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现象学视角下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的难点与突破

2022-11-26樊雅琴

辽宁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教育

樊雅琴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高质量线上教学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居家线上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效果并不都尽如人意。2020年4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技能司联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全球教育创新计划,发布了《2020应对COVID-19教育指南》,归纳了全球近一百个国家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线上教学面临的困境指向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现状

自2013年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是其创新应用能力仍不足,且乡村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尤为薄弱。具体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化意愿有所提高,但实施动力偏离教育本质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外部要求,还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内在需求,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都普遍得到提高。多数教师表现出了较强的技术应用意愿,乐于尝试新型教育教学技术。然而事实上,在众多华丽惊艳的技术中,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善学习质量的并不多。各种各样的优质课评比、听评课比赛以及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展示等活动,无一不在召唤着教师对技术的使用,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更多地关注所使用技术的复杂度和难度,对其使用效果和适切度关注较少。这在督促教师使用技术的同时,也加剧了技术应用偏离教育的矛盾。

(二)创新应用能力偏低,且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技术使用率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将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投入日常教学当中。不过,很多教师的技术使用层次偏低,往往只使用自己熟悉的基本常见的技术手段,其使用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是从方便自己教学而非支持学生理解的角度使用技术。无论从教师的技术使用层次还是技术使用目的来看,都与技术的创新应用有较大距离。创新须建立在熟练和精通的基础上,然而由于教师的年龄、专业、区域等不同,有一些教师不能够熟练使用技术,致使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限制了学校的整体技术应用水平,阻碍了教师信息化协作教学的发展,影响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三)自我效能感良好,但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教师普遍对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比较满意,认为自己可以使用基本的技术支持教学,但同时对自己的在线教学效果并不满意,这表明了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城乡差异显著。乡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不足,且设备相对落后、短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不完善,造成了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和水平均低于城市教师。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中的矛盾

(一)技术现象学视角下的人技关系与技术异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在于教师与媒体技术之间的交互。在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关联中,技术总是起着中间调节的作用,并且由于技术的“放大—缩小”结构使得人类对世界的知觉被技术拓展的同时也被技术所改变。此外,技术工具的意向性能力使得人类未知的事物得以呈现。可以说,技术工具是知识产生的基础,而知识的获得就发生在技术工具的意向性之中。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根据技术介入的不同程度,唐·伊德将人与技术的关系分为四种,即具身关系、解释学关系、他者关系以及背景关系。

具身关系是人与技术间的最基本关系。智能技术拥有人脑无法比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等优势,可以辅助教师开展更精准、更高效的教学。若教师对这一机器的使用游刃有余,那么具身关系便可以形成。智能机器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且会在教师使用中“抽身而去”。具身化的技术与教师融为一体,方便教学的同时,也限定了教师的操作行为,使其沿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

解释学关系同具身关系一样,仍是人与世界的基本共存关系。教师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技术与教师之间属于解释学关系。但如果教师对学习分析结果的理解能力弱,误读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致做出了错误的教育决策,抑或设计的教学活动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特征,那么教学效果就会降低。

他者关系指使用中的技术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人类的他者。此时,教师知觉的对象就是该技术本身。在学习使用技术之初,教师与技术之间会表现出较强的他者关系。如果教师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对技术本身产生了迷恋,而忽略了它的教育用途,就会形成教师被技术控制的局面。

背景关系不是有焦关系,此时的技术不处在知觉活动的中心,但同样具有非中立性的特征,且改变着人类经验的格式塔。背景关系中的技术处在人类生活的背景当中,发挥着一种场域的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失效,也会给教学带来不便。

然而,人与技术并不总是和谐相处,人技矛盾的结果会产生技术异化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在信息化教学中,就是在教师将技术应用于教学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技术反客为主,牵制着教师顺延技术的发展来交互,进而使得教育背离其本质。

(二)技术现象学视角下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中的困境分析

从技术现象学视角分析教师与技术的四种关系,并从每一种关系的特征入手探索技术异化的可能来源,为发现阻碍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异化表现为人与技术离身关系的产生,技术脱离人的存在而独自发展,进而制约、改变、代替、控制人类。

上文提到,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存在着实施动力偏离教育本质、创新应用能力偏低以及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从技术现象学的角度分析,可以认为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更多地处在他者关系与技术异化两种情况下,教师与技术间的具身性和解释性关系较弱。他者关系体现在,教师对技术的使用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较弱,技术尚未融合到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他者的存在,透明性特征微弱。技术异化体现在,教师与技术的具身关系或解释性关系欠佳的情况下,强制使用技术支持教学会出现效果不理想,或使用动机偏离教育本质的现象。

在“具身—解释—他者”的连续统内,要想从“他者”转向“具身”或者“解释”,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技术的各项操作,熟知其教育功能,并将其与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相融合。这表明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至关重要。只有当教师会使用技术的时候,才是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第一步。技术异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与技术的竞争问题。当教师不能驾驭技术、又不得不使用技术的时候,就会出现教师被技术强迫的情况。这表明,在听评课、信息化教学展示课、公开课等教师信息化技能评比中,要明确使用技术的前提是保障不偏离教育的育人本质,防止为了展现技术而使用技术的错误现象;要引导教师在使用技术的同时,切不可以技术的复杂度或难度来决定技术使用的好坏。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若要高效率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既要提升教师对技术使用的熟练度,也要端正技术的育人价值,避免误入人技异化的歧途。人与技术的和谐相处才是消解技术异化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及相关教育部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技术价值观,需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常用的教学技术。

(一)坚定育人的教育信念,改善技术应用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是将自然人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有生命、有情感、会思考的个体,教育应时刻坚定并坚持这一信念。无论是教育还是教育中的技术应用,都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教育教学要避免追随技术的发展脚步,应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技术应用中,教师应理性客观评判技术的教育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不应盲目购买技术产品,而是加强对技术产品使用效果的监管力度。在教学评估中,应不以技术新颖和复杂程度作为关注重点,而是考察技术使用的适合性和实用性。在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技术应用的教育效果。

任何教育领域中技术的设计与开发都应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避免反其道而行之。教学技术产品的发展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前提开展设计与研发,并适时根据师生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功能。事实上,当前的教育产品与实际教学需要之间尚有一段距离,产品研发公司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机制仍需完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搭建交流平台,促成优质合作。

(二)关注教师技术基础,强化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

对技术的熟练使用程度亦会影响使用效果,并改善人与技术间的关系,使得人与技术间的关系沿着“人—技术”路径转变,由准它者性向准人类性转变。即由他者关系转到解释学关系或具身关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关注教师的技术基础及其与信息化教学要求之间的距离,充分关注教师自身的基础,做到个性化培训和精准化提升;需要强化培训中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特征,突显出技术的实用性能,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愿意学并且学得容易。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其能接受难度内的内容。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亦是如此。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青年教师和年长教师的技术水平差距尤为明显。如若开展统一化的技术培训,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关注教师已有的技术基础,为不同技术水平的教师开展适合其能力和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能够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技术潜能,进而提升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教师培训中,应突显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特征。只有让教师看到技术在教学中切实的应用价值,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技能培训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还要关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技术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技术本身应尽可能简单易学。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技术相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辅助工具。教师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技术“开关”操作,能应用技术即可。

(三)合理规划技术应用,积极调整应用策略

在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应具有超前谋划的策略。当前,线上教育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说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能需要大幅提升。而此前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有所偏差。因此,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遍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依然是教育的重点工作。

事实上,在繁杂的技术资源中,对技术的筛选和使用同样是一份复杂的工作。新的技术固然表明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但最新的不代表是最好的,最好的也未必适合教学,适合别人教学的也未必适合教师自己。对教学技术的选用,不应一味追求技术的新颖度,更不应为了教育以外的目的应用技术。因此,技术的应用一定要选择最合适的。此选择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由教师共同体合作探索。

当前,网络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差不齐,高质量资源的搜集与判别能力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以往,备课材料的搜集会花费教师大量时间,抑或因为耗时,教师选择沿用旧的教学课件,创新性便有所缺失,且资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谋划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加强系统化实用型数字资源建设,缓解资源质量差且冗余现象对教师教学活动造成的负担和压力。

猜你喜欢

信息化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