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使命
2022-11-26赵绍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文 赵绍敏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党组书记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思想史、制度史和国家与民族的兴替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正确把握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原则、政治取向及发展大势,自觉肩负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当代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定位和指导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正确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身。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及科学内涵,才能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定位、指导原则,及其在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世界的发展,先进思想和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是建立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步基础上的。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作为近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一经出现便成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指导原则和人类解放的真理旗帜。从那时起到后来的一个半多世纪,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全球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思想革命与制度革命风暴,产生了苏联及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这场思想与制度革命在亚洲的伟大历史成就。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全人类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20世纪晚期发生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忽亡”的历史教训,其根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对执政党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指导。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世纪性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深刻吸取。
与苏联、东欧国家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守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当家人”和中国人民的“自家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胜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说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中国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各项改革,构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思想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定位和指导原则,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衷心拥戴的,“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近代以来世界和中国的百年巨变和社会进步告诉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拯救了中国。坚守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遵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共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自觉践行“两个结合”做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两个结合”的结果。“两个结合”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价值提供了政治底蕴和文化优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理论创新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巨大的历史活力与思想动力,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与发展的美好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两个结合”,做一名肩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使命,具有中华优秀文化范式和特质,政治品格、人文素养、专业水准和管理能力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在现实斗争实践中锤炼良好的政治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实践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为探索、坚持和发展真理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信仰和高尚品格,也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政治前提和根本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以实践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两个结合”的检验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离开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及其研究成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以真理为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来自实践、来自人民,又回到实践、回到人民,并接受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践、人民、真理,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基本元素,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政治品格中的基本元素。
在步入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会走入历史,在中华优秀思想文化长河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必须高度重视、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及其思想文化形态。这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根本前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同时,要高度重视、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基础要素,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元素。此外,还要重视、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从中汲取为我所用的有益养分。
在科学研究中锻造良好的专业能力。哲学社会科学是原创性、专业性、系统性极强的科学。专业化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所从事的学科和主业要精湛,做到“术业有专攻”,避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泛化”。尤其在学科、专业、术业的分支、分工极细的当下,只有在专门的一席之地上领军见长,才可能生出原创、生出新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改变“偏”“泛”“浅”现象,要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求实求是,潜心治学,勤于业,精于业,甘愿坐一辈子冷板凳,也要拿出时代和人民满意的精品之作。
在致力社会治理中形成良好的管理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把对学术组织、学术研究的科学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健全的学术组织和学术研究管理,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部分。管理好学术组织,为学术研究提供良好服务,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质上说,管理也是科学,或称软科学,管理水平是一国、一地、一单位的软实力。实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并为此无私奉献管理者的智慧与忠诚,这是党和人民对一名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人才的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