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与“展览”的叙事并置
——全球化视角下“大英百物展”的策展启示

2022-11-26林玉菲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英世界史大英博物馆

林玉菲

上海大学

0 引言

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合作了系列广播节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节目一经播出便广受赞誉,于是大英博物馆乘势与企鹅出版公司合作,携手将节目内容转制成书出版,后在书的基础上策划了该展览项目,而“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也成了近几年来人气非常旺盛的世界巡展。

1 全球化的视角

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全球化术语的使用在各种语言、社会部门与学术学科间迅速传播[1]。事实上,全球化的概念更多是指资本的全球化,其重要特征为流动性。当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便引起全球化的速度加快。而文化的“全球化”则是资本全球化的一种当代表现形式,即资本所带来的文化层面的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也难以避免地成了一把“双刃剑”。

如今,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媒介,它还是一种主张、一种理念和一种行动[2]。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博物馆势必会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呈现“集装箱式”[3]的空间特征,其藏品丰富的原因与英国早期的对外扩张密不可分。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功能远远超越了展示、研究与教育的功能,大英博物馆也因其“百科全书型”的性质被贴上“全球化”的标签。事实上,此次大英博物馆将展览引入到其他各个国家,也是全球化行为的一种表现。

大英百物展并不是普通的以“客观陈述”或“再现”历史原貌为目的,而是明确地构建一个自洽的历史情境。这种历史情境的呈现或者叙事,就是以全球化视角诠释世界历史[4]。这场百物展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文化独立发展过程中的相似进程,以及这些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互相间产生的联系和冲突,彻底更新了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5]。从这些展品中不难发现,向人们讲述世界史时,大都选用了较为日常的物品,如伊斯兰地区的棋子、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美国竞选的徽章等等,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全球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在世界史中曾对人类产生过负面影响的问题时,展览仍然尽最大可能性来保持一种积极平等的态度面对全球化,力图发现每一件展品背后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所作出的贡献。

2 叙事学的挪用

虽然“叙事学”(narrative)这个名称到1969年才被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叙事”一词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在书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后来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表示观点:世界上叙事作品之多,不计其数,种类浩繁,题材各异。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音节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6]。因此,尽管叙事本是文学领域内使用的概念,而今却已广泛应用在了众多不同的学科领域之中。

文学中的叙事具有理论相对成熟、方法适用性较为广泛的特点,能够为文物展览的开展提供有效帮助[7]。作为当代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的场域,博物馆便非常重视叙事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将这种“说故事”的概念纳入策展设计之中。故事的讲述通常是根据一个视角展开的,所以同一个故事会产生不同的讲述,甚至“随着接受故事的时代或人们立场的不同,故事也会被进行新的诠释和创作”[8]。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讲坛上指出,大英博物馆是一个西方的机构,西方视角有很重要的考量,展览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深深根植于西方启蒙的历史,观众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看视角。也正因这些不同视角的存在,所以把这个展览称作“一种世界史”(a history)而不是“世界史”(the history)[9]。如果把“世界史”比作全部范畴,那么“一种世界史”则只是其中的一条分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的文化背景、看待事物的角度立场不同,观众无法做到完全公平客观地了解世界上所有的历史,但是通过这条分支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梳理,产生一个大体清晰的脉络,这也是此次策展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

3 物叙事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旨在向所有人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历史。这个故事并非通过文字来讲述,而是通过具体的物品——人类长久以来创造和发明的产物,向我们娓娓道来。在展览中我们能够看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制砍砸器,到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200万年以来人类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段、各个地区、各种材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各类藏品,打破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学传统上的学科壁垒[10]。从BBC的广播节目以及《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中可以知道,这100件(组)精心挑选出的展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入挖掘便能窥探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比方说一枚小小的石质印章引领人们再次发现某个失落的文明,被废弃于非洲某一沙滩的陶器碎片向世人揭示出早期的商船曾经不远万里穿过印度洋[11]。这些看似平凡甚至不起眼的东西,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变化。

众所周知,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有着非常丰富且具创意的方法来解决生活里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制造出很多不同的物品,这些物品则反映了人类在历史的某一时段中所体现出的智慧与精神。通过物品来陈述历史,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不同于文字中心主义的叙事方式。因为传统的以文字来了解历史的做法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首先,过去有些文明并不存在文字,也无法供后人来进行研究;其次,一些文字材料并不是由该种文明的人所记录,而是被曾短暂停留过的外来人书写;最后,在现有的文字记载中,当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相遇,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权力关系让表述变成了单向性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和错误。而现在找到了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即以不同文明所遗留的产物来讲述历史。这些展示的物不会存在任何偏袒,公平公正地向我们诉说过去发生的事情。正因如此,大英百物展中的这些展品自身携带着某种“叙事性”。

按照惯例,巡展每到一处便会邀请当地策展方选择一件物品加入展览。通过前期向社会的公开征集,上海博物馆最终以一幅油墨和画布制成的“二维码(快速反应矩阵码)”作为续写人类历史的第101件展品。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极其普遍,甚至发展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这些样式不同的方块背后更是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信息。它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二维码,而是由前100件展品的图案所组合而成的。若用手机扫描该画面,便能进入到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对大英百物展的介绍页面。这幅二维码,无论是自身蕴含的内容,还是背后所链接的虚拟网络中存在的信息,都与来自英国的100件展品构成了多维度的呼应,它是一件叙事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在有限的环境中浓缩了时空。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也表示,这个二维码是向未来敞开的,从古代到现代到未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节。

4 展览叙事

长期以来,很多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存在着问题,所展示的文物介绍一般只能知晓其名称、年份和来源,让观者很难从这三点中了解过去的历史。这种以“精品店”的思路,只求展示文物稀缺性的行为,往往会忽略掉文物的本质价值。展览叙事便是跳出单一的物品,帮助探求文物背后的一整套文化体系。

一种叙事会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展览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展览叙事必然有头有尾,使其构成一个实际存在的话语。所以大英百物展中也暗含着一条粗略的时间线索,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的时期,一直到我们创造的现今世界。除了序厅和尾厅,另外8个主题展厅分别为:开端(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至前700年)、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00年)、仪式与信仰(公元1年至800年)、贸易与侵略(公元300年至100年)、创新与适应(公元900年至1550年)、邂逅与联结(公元1500年至1800年)以及我们制造的世界(公元1800年至今)。展览通过101件(组)展品,向观众讲述了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浓缩世界史,诠释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被人类重塑的漫长历程。

挖掘文物价值,以展览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文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以物叙史,是大英百物展背后的主张,也是博物馆叙事学的一个新方向——展览叙事,在博物馆中讲故事。展览的特性在于人造性(artificiality)以及其组成元素之间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所有的展览都是一个人造的环境,在当中使用大量的、彼此性质互异的元素[12]。展览叙事往往能够达到说服观众、令观众理解并接受讯息的目的。因此当代博物馆在进行策展设计时,也愈发重视起展览叙事。在博物馆的空间语境下,叙事性与空间体验密不可分。策展人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即101件展品,向观众传达一个主题明确的故事,这一过程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参观者的感受。所以张誊滕在《博物馆大势观察》中表示:“博物馆经营是否成功,观众研究和发展理论并非唯一可以提供助益的工具,但毫无疑问没有把观众放在心目中的博物馆,其前途是可以堪忧的”。毫无疑问,观众的体验感是策展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叙事理论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提供的方法有助于发掘出研究对象中存在的某种更高层次的关系或秩序[13]。世界史总会被认为是一个庞大的范围,大英百物展则以“化繁为简”的叙事方式征服了观众,它突破了一般的展览叙事模式。此次百物展并不是传统的以展品为中心,而是以展品与空间的互动为其特征。就拿第101件展品这幅艺术画形式的二维码来说,设计者通过前期的不断实验,计算出最适宜观众的扫码距离,进而才确定下具体的画面尺寸。大英百物展的展览叙事模式,其目的是使展陈不仅做到具有观赏性,更要包含学习性和思考性。因为策展若按照时序排列事物的“编年体”,极易形成“流水账”,最终导致展品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百物展陈列中的叙事性设计既满足了对陈列职能的基本要求,又控制好了展览的节奏与层次,给予参观者非常良好的体验感。

5 启示与思考

综上所述,“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巡展,从中更是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启发。

在博物馆中融入“叙事”,是现当代博物馆的一种流行趋势。叙事可以增强观者的体验感以及对展品的诠释性。不同于以往的“展什么”,将“叙事”与博物馆相结合后,使得现当代博物馆设计更加注重“怎么展”,从而把展览叙事推向到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博物馆的展示功能也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博物馆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外,博物馆无论是通过艺术、科学、历史还是其他主题进行探讨,只有充分体现出多样性、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其叙事才会彰显强大的力量[14]。

大英百物展中的这些文物跨越了200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展览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当代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虽然通过具体的实物向观众讲述历史在博物馆中并不是什么新的突破,但仅仅以100件文物来讲述一个宏大的世界历史,是需要相当高的技巧水平,同时还需对整个世界历史有着深层次领会,或者存在独特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做到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好。这也是我国策展设计需要更多学习的。

这场持续火爆3个多月、平均排队4 h的大英百物展,创下了102 d 38.4万人次观展的记录。因前来观展的人数太多,上海博物馆还特意推出了晚间专场,于每周五晚上6点到9点,采取网上预约、分时段入场制。事实上国内外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屈指可数。但对于这种热门的展览,进行特殊的时间管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夜间开放,可能会成为未来博物馆的一种新趋势。

从这场百物展中还能发现一个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内外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方便。这种国际展览的引入看似是文化交流,实则是被动接受,被动接受的不是展品,而是策展理念[15]。事实上,国内大多数博物馆中的策展模式都来源于西方,因此,如何确立我们自己在博物馆中的叙事方法,成了当下国内博物馆发展中无法忽视的状况。

总之,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时代技术的进步以及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使得人们对文物展览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信息传达与沟通的场所,改变了传统展览集大成式的陈列方法,使用“叙事”的手段让展品“活”了起来,主动与参观者进行交流,讲述自身蕴含的故事。大英百物展这种以物叙事和展览叙事相结合的模式,会为我们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水平提供更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大英世界史大英博物馆
全国优秀楼房猪场案例大英齐全农牧有限责任公司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整合中西封建研究的开创性一步
“头脑风暴法”在高职院校大英翻译课堂的应用研究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大英儿童漫画百科》将出中文版
英文期刊《世界史研究》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