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与超越
2022-11-26徐静静吕萌萌
徐静静,吕萌萌
(1.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2.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东仝古小学,河南新乡 453000)
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1],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新时代。在各种新技术应用,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也相应地受其影响而有所变化。学生作为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和新媒体几乎同时出生的一个大群体,对于网络的特点和便捷之处也都更了解,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都和网络息息相关。在享受网络给中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一些无用的信息也充斥在其中,这无疑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本文将针对于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反思,探索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适应与超越,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一、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变化
(一)影响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上信息量巨大,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也很多。比如,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也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一平台发表评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舆论潮流。而学生属于青年群体,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面对外界信息缺乏自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但是,学生们渴望参与社会热点话题,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而且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旦其中某部分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和煽动,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总而言之,学生思想行为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影响了对客观事物的判断。
(二)阻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的大众传媒受制于时空的限制,人们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方式获取最新信息。因此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他们可以依据主导价值观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内容。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非主流思想和网络舆论对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弱化了学生现实的行为方式和规范
互联网的发展构建了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虚拟社会,人们同时活跃在现实和虚拟两个领域,产生了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而在虚拟空间中,这种外在的强制约束和内在的道德自律之间的统一被网络放大的自由和无序所打破,法律的强制力量由于互联网相关管理法规的不完善而被削弱,难以像在现实社会中那样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违反恰当行为方式和规范的现象。
(四)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存在感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掌握信息的方式也不拘一格,每位学生都能在网络世界匹配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独有的价值。一方面,有些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特长,在某一专业领域表现出色,借助新媒体吸取网络人的眼球,拥有独属自己的粉丝和流量,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机会,从而找到适合且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而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在这样一个机遇颇多的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无疑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存在感。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丰富了教育资源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图书、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其内容不能广泛传播,且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其覆盖面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体系,具有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等优势。借助新媒体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迅速获取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大量地向学生传播政策、理论和思想,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不仅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广阔的理论层面,同时也构建了实践平台。
2.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手段
长期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教学为主,以学校、教材和教育工作者为重点,教育手段相对简单,教育内容相对枯燥,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博客、网络等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新媒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传递给中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使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大大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和辐射力。
3.推动了教育客体的主体化
矿区受控于桐柏—商城断裂带,次级构造破碎带较为发育,多呈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产出,形成规模不等的构造角砾岩脉。构造内以角砾岩、破碎石英为主,岩石硅化、褐铁矿化发育。区内钼矿脉形态和产状均受构造角砾岩带控制。
新媒体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和浏览信息,积极探索,参与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方位互动。新媒体弱化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使主客体关系更加平等,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化。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1.新媒体信息的复杂性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初步形成
首先,与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相比,新媒体时代下学生面临着更多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且这些诱惑不可控性因素较高。究其原因,是由于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易混入一些落后腐朽、迷信、低俗、暴力色情甚至反动违法的信息,这将严重侵蚀受教育者的思想,甚至可能会动摇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引起对社会的怀疑和不信任。
其次,因为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当受教育者接收到信息后,他们不能及时很好地作出辨别,容易被不确定信息误导。尤其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会出现大量不确定信息,甚至出现虚假谣言,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面对各种涉及自身利益、尚未确定的谣言,学生在不听从他人意见的情况下做出准确判断,难度越来越大,挑战也越来越大。
2.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2],可见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大。虽然网络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资源,也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有一些潜在的危险。例如加大了与家人之间的距离,使亲情的表达流于形式,对于网络出现了过于依赖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样一来,他们可能会参与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中,在缺乏实际监管的情况下,学生的道德意识会逐渐弱化,甚至做出道德沦丧的事。
3.新媒体技术的灵活多变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都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传播的知识信息具有不可超越的权威性,而学生在接受信息这一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因此也不敢轻易质疑。然而新媒体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扭转契机,由于新媒体的灵活多变性,学生能及时跟上新媒体步伐,掌握多样的传播媒介,获取比教育者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转换了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地位。因此如果教育者不正视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固守传统教育讲台,就容易在信息传播竞争中落败,其本身的教育权威性也会受到动摇。毕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受教者借助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信息,其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也在不断变迁,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而是更为追求基于丰富载体支撑、快速搜索引擎引领下呈现的“智”。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完全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交流和批量处理信息等取代课堂教学、师生谈心、课后辅导等传统交流方式,也会降低教育者自身的人格感染魅力,使温暖、人性化的思想交流影响过程演变为冰冷、机械的信息快速传递和反馈。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掌握和超越“兼容”新媒体的文化特征和技术手段,扬长避短,以迎接新媒体的挑战[3-5]。
三、新媒体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对策略
鉴于以上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笔者建议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超越律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着手来应对,首先来说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超越律。
适应超越律,顾名思义既有适应又有超越,最重要的还要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结合,实现它们的辩证统一。适应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又要适应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实际。超越就是要超越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超前于社会发展状况,来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不断完善,这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极为相似。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新媒体的适应与超越呢[6-8]?
(一)实现新媒体与教育者的正式教学工作的适应与超越
教育者的正式教学工作包括教育者的导入、讲课、提问、举例、板书等环节。在新媒体出现之前,这些教学工作环节都比较传统,没有特别新颖之处,新媒体出现就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需要教育者筛选适合受教者的教育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对于导入可以选用网络热点新闻,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举例要力求新颖,具有当代特色,符合学生的实际特征,通过这些方式实现新媒体与教育者的正式教学工作的超越[9-10]。
(二)实现新媒体与教育者的课后工作的适应与超越
教育者的课后工作主要有课后辅导工作、教学评价等,以教学评价为例来看一下如何实现与新媒体的适应与超越。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样也包含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采用新媒体的网上匿名评价方式展开,这样既能消除学生惧怕老师的顾虑,又能真正表达学生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11-12]。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实现与新媒体的适应并超越,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