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2022-11-26李燕兰中共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
文 李燕兰 中共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当前已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加快推动“三农”工作重心转移,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从“三个转向”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范围更广泛。乡村振兴面向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化解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一方面,要重点关注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通过兜底保障脱贫的人口更是重中之重,应密切关注,持续监测,及时帮扶。另一方面,要对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搞好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受身体素质、职业技能、家庭负担、发展环境等制约,获得发展机会、资源要素的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帮扶,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难以跟上全社会步伐,所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并不亚于脱贫攻坚,做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任务更艰巨。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集中解决了要素支撑“有没有”的问题。如今,脱贫后的群众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文化、生态、治理等需求更加凸显,增收致富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要突出解决发展“好不好”的问题。乡村振兴主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对象是农村所有人口,覆盖乡村全域,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业成为高效生态的产业,农民成为一专多能的职业,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举措更多样。乡村振兴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强化统筹谋划,做到长期目标系统化、系统目标体系化、刚性任务项目化。由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由脱贫攻坚的突击性、特惠性、局部性,转为乡村振兴的渐进性、普惠性、整体性,必须做好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衔接,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管用的制度安排、好的政策措施、严格的考核、好的作风等延续好,使这些制度进入常态化、常规性的运作,靠制度来保障、靠法治和政策的力量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发展是解决乡村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加快形成促进发展的工作导向,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各方面资源力量聚集,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紧扣“三个转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落实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一是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不唯规模,重在品质、注重品牌,突出群众增收致富,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抓好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州内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精深加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发展转变,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脱贫地区全域覆盖、全体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建设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二是着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横向上,挖掘乡村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动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电商等产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县城“周边游”“周末游”,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赏、食、享”融合的多产品开发,丰富业态、创新场景,促进农民在游客消费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纵向上,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坚持“多链融合”,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实现全产业价值链增值。从资金项目、金融保险、用地用电、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高质量发展,将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效果挂钩,构建有利于农户长期增收和能力提高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各类主体更好带动脱贫户、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三是着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把农民利益紧密嵌入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去,强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一是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把国家政策导向、法律法规要求、专业技术力量、群众意愿结合起来,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围绕“有什么、缺什么、靠什么、干什么”,对乡村进行全面盘点分析,使规划简便管用、促进生态宜居、充满乡韵乡愁、凝聚发展共识,避免乡村建设“千村一面”。把重点放到“一村一品”打造、改善村庄整体环境、提高村庄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上,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分年度完成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任务。二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积极做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三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一是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牢固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建好机制,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推行网格化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履职能力,切实做到网格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管控全覆盖,问题全清零。二是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一日一播报”“一日一说法”“一周一访谈”,做实常态化思想教育引领,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等平台,运用“四美创建”、积分超市、“感恩连”等抓手,教育引导农民深刻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提振精气神,增强内生动力。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教育引导农民切实转变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与现代文明不相符的落后习俗,树立科学积累和消费观念,革除陈规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持续巩固提升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动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三是持续开展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联动联调联处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把乡村治理抓出成效,让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农民感受得到,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