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2022-11-26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 张 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新课改背景下,人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用先进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堂活动。小学语文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口语交际、沟通交流的重要课程,教师应用好科学技术的优势,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度开发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为小学生打造更高质、高效的课堂。本文立足于信息技术,简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独有优势,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从知识理解、课程延伸、趣味导入、情境课堂、重点讲解几个视角出发,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期对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当前,学生出生于网络时代,对计算机并不陌生。适当地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感觉,为课程注入新活力。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种信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展开知识探究中主要内驱力。良好的活动兴趣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语文课程中,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作为课程导入,能够快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快速投入课程学习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利用兴趣带动学习意识,能促使其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同时为课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小学生虽然学习速度较快、接收能力较强,但是其生活阅历少、累积少,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部分内容抽象或概念模糊的知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信息技术能够打破这一教育弊端,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将传统、死板、难度过高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语文问题,进而促使其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师生间互动性不强。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以主动、积极、乐意的心态加入课程学习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用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其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课堂氛围低沉
课堂氛围低沉,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教育认知偏差,依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想法,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忽略了其主观意识及对知识的探索需求,师生间互动频率越来越低,课堂氛围也较为低沉,语文课程质量得不到稳定的提升。
(二)教育资源不完整
在教育学中,曾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属于狭隘的教育”。在传统教育中,课程资源全部来源于教材中。但教材中内容有限,无法给予学生多视角的语文知识。以名著阅读为例,课程中的名著阅读以“节选”形式出现,学生只能阅读到某一段故事,对人物形象、特征、性格了解具有片面性,对文学素养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
(三)课堂导入无趣
导入环节是课程初始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单刀直入”的方式展开教学,缺乏趣味性引导。而小学生年龄小,对充满趣味性的事物有极强的探索欲,死板的导入方式忽略了小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对后续的语文知识学习产生厌倦、枯燥感,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也是当前较为严重的教育问题之一。
(四)学生探究欲望不强
良好的探究意识是课程质量的最佳保障。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够强烈。如在展开课程学习时,存在“教师说一句,学生做一步”的情况,学生没有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对文学素养、语文思维、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被动情况严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信息技术具有新颖生动、感染力强、趣味十足的特点,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课堂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接下来,笔者从理解知识、课程延伸、趣味导入、情境课堂、课程质量几个视角出发,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理解知识——动画演示知识
小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强,但是其思维仍存在具体形象化的特点,对一些难度较高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通过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呈现色彩丰富的画面,能够快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将隐晦难懂的语文概念转化成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使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理解知识有着极大的帮助。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利用动画演示语文知识,构建全新的小学语文课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教材中《古诗三首》一课为例,本课包含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要求学生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意境,并感受诗人蕴藏在其中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抽象的知识内容感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诗词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例,在诗词中第一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诗词图片,图中包含“金黄的梅子、肥硕的杏子、白花花的麦花、漂亮的菜花”等,利用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帮助其理解知识内容,同时体会“肥、稀”两个字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精练度。
(二)延伸课程——丰富教育资源
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外界的刺激,还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其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与支持者。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延伸学习内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阅读材料,让其逐渐形成全面化、多视角的阅读方式,利用课程延伸的部分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方式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又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品质,将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语文教材中《短诗三首》一课为例,本节课中包含三首诗歌,分别为《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这三首诗来自著名诗人冰心的诗集,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本节课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母亲的伟大,通过朗诵诗歌了解知识内容,认识到母爱的无私奉献。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延伸一些知识内容。如以“母爱”为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阅读故事,如高尔基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冰心的《春水》、茅盾的《春蚕》等,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课上为学生节选一些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与文中内容展开对比,更好地突出“母爱”这一教育主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如《母亲》《关于我妈的一切》等,利用经典影视片段展开讲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统一,丰富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其获得更全面的语文知识。
(三)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对知识内容展开探索欲望的动机,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积极性着起着决定性作用。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其探索精神与求知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为学生构建一些趣味性的导入环节,使用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图文并茂的导入方式,激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为后续的语文课程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教材中《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描写金龙的双龙洞,反映了自然的美好,强调了大自然的独有魅力。游记阅读相比较于故事性阅读,缺乏叙事的趣味性,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强,在活动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探究欲望不高。为保证后续阅读的有效性,教师要利用好导入环节的独特性,使用趣味导入并融合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为学生创造独特的情境导入。如在课程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风景优美的图片,引导其观察图片中的事物,并让学生讲述出自己所看到、所感悟到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看视频中的图片,利用音乐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其对景色的欣赏及审美能力,强化其对知识内容的兴趣。最后,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图片中地点的想法,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感想吧!”这种导入方式能够顺利引出学习主题,让学生以平和、自然、乐意的心态融入课程中,带着良好的探索意识展开对游记知识的学习,为后续语文阅读活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四)情境课堂——增强知识感知
情境课堂要求教师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引导其在情境中展开学习,通过动静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听觉、视觉、感官上带来冲击,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想法,为其主动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条件,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材中《乡下人家》为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字内容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同时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与热爱。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学生对农村地区的了解不多,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缺乏对自然风光的感受与体验。为进一步保证课程活动质量,教师可以整合阅读中的内容,使用情境构建的方式,为学生投放出一个虚拟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其对文字的感知理解水平,促使其能力得到稳定提升。如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并出示乡村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声音,感受乡间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本篇文章,在情境中感受泥土的芳香、青蛙的鸣唱、成群的鸭鹅等,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使用趣味性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生活、走进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进而达成阅读课程的目标,促使学生能力得到稳定提升。
(五)突出重点——提高课程质量
语文课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通过重难点的掌握与学习,增强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进而保证其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效率不高,出现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对课程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词汇、语句突出,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形成逐一击破、逐一分解的教育模式,保证教学课程整体质量,促使学生能力得到稳定提升。以教材中《巨人的花园》为例,在本节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想象中的画面,明白“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并能够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学会童话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夸张的对比手法。在课程展开时,教师可以将文中巨人心态的转变投放在同一屏幕中,并配上相应的配音,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巨人态度上的转变。如“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里来玩的!都滚出去!’”教师使用低沉、愤怒、冷漠的语音包;在“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谢谢你!”中,教师使用幡然醒悟、愧疚的语音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将两段话放在一起,并利用文字突出展现形式,将文中的“滚出去”与“谢谢你”划线处理、重点标识,引导学生结合配音及重点,分析前后两次巨人心态上的转变,帮助其理解童话故事的表达方式及手法,进而达成课程教育的目标,促使学生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口语交际、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开辟多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小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认知,为其打造更优秀、高质的教学课堂,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