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①
——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为例
2022-11-26姜爽
姜 爽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教育部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好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2〕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家的重任、历史的使命、人民的期待,在时代的呼唤面前,高职教育应当把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为实施乡村振兴服务,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发挥职教优势,培养乡村振兴关键人才,找准发力点,探索出职教助农的科学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质增效。
一、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目标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发展意义。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3〕
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有着丰富的国家发展资源,但由于一些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农村人口大量迁移,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成为制约中国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乡村发展建设的具体部署,全面提振了人民发展建设乡村家园的信心。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动力。〔4〕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全社会对农村的高度关注,社会各方优势力量,积极投入新时代“三农”工作,激活了农村资源市场,引来各路“金凤凰”,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多方投入,注入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振兴是激发与传承乡土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5〕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是涵养文明乡风的精神之核。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乡土文化的激发与传承,在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中都是最有力量的动力源泉。
(二)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相一致。〔6〕理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职教特色,越来越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自身职能与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教育领域要以培养适应产业化、生态化发展的人才为主要任务,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专业设置具有适应性、灵活性,高职院校有大约70%的学生来自农村,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功能嵌入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提高农民或未来农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一)全面了解辽宁农村的历史与现状
探讨乡村振兴,推动家乡发展,首先要深入了解辽宁农村实际。为此,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2017年-2021年推进了三个阶段的一线调研。
第一阶段的乡村调研是“辽宁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研”。国家《“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要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辽宁是农业大省,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关乎社会公平,关乎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2017年学院组织150名师生历时两个月,围绕交通网络、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三个主题对辽宁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深入辽宁省14个市43个县137个村庄,对6548人进行实地采访、问卷调查。针对辽宁农村当时的交通网络建设滞后、网络运营培训不足等问题,学院结合专业提出加强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开展网络应用培训、尝试网络营销、促进乡村品牌建设、实现传统养老模式向智慧养老模式转变等促进辽宁经济建设的有效建议。
第二阶段的乡村调研是“辽宁农村劳动人口迁移状况调研”。2018年2月学院组织师生利用寒假回乡期间对我省内13个市38个县478个户族的2290人进行了辽宁农村劳动人口迁移状况调研。课题组以乡村实证调研为基础,定量分析辽宁农村人口迁移现状,思考吸引迁出农民的回流动力机制与政策,研讨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以解决我省目前面临的由农村人口迁移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扭转我省农村建设劳动力匮乏和缓慢推进的现状。课题组把目前农村人口现状、迁移因素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借助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和托达罗人口模型〔7〕,构建基础变量指标,设计问卷,为实证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第三阶段的乡村调研是“辽宁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调研”。2019年1月,学院组织80名师生开展辽宁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调研,团队师生深入15个市41个县,对213个户族进行了调查访谈,涉及劳动人口784人。学校7位驻村第一书记协助课题组将调研引向深入,帮助课题组面对面采访了90岁的农村老党员、年近80岁的老村主任、70岁的老村书记、现任村领导及众多普通村民,使课题组详细了解辽宁农村的历史与现状,获取了辽宁农村40年发展变化的数据。
(二)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与对策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课题组结合实际调研,全面把握辽宁农村公共服务现状,探究辽宁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提出了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针对辽宁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研提出——完善基本生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调查显示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期许上,农民表现出对政府的高度依赖。课题组也了解到地方政府及基层党组织对于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深刻。在对农村发展振兴选择力量上,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希望国家来帮助发展农村经济,选择依靠政府完善基本生活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就是当前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对辽宁农村发展的建议上,更多的农民选择在国家对农村加大政策补贴及财政转移支付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各类建设,从农民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针对辽宁农村人口迁移中人才困境的问题提出——完善教育职业培养。充分发挥职教特色,引导农村集体项目合作发展,开展助农创业项目实践,努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要让年轻人热爱农村农业,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9〕在国家层面上,虽然已有《乡村振兴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但是仍未出台相关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法律法规,来明确主体职责和义务,规范这类培训市场,因此建议国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法。目前培训主体多是政府,但确实无法有效满足农民与日俱增的培训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的培训主体,职业院校、当地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科院等。不同培训主体间也要加强资源共享,充分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全面加强培训管理水平,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切实贯穿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同时采取丰富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拓宽其接收终身教育的路径。考虑到农民农忙农闲时间段、经济状况和学习领悟情况等多种因素,培训主体应积极创设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课程结构的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采取弹性学制,将学分银行和证书相结合,建立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的学分管理系统,通过课程和学分互换实现互认。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时代特点,依托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开放多元的继续教育供给渠道,满足多元灵活便捷学习的需求。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协调好农民生产作业时间,开展好网络授课、线上答疑、远程指导和现场实践,既方便受教育者高效快速选择培训项目,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选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全面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针对辽宁农村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变化情况提出——完善发展创造就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靠人才,也要靠资源。一方面,通过产业发展,激发农村内在活力,带动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让广大农村人口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出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依托产业平台,建设农村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通过参与市场经济,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来稳定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任何产业发展都需要人口红利,通过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格局,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加强政府引导,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完善政策配套,送政策送服务,吸引人才,采取个性化指导、创业孵化等手段,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全面指导,重点培养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使他们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广泛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帮扶,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信心,增强农业农村的吸引力。
(三)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特色
针对系列农村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深入探讨全新的实践助农计划。针对农村道路交通状况、互联网在农村发展现状、电商平台在农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农村人口迁移引发的系列问题,课题组从公共管理、社会学、人口学、现代信息技术、旅游交通等多角度推进跨界研究,先后发表了《“互联网+”视域下辽宁农村电商平台发展策略研究》《关于打造沈阳市乡村振兴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促进辽宁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激励对策研究》《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市场化逻辑下的治理探索》等论文。课题组建议将受到高铁的冲击而停运的部分运力资源转移到发展现代化新农村中去,完成助力辽宁新农村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学院2020年申报“多元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2022年申报“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企业员工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等教育教学成果,积极对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学院开展电商应用服务到乡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实践活动;组建“辽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帮助阜蒙县老河土乡德大营子村建起“农家书屋”;策划建设“兴村油坊”及“花生米精选扶贫车间”,积极推进商标注册及产品销售;积极开发新媒体运营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智慧养老服务等特色新专业,发挥职教优势,多角度助力乡村振兴。
搭建现代智慧职教平台,积极培养乡村发展专门人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担当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使命,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着重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学院牵头创建了工商企业管理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企业博览园、虚拟仿真与大赛、创新创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企业管理前沿、管理大师资源等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组建专业化的培训队伍,采取现场授课和直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既方便受教育者高效快速的筛选匹配度高的培训项目,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选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院发挥特色培训品牌效应,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特色培训,助力广大农民有本事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传递农民职业发展理念,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学院在教学中渗透更多农民职业化思想,降低甚至消除学生对于农民的身份偏见。适当增加农业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农业”赛道)等赛事,围绕农产品销售、农业教育培训、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10〕开展特色农产品新媒体营销大赛等,以赛促学,营造全社会共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氛围,从而引导更多掌握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毕业生反哺农村、务农创业,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潜在农民”和“未来农民”,培养一批知农、爱农、立志兴农报国的农村后备人才。
三、结语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相向而行,要结合区域特点,充分发挥职教优势,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坚持把发展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互动。坚持把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作为重大战略,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坚持挖掘优势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县域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助力辽宁新农村建设,让学生们知家乡、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发展建设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