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审题能力的策略
2022-11-26吕小春
吕小春
(成县化垭农职业中学,甘肃陇南 742513)
阅读对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自觉保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技巧。但是,通过各种可能性,学生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受到传统阅读思维的影响,学生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来不及审题就开始答题,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没有审清题意,学生在阅读答题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整体上的阅读效率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教师应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创设主动让学生阅读的主体,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审题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考试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素养的基础上学会表达和写作。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即使在未来,学生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局限于应试教育,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审题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和学生都不应忽视这一教学任务。
二、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审题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缺乏指导性
阅读对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自觉保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生词的学习,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无法提高其阅读能力,老师没有给学生阅读的权利,一些老师不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思考。而是习惯引导学生阅读并将阅读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审题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只是让学生阅读和思考中心思想文本。虽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容易产生思维偏差,这也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审题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忽视了预习活动的重要性。虽然有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但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实施预习,家长也没有监督和配合。结果,预习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果。
(二)未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大多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资源都只是来源于课本。虽然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但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审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延伸。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主要侧重于课本内容,而不增加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教学内容单一,无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后停止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相对简单,致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无法提高。一方面,在教生词时,教师只注重词语和句子来教学生阅读和拼写。他们不把字句放在文章里,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词义和情感;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从阅读中把握文章中的情感。
(四)缺乏审题意识,思维僵化
根据对初中生做语文阅读理解相关题目的调查,有超过90%的学生在看到题目时立即作答,几乎不会进行思考。有的甚至为了追赶时间,题目还没有看完就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作答,造成看错问题或者漏写答案。这些学生都是缺乏相关的审题意识,往往在做题时出现了一种被动的情况,所以缺乏阅读理解审题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初中往往开展重复性教学,学生对于同类型的题目往往有一定的印象,在学习时依据这种印象开展答题,甚至连题目都没有仔细看,就直接写出了答案。尤其是在出现一些熟悉词语时,可能这个词语在文章中有了新的含义,但学生却没有深入思考或者分析词语的引申含义,从而导致了阅读上出现偏差。
(五)缺少阅读方法和阅读理解的审题能力
在开展相关的初中阅读教学时,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以及阅读理解审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本就对阅读缺乏兴趣,又缺乏相关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时非常容易遇到障碍,即使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开展阅读练习,也只是进行粗略的浏览,并没有形成阅读习惯或者动手记录,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就缺乏一定的解题能力。
三、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审题能力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没有电脑和手机的时代,书籍是获取外部信息的唯一途径,而书籍是唯一的精神支柱与精神食物。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电视、手机,电脑游戏。学生们逐渐对阅读方面不感兴趣,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乐趣和好处,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提问和情景来提高阅读兴趣,老师讲到《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能不能问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见过冬天,但你在济南见过冬天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到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有兴趣地阅读,进而和老师一起阅读。随意阅读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很费时。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当学生们对老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们,老舍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之后学生们可以学习老舍的其他优秀作品。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们会对阅读很感兴趣,所以也会对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很感兴趣,这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提前对书籍的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开展相关阅读材料的学习时,也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提前设置悬念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相关的阅读作品。在阅读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审题能力。
(二)开展阅读笔记活动
教师把阅读任务分配给学生,但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认真阅读。因此,定期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允许他们进行交流阅读。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开展阅读交流会,让学生轮流上台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然后用简单的语言总结出书的主要内容和从书中获得的收获。通过这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书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选择好书的能力和阅读能力。老师也可以给学生留言提问,这样的问题不像作业那么枯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写一篇节选或附言。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作者多次锤炼,学生能够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它们。他们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的能力。摘录和感悟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的阅读,并摘抄书籍中的好词、好句,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尤其要注意,学生必须要说明自己喜爱这段好词、好句的具体原因。而在开展相关的读书交流会上,也要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讲述,介绍小组选择的好词、好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想法与同学进行交流,拓展了阅读的思维,在交流中加深对阅读书籍的了解。
(三)教学生阅读技巧
无论是学习还是阅读,有了技巧就会变得容易,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只是没有掌握阅读技巧,觉得阅读与不阅读没有区别,逐渐不愿意阅读。因此,当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也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例如,在阅读散文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文章中积累更多漂亮的句子,并学习作者如何描述事物。在阅读小说时,教师应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学习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学习古诗词时,理解更重要。教师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后,可以抽查学生的背诵和文言文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古诗文的掌握情况。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我们才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了热情,阅读能力就会在这样的积累中逐步提高。往往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在阅读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叙述类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抓住事件的关键,而议论类文学作品则需要学生抓住论述的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阅读作品进行讲解,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举个例子,教师可以以日常的课文教学为例,通过对课文内细致描写的讲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阅读中的人物塑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书籍背后的阅读技巧。
(四)综合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其他能力,如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写作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和学习的展示,在阅读教学和阅读练习中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他人的修养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拓宽渠道,促进学生识字,实现听、说、读、写一体化,使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多说,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可读性和综合性,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通过听和读来感知小说的内容。学生应该自己阅读课文中的难词人物分类及其与历史线索的关系。那么学生们要找出内容的明暗界限,讨论菲利浦对朱尔斯态度的转变,并要求学生们根据这篇文章为于勒写一份“说明”,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讨论会询问每个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和为于勒撰写的“说明”。课程和课外阅读活动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信息,课后按时阅读世界三大短篇小说,抽空组织学生做阅读报告,让学生交流经验和感受,让学生尽情享受,在“良好的读书氛围”中阅读。听、说、读、写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在整体上的阅读习惯。
(五)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生动地、形象地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有节奏、有情感地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节奏,从而打开情感之门。例如,在海燕的课上,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感受和这篇文章的意义,通过描述海燕在风暴来临前乐观、勇敢、进取的态度,它可以创造强大的无产阶级先驱者,表达作者对海燕胜利的期待和演讲者的赞誉。然后教师将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用工具书张口、睁眼、睁眼、动脑,用正确的发音和充满激情的语调来阅读作品,体味作品的精髓,感受作品的魅力和语言风格。《海燕》文章中的“飞”“喊”“笑”“嚎”等词,它显示了海燕的勇气在面对汹涌的海浪,从“飞”到“冲”,从“冲”到“穿”,从“撞”到“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体验到文章的节奏美、动态美、革命气息和艺术美,进一步培养其敏锐的智慧和语感。
四、结束语
时代的飞速发展决定了现代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阅读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中学是学生们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黄金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素养,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提高语文教材的可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随着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对阅读会更有信心,对阅读更感兴趣。从长远来看,不仅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这对提高其综合素质方面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