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家校社协作中导师角色育人探析
2022-11-26安宁
安宁
(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新高考改革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安排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并提出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指导机制。由此可见,新高考联动新课标与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趋势促进家校社协作,共同对学生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我校积极开展家校社协作实施学生发展指导的工作,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提升协同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实践研究表明,发挥家校社协作中导师角色的作用是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并提升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导师的内涵及目标
(一)内涵
当提到“导师”一词时,人们一般会理解为大学的各类导师。而本文中的导师指的是“学生发展指导师”,即在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实施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学生发展指导任务的相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的社会人士等。这些人依据客观环境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一般不超过5人)的日常学生发展指导任务,目的是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目标
导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学会选修课程、选考科目以及填报专业,提升生涯规划的能力、自主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提高升学与就业方面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规划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校导师的任务及作用
在谈及设立学校导师时,有的学科教师会认为:“过去高中没有设置导师,不是也指导学生了吗?为什么现在要设导师?”有的班主任也会发出质疑:“学生有事情,难道不会跟我说吗?我没能力解决吗?为什么设置导师?”类似这样的疑问表明一些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不了解学校导师的工作任务,不清楚学校导师的积极作用。
(一)学校导师的主要任务
学校导师是指在新时代育人改革背景下,学校依据本校的师资情况,从教师群体中择优选择或培训培养,为学生提供学生发展指导的教师。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择导师。导师可以指导一人或多人,在日常对学生实施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一对一指导任务。
第一,学校导师要依据被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采用面对面、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其中,面对面交流需要双方提前约定时间和地点。灵活的交流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导师就在身边,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第二,学校导师要实施平等对话,重视倾听与启发。导师需要以平等与关注的姿态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提供积极的建议与帮助。同时,在指导过程中,导师要专注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从而乐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导师才会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导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鼓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第三,学校导师要定期总结,撰写导师工作日志。这样既利于积累经验、提升指导能力,也能够获悉被指导的学生在指导期间的发展趋势,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生个性化指导方案。
第四,学校导师需要将学生发展指导的思想融入日常教学中。如在学科教学中,导师要挖掘学生发展指导的契合点,在课堂上渗透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意义,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
第五,学校导师要与班主任配合,做班主任的好帮手。一方面,导师可以通过班主任深入了解被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请班主任协助观察导师的指导效果;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导师对学生的正向指导,协调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此外,导师还可以协助班主任实施学生行为问题矫正的个体指导。在导师与班主任的相互配合与相互支持下,达成提高学生发展指导实效的目的。
(二)学校导师的积极作用
1.以“导”为主,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顺利地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学生整体的稳定状态,学校往往重视对学生日常的“管”。遇到学生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矫正。这种只关注“管”而忽略学生发展指导的做法降低了育人的实效。而导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需要与未来发展的需要,会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以“导”为主,启发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规划人生、完善自我。通过导师的“导”,学生不但能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而且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并为之不懈奋斗。
2.平等与尊重,协调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主要的人际关系。若师生关系不融洽,会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消极影响。例如,一些教师十分重视学生成绩,在评优和各项评比中向成绩优异的同学倾斜。成绩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教师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同学,导致该生在教师面前变得十分拘谨、被动或叛逆。反过来,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和欣赏,也长期承受着学业的压力。
导师与学生的交往与对话是以尊重、平等、接纳为前提,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是启发性的指导过程。指导聚焦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导师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这有助于减弱学生对强调成绩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失望心理。此外,导师可以通过正向引导,让学生看到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辛勤付出与对学生的真挚期望,从而改善已经出现僵化倾向的师生关系。
三、家长导师的职责与培训
学生发展指导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2022年1月正式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长需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此外,中小学校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建立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邀请家长成为学生发展指导的一员,实施家校共育。
(一)家长导师的职责
第一,做人生发展导师。人生阅历丰富且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家长能够以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面对孩子,从理想、心理、生活、生涯等方面指导孩子,成为孩子的人生发展导师。作为家长导师,需要引导孩子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的理想,崇德向善;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构建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遵纪守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诚信友爱,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对未来秉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会一些调节心理的方法,增强心理韧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勤劳的生活习惯和良好行为习惯,用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培养生涯规划的意识,对自己有全面而准确的自我认知。
第二,做职业启蒙导师。学生发展指导强调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部分家长而言,因为有多年的职业经历,拥有相对比较成熟的职业观,有资历和责任成为孩子的职业启蒙导师。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家长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职业发展案例,向孩子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向孩子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经验和教训,对孩子当下的学业发展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中肯的建议。此外,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涉及“职业体验”,但学校资源有限,可能无法提供学生职业体验的场地。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就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与家长协商,请家长做学生职业体验的实践导师并提供职业体验场所。若是参与职业体验的学生人数较多,可由学校与家长协调,统一安排职业体验的时间、人员,采用每次由一位家长指导五名学生的方式。这样的指导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了解职业的世界、实施职业体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也使家长通过承担导师职责,进一步了解并判断当下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社会实践能力是否合理,促使家长深刻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利于家长主动调整家庭教养方式。
(二)培训家长成为导师的具体措施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不合理,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出了问题,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学校需依据法律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办家长学校,培养家长成为学生发展指导的导师。实施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家长学校培养家长导师的重要途径。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组积极的人格特质。培养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能改善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教育指导行为。
第一,建立家校共育管理体系。该体系由主管校长负责,设立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家长学校的日常事务,包括组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团队、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团队、协调安排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时间、家长培训签到的管理、家长的意见反馈等。教研部门负责统筹设计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方案、日常的教研活动、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以及家长积极心理培养课程内容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内容的修订等。
第二,实施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学校需要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设计符合本校家长实际情况的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指导教师要意识到,家长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固化。所以,授课时避免说教,可采用故事启发、角色体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触动家长的内心,促使家长主动改变原有的认知观念,建立积极心理品质。同时,给家长们留课后实践作业,让他们回到家里后,在积极心理品质引导下运用合理的教养方式。
第三,实施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学校可采用讲座、心理沙龙、体验活动等方式。在讲座时,主讲人对家长以启发和建议为主;在心理沙龙活动和体验活动中,控制好活动的时间,鼓励家长结合主题和人生体验分享自己的看法或感受,启发家长深入思考并决心建立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
第四,开展家长培训教育。学校需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定期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知识与教养技能的培训。每次培训后,要求家长谈感受、提建议,并通过网络问卷答题的方式巩固和检验家长培训的学习效果。
四、社会导师的类型及职责
(一)校友导师的职责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友,且学校办学历史越长,校友数量会越多。校友们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学校须充分认识到校友既是学校发展历史中的财富,也是学生发展指导队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邀请校友做导师,参与到母校学弟、学妹的发展指导中。这对于校友而言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任。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学科专长发展的需要,邀请部分学科专业水平较高的本地校友与学校有相关学科专长的学生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导师关系。学校与校友协商,安排相对固定时间,让校友到校与结成对子的学生实施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与学科专项技能的指导。此外,校友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成就给学生现身说法,对学生实施理想、心理、生涯等方面的指导。例如,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学业生涯中的得与失,建议学生把自己的学科专长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跟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其他导师的职责
学校立足于社会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有必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为此,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本校的学生发展指导。例如,邀请街道社区委派的专业人员为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社区环境建设、社区宣传、社区劳动等活动。再如,邀请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制造业、农业等企业或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导师,开展讲解工艺流程、现场回复学生疑问、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等项目。针对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可以采用一位导师指导3~5名学生的指导方式。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升学指导专家、高校教师、优秀大学生等做导师,定期开展一对一公益升学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及专业和升学报考的信息,并提供有效的指导。
总之,新高考、新课标、新时代的育人改革等迫切需要学生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作。实践证明,学校导师、家庭导师、社会导师在各自的环境下,均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导师角色是家校社协作实施学生发展指导,提升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