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提问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探讨
——以《鱼游到了纸上》课堂设计为例
2022-11-26杨蕾
杨 蕾
(合肥市三十头镇中心小学 安徽合肥 231135)
以学生提问作为线索构建语文教学结构,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比如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彰显、学生学习体验较差等。为促使这一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更大价值,本文以《鱼游到了纸上》作为教学案例,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深入分析。
一、学生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方面,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跟着教师的节奏走,缺乏参与感,因此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注意力也很难集中,经常开小差,不利于语文学习效果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提问,能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自由进行语文知识探索,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感与成就感。伴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不断抛出新的问题,并解决相应问题,一步一步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有效提升学语文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能够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强化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联系。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很多教师习惯于掌控整个课堂教学节奏,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跟随学习。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仅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且求知欲旺盛,由此导致教师本身难以完全掌控教学节奏,最终使得语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脱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完全在自说自话,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过于想当然,没有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没有按照学生的学习节奏来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实践,设计构建教学结构,同样难以获得学生的积极响应,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则有利于教师充分把握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以此为依据,灵活调整教学节奏,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以“问题”为桥梁,增进师生的互动与沟通,使师生之间联结得更加紧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上述过程中,都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共同推进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水平提升。
二、基于学生提问的语文教学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时,首先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无论是引导提问,还是基于提问的教学开展,面对的对象都是学生,整个主体也是学生,因此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提问的语文教学,应围绕学生来开展,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此才能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语文问题,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转变角色定位,扭转过去的教学主导者身份,塑造学习引导者身份,充分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如此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面对相同的语文知识点,基于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知识视野以及认知角度的不同,通常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基于学生提问的语文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合理进行引导,并做好教学结构的合理设置,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压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方面,还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认知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方式进行提问,如此更有利于语文学习效果提升。
(三)启发性原则
基于学生提问的语文教学,还应遵循启发性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一是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探知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合理设置一些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价和指导,使其自觉掌握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三、以学生提问为线索的教学结构设计策略
下面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来分析以学生提问为线索的教学结构设计策略。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记叙文,文章中作者到玉泉游玩,偶遇一位画鱼儿的聋哑年轻人,发现他画的鱼儿栩栩如生,仿若从水中一跃而上,游到了纸上一样。作者因此赞扬了年轻人做事认真、专注、勤奋的优良品质。针对该文章的教学,笔者没有沿用先分段再逐段进行讲解的传统方式,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提问,随之以此为线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着重对重点词语以及段落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结合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学习,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获得了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效果;师生互动也更加频繁。
(一)设置开放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提问
小学生通常性格比较活泼,思维灵动跳脱,好奇心旺盛,本能地讨厌规则的束缚。基于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允许其自由进行提问。随后教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并将这些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作为本次课堂教学的重点。在《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用铅笔标注出自己认为的重点段落、词语等,并写出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随后,教师进行分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进行讨论,彼此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共同商讨,得出问题的答案。最终剩下的都是学生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统一写在纸上交由教师归纳整理。教师筛选出一些重复的以及不重要的问题,余下的便是本节课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最后,教师再将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在黑板之上,要求学生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自主决定先解决哪些问题、后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经过商定,按顺序确定了以下问题:(1)青年有哪些行为表现让作者觉得他比较“特殊”?(2)鱼儿为什么不能直接游到纸上,而是先游进心里?(3)如何理解文章展现的青年认真、专注、勤奋的品质?
通过上述教学引导,学生成功自主完成了本堂课重点问题的解决,全程几乎完全由学生自主主导,教师发挥的仅仅是“脚手架”作用,有效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由于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提出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往更加浓厚,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词句,循循善诱
在确定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带着问题,重读一遍文章,大致确定问题的答案所在的段落位置。随后,教师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仔细品读这个问题,尝试找出突破口。很快有学生提出青年的行为举止特殊,到底表现为哪些方面呢?其他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了“举止”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动作与神态。教师继续引导:青年有哪些行为动作与神态让作者感到特殊呢?作者使用哪些词汇表现出这些行为动作和神态的特殊性呢?学生得到启发,通过阅读了解到作者感到青年特殊,是因为青年画鱼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则主要由“呆呆地”“静静地”“老是”等词汇表现出来。比如“呆呆地”“静静的”说明青年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对外界反应降到了最低,而“老是”则表明青年经常这样做,所以显得很特殊。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采取循循善诱的教学模式,首先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本身,产生新的疑问,然后再逐步抽丝剥茧,不断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结合重点词汇,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反复阅读重点段落,理清问题逻辑
关于“鱼儿为什么不能直接游到纸上,而是先游进心里”这一问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经过共同商讨,再加上教师指导,学生最终确定了答案所在段落内容:“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鱼儿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鱼儿吐泡泡的动态,仿佛鱼儿在纸上游动。”这一段落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鱼儿已经游到我的心里”。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青年画家”角色,想象自己是一个聋哑人,在听不到外界声音的条件下,如何作画、如何展现鱼儿的姿态、如何画鱼儿吐泡泡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画鱼的简单技巧,让学生尝试做简单的辅助练习。这一过程中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会如此画?为什么你会知道如此多的鱼儿绘画要点?因为在心里已经记住了鱼儿的姿态,所以能够采用画笔将这种姿态自然地呈现出来,最终心里的鱼儿成功游到了纸上。“心里的鱼儿”与“纸上的鱼儿”并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只是心里有鱼儿,但没有绘画技巧支撑,自然无法呈现出心里的鱼儿。同样,如果心里无鱼儿,只有绘画技巧,那么画出的鱼儿也只会“徒有其表”,难以呈现出“鱼儿游到纸上”的效果。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段落内容,体会文字中所表达的含义,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简单的鱼儿绘画技巧,并要求学生辅以必要的想象,双管齐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知,理清了“心里的鱼儿”与“纸上的鱼儿”的逻辑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做好问题情境模拟,激发学生感悟
针对“如何理解文章展现的青年认真、专注、勤奋的品质”这一问题,学生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浅层次,不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也不利于语文德育价值的彰显。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文章中作者经常到玉泉看鱼儿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其中“每次”“星期天”等关键字眼,然后拓展问题情境:在一个温暖和煦的春天,你来到玉泉公园,看到青年画家在看鱼儿……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你来到玉泉公园,依然看到青年画家在同样的地方看鱼儿……秋天到来,秋高气爽,你来到玉泉公园,青年画家如同一座雕塑,矗立在同一的地方看鱼儿……冬天大雪纷飞,不出意外的,你又看到青年画家在看鱼儿……学生在上述四种情境下对认真、专注、勤奋等优良品质有了更加具象化、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这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彰显语文德育价值。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有着非常高的价值,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并以此为线索,设计完整的教学结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