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研究

2022-11-26王军红

地下水 2022年2期
关键词:林田湖黄河流域植被

王军红

(陕西省国土整治中心,陕西 西安 710075)

陕西省黄河流域范围,西、北、东三面以省界为界,南以秦岭主脊为界,南北长627 km、东西宽400 km,涉及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和商洛8市80个县997个乡镇。面积13.29万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4.6%。流域内地貌复杂多样,划分为长城沿线风沙滩地、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关中盆地、秦岭山地。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地跨两个气候带,北为中温带,南为暖温带。自然植被迥然不同,从北部的草灌一直到南部秦岭区域的森林。

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以来,通过实施“三北”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以来,植被覆盖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96%,沙化土地面积减少到2 030万亩,860万亩流动沙地实现基本固定和半固定,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6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入黄泥沙明显减少,已开展3000多条小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 km2,建成淤地坝3.4万座,累计拦泥58亿 t,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 t减少到2.68亿 t。

1 陕西省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

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中,存在着如下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治理方式上,长期的部门管理、条条管理,导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单一,综合性、系统性不强,没有形成以区域性生态问题为导向的系统分区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格局还没有形成系统认识。目前陕北风沙滩地区植树种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延安退耕还林部分地区植被质量整体不高,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存在着较大生态风险。

(2)工作机制上,还没有建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或者称为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涉及各个职能部门,工作中缺少统筹协调,自然资源部门如何发挥牵头作用,同一空间的不同生态修复方式极易发生冲突,都需要研究。

(3)资金保障上,缺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治理的资金保障机制。现有的保护修复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资金难以整合,各部门有各部门绩效考核或者评价指标,需要建立专门的山水林田湖草专项资金保障机制。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2.1 问题提出

本次陕西省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突出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研究提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主要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研究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变化进行相应调研,查找出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工作同仁的建议和经验,寻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为陕西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2.2 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方法,采用分区调研,与相关设区市、重点项目区县座谈,实地调研、分析已成试点项目,总结经验。

2.2.1 实地调研

按照调研内容,分别到渭南、榆林、延安、韩城、咸阳等市进行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前期踏勘和专题性调研工作。

受疾情影响,实地调研工作委托各涉及的设区市完成,由各市形成书面材料,课题组分析研究,对重点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函调、电话或视频交流,保证材料真实和较强的针对性。

2.2.2 收集资料

收集省内黄河流域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等资料,社会经济现状和自然、地理、资源情况;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本课题在流域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2.2.3 精准分区

将省内黄河流域按地形地貌类型及功能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区、陕北多沙粗沙区及砒砂岩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黄土塬区和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区等五个区,对五个区精准施策,保证措施切全实际。

2.3 技术路线

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实现“维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为目标、以“两个统一行使”为纽带,围绕水沙关系调节,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坚持保水调沙、治山养水、造林补水、退耕还林,顶层设计和试点示范相结合,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管理机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我省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修养生息转变。

3 治理对策与工程布置

3.1 治理对策

陕西省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可概括为五大主要任务即:“防沙固沙、退耕还林、矿山修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主要内容包括:(1)推进土地沙化防治,风沙滩地区防护林草建设;(2)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加大封山禁牧和封育保护力度;(3)退耕退牧还林还草;(4)加大水源涵养;(5)矿山生态修复。

3.2 保护修复总体分区

3.2.1 陕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区

主要自然概况:该区主要涉及榆林北部,地处长城沿线以北、毛乌素沙地南缘,干旱缺水、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地貌上以毛乌素沙地地貌类型为主。

主要生态问题:土地沙化严重,草原退化和沙化,相当部分固定、半固定沙丘被激活导致二次沙化风险;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存在影响。

主要治理措施:以自然恢复为主、调控资源开发强度的治理对策。沙地重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综合治理,增加林草植被,控制资源开发强度,通过休养生息自我调节,实现沙退绿进、披上绿妆。

3.2.2 陕北多沙粗沙区及砒砂岩区

主要自然概况: 陕北多沙粗沙区及砒砂岩区地处晋、陕、蒙交汇处。黄土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且降雨集中、强度大。

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是黄河上中游洪水及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侵蚀十分强烈,基岩裸露,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梁峁顶被蚀成“鲤鱼背”。

3.2.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主要自然概况:降水量在500 mm左右,地形地貌以峁状、梁状丘陵为主,沟壑纵横、地形破碎,15°以上土地面积占50%~70%,区内主要以沟蚀和面蚀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坡面切沟和幼年冲沟,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

主要生态问题:植被覆盖度比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之一。

3.2.4 渭北黄土塬区

主要自然概况:该区主要涉及渭河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台塬沟壑区,横跨延安、咸阳、渭南、铜川四市,涉及22个县区市。渭河北塬,总体上属于黄土高原地貌,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沟蚀为主,年降水量从500~600 mm。

主要生态问题:区内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历史遗留矿产生态问题严重,中、省环保督察的重点地区。

该区治理措施为:重点实施水土流失;湿地保护修复;开展工矿废弃地和采煤塌陷区恢复治理工程。

3.2.5 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区

主要自然概况:秦岭是我国中央水塔,秦岭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种类多样。

主要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动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河流湿地片段化加剧,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严峻;水源涵养能力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质量不高,河流生态系统退化。

主要治理措施: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和适度人工干预恢复植被,配合必要的沟道水土保持工程,完善和维护山区流域生态系统。积极推进林草保护修复,按照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划分,分区开展封育保护,加强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珍稀濒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3.3 重大工程布置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家和重点功能生态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为重点,突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将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划分为黄土高原区和秦岭两大区域,突出生态问题、明确治理措施,部署八大工程。

3.3.1 陕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范围主要涉及:榆林市境内的定边、靖边、榆阳、横山等地。主要内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增加林草植被,开展退化林修复;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保护沙区原生植被,封禁管护。

3.3.2 陕北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范围主要涉及:榆林市境内的榆阳等市县。主要内容:重点将矿产资源开发调控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加强绿色矿山建设,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

3.3.3 陕北多沙粗沙区及砒砂岩区生态治理重点工程

范围主要涉及:陕西北部府谷县、神木市、佳县、吴堡县、绥德县、米脂县、子洲县、清涧县等地。主要内容:多沙粗沙区进行坡面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沟道新型淤地坝为主的拦沙工程建设,主要支流生态修复。砒砂岩区建设植被防护林和植物柔性坝等植被改良措施,促进植被恢复和生长,改变沟道的输水输沙特性。利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和抗蚀促生技术等新的土壤改良措施保水保肥,抵抗水蚀风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3.4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范围主要涉及:横跨延安、榆林两市,涉及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甘泉县、宝塔区、子长市、延长县、延川县8个县区市。主要内容:开展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治理对策。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沙减沙体系,实施治沟造地,推进坡面退耕还林、沟道治沟造地,遏制水土流失;开展封育保护、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植被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动态监测与管护。

3.3.5 渭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主要内容:该区域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重点主要从塬面防护、沟头防护、沟坡防护、沟道防护四个方面展开。湿地保护修复的重点主要从河道生态护岸和河漫滩治理两个方面展开。

3.3.6 渭北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渭河北部的渭北台塬区,矿产资源丰富,长期开采造成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围绕历史遗留矿山损毁土地植被资源,实施矿产地质环境治理,重塑地形地貌、重建生态植被,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3.3.7 秦岭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

主要内容:从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栖息地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采取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和专项调查、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人工增殖放流、人工繁育、封山育林、植被结构优化、建设林火阻隔系统、恢复河流湿地、预留自然岸滩、建设生态岸堤、建设生态廊道、恢复小水电站生态、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队伍等措施,达到保障秦岭地区生态安全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的。

3.3.8 秦岭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

主要内容:通过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保护、湿地修复、水质预警与监测、农村水源地保护、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落实河长制等主要建设方面,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助力生态系统修复。

4 治理措施与建议

4.1 构建一体化治理工作机制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机制。坚持省级统筹、市县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建立适应统筹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组织形式,形成统分结合、责任明确、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有效落实的工作机制。

具体建议是省级层面建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工作机制。由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牵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以及各相关市组成,研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重大事项。各市县参照省上工作机制设立。

4.2 建立一体化治理的资金保障机制

从省级层面先构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资金保障机制,整合各部门生态修复资金,设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加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投入,并探索社会资金进行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

具体建议是省级层面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制定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专项申报、资金分配及使用等。市、县参照省上整合相关资金,设立专项资金。

4.3 构建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治理模式

将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作为构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新模式的抓手,按照生态功能定位—生态问题—保护修复措施—重点工程布局的治理方式对原有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进行调整,形成保护修复空间分区格局和重大工程布局,并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信息平台,通过空间管理和数字化形式表达,为一体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具体建议是在山水林田湖草新的工作机制下,组织编制陕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聚焦秦岭、黄土高原,按照生态功能定位—生态问题—保护修复措施—重点工程布局的治理思路,协调空间生态修复冲突,形成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新模式。

5 结语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不同立地、水分条件下森林、农田、湖泊、草原各种生态系统在合理有效管理和利用下形成的统一体,是助力黄河流域高发展的最有力措施,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非常重要。针对不同的功能分区,施以相应的措施,有利于精准施策,快速见成效。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和修复,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造福子孙后代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林田湖黄河流域植被
伊敏露天矿植被恢复区养管模式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丽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三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探讨地质环境与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的深层关系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