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落实应坚持五个统一*

2022-11-26张博文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张博文 谢 琳

(1.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湖南科技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205)

培育时代新人,离不开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而且成就了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劳动托起中国梦。”而劳动教育的真谛就是“教学做合一”。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省各地抓紧出台配套的实施意见,建构体系,完善机制,旨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践行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应坚持五个统一。

一、劳动体验、劳动体认、劳动体悟的有机统一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体验、体认、体悟的三维统一。

(一)提升劳动体验。劳动教育应强化各种真实的实践情景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绪,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二)提升劳动体认。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引领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劳技实践,参与劳动创新,掌握知识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全面成长。

(三)提升劳动体悟。劳动教育要立足劳动的四种基本属性——价值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和审美属性,提升劳动价值观念,以劳悟道德修养、以劳悟智慧提升、以劳悟身心和谐、以劳悟审美品质、以劳悟创新思维。

二、劳动治理、劳动管理、劳动自理的有机统一

劳动治理、劳动管理和劳动自理体现了劳动教育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辩证统一。

(一)打造劳动治理体系。打造劳动治理体系是指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要尊重和发挥多元主体能动性,整合区域资源,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内涵,打造融多元功能、多元类型、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活动、社团、公益服务、实践、研学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组织体系,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基地)协同合作的劳动教育联动体系。

(二)打造劳动管理体系。在深度研究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学校、家庭、基地与社会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资源整合联动机制、课程开发联动机制、劳动创新联动机制、培训宣传联动机制、文化建设联动机制、科研攻关联动机制等管理体系。

(三)打造劳动自理体系。鼓励以劳动校本课和劳动周为契机,完善劳动值周、劳动评先创优、卫生文明评比等自我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劳动故事、探究劳动文化、剖析劳动精神。鼓励开辟学生劳动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劳模代表、优秀校友开展主题讲座、学术论坛,为开展劳动教育、传播劳动精神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理论引领。鼓励培育和发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品牌社团,开展特色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突破、自我转化和自我升华。

三、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的有机统一

应努力夯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劳动教育实践阵地。

(一)学校劳动注重以“五个一”工程带动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优化。学校以劳动实践基地创建为突破口,以课程开发为支撑,以实践体验为基本形式,把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生活教育”的基本任务。学校劳动教育推行“五个一”工程:每个学校设立一个劳动育人专题项目、组织一条劳动研学实践线路、开发一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举行一个主题系列的专题论坛、形成一本学习和实践典型案例集,实现劳动教育全员全程覆盖。

(二)家庭劳动注重“劳动氛围+劳动习惯”的引领培育。一是积极引导,对劳动有端正的态度,培养“勤扫一屋、细作一事”的责任担当;二是持续教育,对劳动有正确认识,在参与家庭劳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分享快乐、学会珍惜劳动;三是习惯养成,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在劳动中培养计划性、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四是培养家国意识,在劳动中知人间事、明治世理。

(三)社会劳动注重整合资源,打造“劳动+”品牌,实现劳动实践分类培养。辩证处理好行业之间的关系,发挥多元主体能动性,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劳动+研学”“劳动+红色教育”“劳动+社区服务”“劳动+创新实践”“劳动+‘非遗’传承”等品牌。

四、劳动学科拓展、劳动生涯教育、劳动职业体验的有机统一

劳动教育要紧密依托学科拓展、生涯教育和职业体验三大抓手。

(一)促进劳动学科拓展。一是科依托劳动实践的形式进行的学科拓展。劳动课程可以与其他课程之间进行深度的融合。二是跨学科的拓展。劳动课程凸显了资源整合和开发意识,承载着新课程的意蕴。在劳动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有效拓展学科课程内容,实现跨学科的整合,真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促进劳动生涯教育。劳动教育是生涯教育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实践路径,全面促进知、情、意、信、行的提升,促进生涯教育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互动共享中实现全面育人。应将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使学生善求知、乐生活、身心和、重实践。应通过劳动教育发展丰富的社会关系,提升德性素养;锻造寻本求真和创新实践能力,涵养智力水平;培育健康的体魄,发展体育素质;生产美的作品,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力量,培育审美能力。

(三)促进劳动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应让学生通过职业启蒙和体验活动,感受不同职业的差异,体会职业工作的辛苦,经历职业项目的流程,熟悉职业文化的常态,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树立自己的职业方向,提升职业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现场劳动、虚拟劳动、创新劳动的有机统一

劳动教育要现场体验,要关注虚拟,更要提倡创新驱动。

(一)鼓励现场劳动。现场劳动可以通过结构化的学校课程实施,更需要经验化的劳动实践涵养。劳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生活化的学校环境、日常化的家庭情境、常态化的社会活动,培育劳动观念,涵养劳动情怀,注重劳动养成,发展劳动创新能力。劳动教育应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田间、走进工厂、走下基层、走进社会,感受一线劳动的魅力。

(二)引导虚拟劳动。信息时代使劳动方式越来越虚拟化。世界就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劳动的虚拟化无限地扩展了劳动的空间、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对象、劳动的手段,特别是人工智能或软智能体的出现,推动了劳动主体虚拟化和劳动方式虚拟化。学生应在虚拟劳动中提升对未来生活和劳动方式的修悟和适应性综合素养。

(三)提倡创新劳动。创新劳动是指有思想、有高效益、有创新性的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赋予劳动教育明确化的目标指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就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型劳动实践应综合运用专题研学、参与式现场体验、访谈式互动研讨、体验式情景模拟、音像教学、拓展训练等模式,在教学主题的凝练、劳动情境的复原、双向互动的拓宽、发散思维的引导上不断探索,形成品牌。

劳动教育关乎人的成长、群体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劳动教育离不开“三扣”教育方略:紧扣理想信念主题、紧扣健康成长主线、紧扣学员主体需要;离不开“四结合”教育组织:理论结合实践、基础结合系统、有序结合安全、规范结合开放;离不开“五落地”教育评价:实事求是落地、与时俱进落地、发扬传统落地、创新思路落地、服务师生落地。但最重要的是要牢记和坚守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劳动教育,让每一个人都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从而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焕发出自己独有的人生光彩。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