理广播剧、拓展活动、主题探究等活动课程,心理剧社、心理报社等学生社团课程及个体心理咨询为支撑,以家校共育、教师心育课程为保障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很快就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改革方面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其研究成果于2017年先后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辽宁教育》上,并于2018年面向全省召开了课程专项发布会。
在校本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的过程中,集团心理教育研究室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始终围绕课程研发这一项目研究展开,以学术研究代替行政管理,以专业成长代替功利性目标,通过专业精神认同引领团队成员获得价值感、成就感,帮助每个人找到了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以“尊重平等、积极悦纳”的组织文化沁润人心
组织文化对团队成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稳固持久的。心理教育研究室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习型组织,追求高品质“文化育人”,力求为“专业精神的认同、专业发展的自觉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人文环境。
我们认为,教研室的每个成员都至关重要,都是主角而非旁观者。在构建教研室常态教研制度时,我们充分保证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每位成员都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亟待解决的或者优势擅长的方面深度参与,每位成员均有决定主题、自主设计发言形式、充分展示研究成果与收获的机会。
我们营造尊重平等、积极宽容的组织氛围,始终站在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工作实效,以及更好地为每位师生家长服务的视角。在开展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成果展示和教研室建设的过程中,不树立行政权威,而是敬仰专业权威;不回避不同意见,而是鼓励专业层面畅所欲言;不做封闭式评价,而是做发展性展望;关注细节,鼓励创新;接纳试误,倡导反思;不设边界,积极成长。这些理念,使“尊重平等、积极悦纳”的教研组文化成为每个成员积极自主成长的“心理场”。
三、以“角色定位、专业引领”的运行模式凝聚力量
借助集团教研学术管理机制,心理教育研究室引领全体心理老师明确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引领、指导和组织推进的角色定位。每位心理老师都可以站在专业的制高点,面向学校、集团乃至区域内的全体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在心理课程体系研发、团体个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诸多方面,带领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心理教育研究室的负责人一是要提高自身角色认知和专业领导力,时时事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依靠专业影响力凝聚团队;二是要时刻精进业务,全面提升专业胜任力,广泛收集并为成员提供专业提升的学习机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又短时高效的专业研讨活动,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破解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要具备长远规划、组织落实、全面调动成员参与积极性的管理能力。
在负责人的带动下,心理教育研究室的其他成员也逐步成为学校大心理教育团队骨干力量的引领者。研究室借助学校联合教研机制,与班主任、德育教师联合开展心理课题研究、项目研究,为其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支撑;借助学校教师梯次培养机制,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纳入新教师培训;借助学校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不定期地针对学生心理或家庭教育热点问题面向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在长期紧密的教研合作中,大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全体成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班主任、德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心理教育研究室“角色定位、专业引领”的过程中,心理教研室的全体成员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专业发展自觉,专业能力和价值感同样得到大幅提升。
四、以“课题推进、项目研究”的机制改革激活动能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心理教育研究室经常面临攻坚克难的问题。于是,“以项目研究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破解疑难问题”的新机制应运而生。我们先后以社会情绪能力课程项目、家庭教育研究项目为抓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延展到社会、家庭。借助线上线下学习培训机会,与国家级专家对接,得到专家多次“手把手”的引领和指导;依托“中小学社会情绪能力课程的行动研究”“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家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行动研究”“九年一贯心理健康视域下的家长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了更好地让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在家庭教育中生根、发芽,心理教育研究室将联合教研的对象扩大到家庭教育委员会骨干成员,创建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组建了一支以集团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包含骨干班主任、优秀学科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及优秀家长代表在内的团队。从家庭教育经典文献导读、原创家庭教育案例分享、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家庭教育热门书籍推荐、定制式家庭教育援助等几个模块发布教研成果,全面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与技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护航”。
居家防疫期间,我们通过在线联合教研录制了原创居家防疫家庭教育系列心理微课和在线讲座。这些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辽宁省“春暖行动”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媒体推送,不仅服务了集团学生家长,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挥了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五、以“专业收获、自我成长”的激励方式良性循环
学术管理下的心理教研,为心理老师搭建了越来越广阔的专业研究与展示的平台学术管理下的心理教研,为心理老师搭建了越来越广阔的专业研究与展示的平台,通过“专业收获、自我成长”的激励方式,以专业能力提升替代直接的功利性奖励,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设条件、拓展途径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推广教师的专业研究成果,扩大教师的专业影响力,进而帮助教师获得更大的专业话语权。这种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开创了“协同进步”“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在“专业收获、自我成长”方式的激励下,仅由5人构成的心理教研室在成立的6年间,面向全省召开专题学术会议4次,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获得省市级优质课15节,研究成果或研究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40余次。教研室负责人被聘为省心理兼职教研员,全体成员均在省级心理培训平台做过专题讲座或主题发言。
在学校每年一次的校级学术会议上,心理教研团队始终以全员展示的方式全程参与,力求让每位老师都得到全方位的展示与提高。专业层面的获得感对于教师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以“专业收获、自我成长”的激励方式引领教师良性可持续发展,是传统功利激励方式无法实现的。
总之,近年来,辽宁省实验学校心理教育研究室本着“外部赋权”和“内部增能”的核心理念,以“一主线、四路径”策略,优化教育研究室自立自治、尊崇专业权威、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文化氛围,加强每位教师的专业自律,提升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课程与教学领导力,合力构建了一个共商共建、互惠共生的学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