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中的广州形象及粤港澳互动

2022-11-26姚睿孔文栋

粤海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广东广州

文/姚睿 孔文栋

一、广东主旋律电视剧历史沿革

主旋律电视剧是指“以重大革命历史、英雄楷模和现实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反映人民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1]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正式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时至今日,主旋律电视剧已成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媒介内容。

广东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也受到政策、市场、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电视领域的产业化平稳推进。各省级电视台陆续完成了“上星”工程,确立了各自频道的生产与经营策略。在这段时期,广东电视连续剧的制作确立了“集约化”的生产模式,[2]由政府部门牵头制作电视剧,聚集省内最优秀的电视剧创作人才。这种模式极大地保证了成片的制作水准,诞生了《公关小姐》(1989)、《外来妹》(1990)、《情满珠江》(1994)、《英雄无悔》(1996)等一大批以广州为背景与表现对象的电视剧精品。这些电视剧多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巧妙地将主流意识形态内蕴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情节之中,既遵循了国家倡导的主旋律导向,又兼顾娱乐性与通俗性。

进入21世纪后,电视剧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民营资本进入电视剧市场,加速了中国电视剧类型化与工业化的步伐。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电视剧播放渠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限娱令”“限广令”“限古令”“一剧两星”等政策相继出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电视剧产业、题材与类型的发展走向。这一时期的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开始具备全国意识,题材及表现对象不再囿于广州或广东本土故事,对故事中城市空间的选择也逐渐多元化,如广受好评的《亮剑》(2005)、《潜伏》(2009)、《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011)等主旋律电视剧都淡化了地方色彩,以民族共同体的叙事视角完成故事的呈现。(2)题材与类型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现实主义,红色经典、革命史诗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荧屏呈现,如《羊城暗哨》(2006)、《爱人同志》(2017)等。这些电视剧丰富了广州城市形象的视觉文本。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一路走来,在荧屏上留下了改革开放的故事,也书写了当代广东及港澳地区的文化印记。

二、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中的广州形象

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广东出品了一大批制作精良、题材广泛、类型多样的主旋律电视剧精品。广州作为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省会城市,自然成为广东主旋律电视剧的重点表现对象与背景空间。在不同题材与类型的主旋律电视剧中,广州以特定的视觉符码样式得以复现,建立起观众审视与指认广州形象的重要文化维度。这些主旋律电视剧主要聚焦改革开放、公安与革命历史等题材,纪录并折射了广州形象的变迁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题材

改革开放题材是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反映某些行业或地区的改革进程,颂扬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折射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电视剧。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是全国瞩目的焦点。这一时期,广东产出了大量讲述改革开放、反映广州时代变迁的主旋律电视剧,如《公关小姐》(1989)、《商界》(1989)、《外来妹》(1990)、《情满珠江》(1994)等。

《公关小姐》呈现了一个开放、进步、现代化的广州城市形象。作为一部反映公关行业的电视剧,该剧在广州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等地取景。高档的国际化酒店、先进的公关理念和管理方式,成为象征广州迈向现代化的视觉表征,该剧也成为广东电视剧走向辉煌的开端。而在另一部剧《外来妹》中,广州则被塑造成发展、包容与遍地是机遇的时代之城。在内陆穷山沟赵家坳还是青山环抱,一派田园风光的时候,《外来妹》里的广州已是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的对比还出现在《情满珠江》中。改革开放以后,知青相继返城,广州高楼林立,已今非昔比。剧中既有西装革履、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上班的现代白领,也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矿石场采矿工人。有开皮包公司炒卖紧俏物品的投机商人,也有筚路蓝缕、摸着石头过河的乡镇企业家。改革大潮浩浩汤汤,每个人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奋斗与成长。“机遇之城”“商海之城”与“奋斗之城”既是当时广州城市的真实写照,也暗合了彼时国人对广州的城市想象。

在时代的潮流中,有人被物质主义所腐蚀,有人在商品经济规则中沉沦,也有人在时代中自我成就。《外来妹》中的江生被金钱异化,甚至将感情也视作一种投资。《商界》中的张汉池曾是令人羡慕的企业干部,却在当上穗光公司总经理后,剑走偏锋炒卖大巴,最后黯然下台。《情满珠江》中的梁淑贞不甘落后,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自学成为工程师。这些改革开放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没有止步于对时代的颂扬,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正与邪、物欲与人情之间的重重矛盾,对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进行了生动刻画。由此我们得以窥见改革开放背景下广州城形形色色的社会图景和人物群像,其意义历久而弥新。

(二)公安题材

公安题材电视剧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反映公安干警为保卫人民与犯罪势力进行斗争的电视剧。公安剧的核心主题是惩恶扬善,强调法律与秩序的重要性。《英雄无悔》(1996)便是公安剧的代表。剧中的广州维持着它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同时又是一座物欲横流、滋生犯罪的矛盾之城。该剧以公安干警的视角,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的社会变迁,并成功塑造英雄式的公安干警形象。剧中的高天视正义高于天,将自己无悔地奉献于保卫人民的事业之中,从而扭转了广东当时在全国因“开放”与“物欲”导致的偏见。《英雄无悔》铸就了在改革大潮中不忘初心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及其对理想主义的坚守,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而另一部公安剧《警眼》(2009)取材自广东警方侦破的真实大案,由广州市公安局负责改编。这两部剧显现了广东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以及广东警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信念。

(三)革命历史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指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史诗与革命事迹的电视剧。革命历史一直是主旋律电视剧热衷捕捉的重要题材。与改革开放题材更多地反映广州当代的城市形象不同,《冼星海》(2005)、《羊城风暴》(2004)、《羊城暗哨》(2006)、《爱人同志》(2017)等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多呈现了广州轰轰烈烈的革命史。

电视剧《冼星海》取材自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故事。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南沙区)。在民族危亡之时,这位人民音乐家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赞歌,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英勇斗争。在电视剧中,《旱天雷》《饿马摇铃》等广东本土音乐也多次出现,尤其是流行于粤港澳的民歌《顶硬上》。《顶硬上》源自旧中国广东搬运工的劳动号子,有“负重前行”之意。“顶硬上”既是冼星海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人生信条。这首歌作为广东精神的象征而贯穿全片,表现出广东人民在苦难与战乱中的坚韧不拔与辛勤耕耘。

《羊城暗哨》改编自“广州第一大案”。1949年10月,当北京天安门广场礼炮轰鸣,人民欢呼雀跃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在广州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部,对我党的地下组织进行了血腥绞杀。危急关头,广州的革命同志与之展开了殊死对决。另一部代表性的革命题材剧《爱人同志》则取材自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与广州起义等真实事件。这些反映广州革命历史的主旋律电视剧浓缩了近广东人民挽救民族危亡和谋求人民解放的历史,凸显了作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广州既是一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与剥削的苦难之城,更是一座不畏强暴、仁人志士辈出的“英雄之城”。

三、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中的粤港澳互动

粤港澳三地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在文化上更是同根同源。广府文化以粤语为交流纽带,广泛存在于粤、港、澳等地区。在近代,香港、澳门沦为殖民地,西方文化由此大举侵入港澳地区,与原有的广府文化交融杂糅,但传统的广府文化仍占据主体,并持续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港澳居民。时至今日,粤剧、粤曲、粤菜、广绣、醒狮等广府文化的代表在粤港澳三地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传统文化的民间交流互鉴与传承保护往来频繁。共同的广府文化根基形塑着三地相近的民风民俗以及无法割舍的身份认同。粤港澳地缘相依、文化同源、民俗相近,多方位的同质性必然拉近三地情感上的距离,为物质交往的联系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以及当代最重要的媒介形态之一,在纪录历史、反映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定区域所产出的电视剧往往脱胎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特质与地域风貌,无论创作者是否能动地将他(她)的思想观念、美学理想、价值判断呈现在荧幕当中,他(她)都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将孕育他(她)的环境中承载的文化特质,投射于所创作的文本当中,与社会情状产生一种互文关系。从广东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窥见粤港澳三地在影视创作中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在荧幕中生成了独属于粤港澳精神图景的区域美学形态,三地在电视剧中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叙事互动、取景互动、制作互动等几个层面。

(一)叙事互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品了一大批与港澳相关的主旋律电视剧,这些电视剧以港澳为题材、出现港澳的空间背景或在剧中安置港澳演员。

早期的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中不乏来自香港的人物形象或穿插两地的叙事情节。如《虾球传》(1982)中的香港抗战自卫队队员丁大哥、《公关小姐》(1989)中的香港公关人士周颖、《外来妹》(1990)中的香港老板江生等。《虾球传》是广东拍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第一部输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内地电视剧。该剧描绘了二战结束后时期香港和广州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书写了两地同根同源的文化印记,洋溢着浓郁的粤港风情。虾球本是一名流浪儿童,他从香港浪迹至广州,曾误入歧途,历经劫难。在结识香港抗战自卫队队员丁大哥后,虾球最终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虾球传》所呈现的是一段广州和香港地区遭受入侵与压迫的苦难史,也是一段两地共同反抗侵略者、保卫家乡的历史,而“虾球”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连结两地血脉的一把“钥匙”;在电视剧《英雄无悔》中,也有粤港两地在叙事上的互动,如广东警方与香港警方合作打击国际犯罪集团的情节安排,折射出粤港澳共同的历史立场以及祖国内地对香港回归的期待与认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以“回归”为题材的广东主旋律电视剧逐渐增多,代表作有《紫荆勋章》(2000)、《荣归》(2007)、《我的1997》(2017)、《湾区儿女》(2020)等。《湾区儿女》是第一部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叙事背景的广东主旋律电视剧。如果说上个世纪以《外来妹》为代表的广东电视剧记录了转型期广东城市文化的裂变与融合,表现了现代化思潮与新兴观念对人的冲击,那么《湾区儿女》则充当了广东省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再次腾飞的荧屏见证。[3]该剧通过讲述以澳门女孩麦斯钰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成长与改变的故事,串连起港澳回归、亚洲金融风暴、“一带一路”、港珠澳大桥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凝练着三地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三地携手迈进新时代的真实写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具有“湾区共同体意识”的广东主旋律电视剧登上荧屏,如广东正在开拍的《追梦者联盟》《新外来妹的故事》等。

(二)取景互动

香港和澳门因历史原因具有不同于内地的欧式城市景观,这种“异域情调”给早期内地观众带来神秘、新鲜感。在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中,港澳常常被呈现为“国际化的现代都市”“梦想的开拓地”“亟待回归的游子”等城市形象。如2007年由广东传媒公司发行的主旋律电视剧《荣归》。在剧中,香港有着最为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如高档的写字楼鳞次栉比,码头上来往的游艇、商船川流不息,城市里熙攘如潮、灯火辉煌,无愧于璀璨的东方明珠。而港澳回归以后,广东主旋律电视剧在港澳的取景更多聚焦于“回归主题”的表达,通过回归后的繁荣景象,表现港澳与广东的血脉相依与休戚与共。

广东电视剧赴港澳取景并不是单向度的行为,港澳电视剧中也多有广东的城市景观。港澳地处海滨,地域促狭,城市景观有限而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此外,港澳寸土寸金,取景拍摄价格高昂。广东毗邻港澳且语言互通、拥有丰富的文化及历史地理景观,成为港澳影视剧中城市空间的有益补充。港澳影视剧工作者赴广东取景既是拍摄不同题材的现实需要,也有赴内地寻根之意。早在港澳回归之前,香港电视剧就频繁在广东取景,如电视剧《怒海孤鸿》(1991)、《笑看风云》(1994)、《香港人在广州》(1997)等。《香港人在广州》讲述了香港人在广州创业奋斗的故事,该剧真实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广州风情与城市风貌,珠江、人民桥、广州酒家等独具特色的广州城市景观不断强化着广州的城市印记。而川流不息的出租车、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以及路边停靠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既是广州改革开放银幕见证,也传递着广州在发展建设初期原始、野性却勃发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铸就着广州的繁荣。《香港人在广州》播出时正值香港回归前后,该剧通过呈现港人对内地同胞由偏见到最后融洽的过程,加强了两地观众的相互了解与认同。

近年热播的主旋律电视剧《澳门人家》(2019)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出品,该剧为了真实还原澳门回归以来的城市变迁,现存大量古村落、老建筑的广东中山成为《澳门人家》剧组青睐的取景对象。正是因为粤澳两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与文化血脉,赴粤取景与讲述粤澳互动也能更好地实现澳门与内地历史的荧屏再现。

(三)制作互动

香港电视剧起步早且发展迅猛,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产业规模,能够批量生产类型化、工业化的电视剧。《大地恩情》(1980)、《大侠霍元甲》(1981)等香港电视剧一度风靡整个内地。相较而言,1982年广东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虾球传》才刚刚播出。面对电视剧制作规模与经验上的差距,广东电视台在1986年派遣10人小组赴香港电视机构考察,学习电视连续剧的制作以及综艺节目的运作方式。[4]后来《公关小姐》《外来妹》等广东主旋律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对香港电视剧的学习与借鉴。90年代以来,伴随着港澳回归、港澳与内地分别签订CEPA,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一方面,广东及内地电视剧产业日渐成熟,由早期“仰视”香港电视剧逐渐走向“平视”;另一方面,两地电视剧制作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粤港合拍、港澳联播、港澳演员互通等现象有望成为新常态。

结 语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批极富岭南特色和人文气息的广东主旋律电视剧不仅在全国掀起“广东文化热潮”,也为频频在荧屏中亮相的广州构建起良好的城市形象。

“广产”电视剧无疑有着辉煌的开端,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除《亮剑》(2005)、《潜伏》(2009)以外,粤派电视剧精品近乎销声匿迹。被广东人视作骄傲的都市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2000)开播至今已二十余年,该剧虽然有着不俗的口碑,但囿于浓郁的地方叙事,并不具备全国收视的普适性。外省人对《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了解与关注更多的是对其“长寿”的猎奇。同时,伴随着“广产”电视剧的衰落,广州城市形象的建构也由早期“广产”电视剧中的“自叙”更多地落入其他省市传媒机构的“他叙”之中。失去了主体性的自我呈现,由“他叙”建构的广州城市形象便不可避免地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之中,或沦为缺乏意义的现代都市符号。如2017年爆红的主旋律电视剧《破冰行动》,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破冰行动》在广州、中山、香港、澳门等地取景。该剧虽然出现了广州的城市空间景象,但仅仅是作为叙述的陪衬。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取材自2013年广东省“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这样具有价值的广东题材未被发掘,实在令人惋惜。

建议未来广东电视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多元化的广东本土题材。广东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是国内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省份之一,近代发生于广东的革命历史事件不计其数。然而,时下革命历史题材的广东主旋律电视剧都在扎堆表现广州的革命历史,而海陆丰苏维埃、揭阳汾水战役、韶关地区长征史、梅州三河坝战役等省内其他地区的英雄与革命故事都被掩蔽了。广东地区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有着天然的主旋律色彩,且极具历史价值,却鲜有电视剧表现,亟待广东电视文艺工作者对其作更为细致的发掘。(2)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还有着成熟的电视剧产业与庞大的市场体系。未来,三地的电视剧制作团队应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共同的历史与文化作为纽带,制作具有本土与湾区共同体意识的电视剧。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制作具有湾区色彩的电视剧,不仅是特殊的,也是唯一的。同时,这也是打造湾区名片、强化公众对湾区的身份认同的现实需要,能够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注释:

[1]崔靖晗、苏米尔:《我国主旋律电视剧的美学嬗变与品格建构》,《中国电视》,2018年,第1期。

[2]娅子:《岭南电视连续剧的独特之路》,《粤海风》,1997年,第2期。

[3]姚睿、牛波波:《〈湾区儿女〉:个体、民族与国家的绝美三重奏》,《中国艺术报》,2020年,7月17日。

[4]张木桂:《广东电视风雨十八年》,《粤海风》,199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粤港澳广东广州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多彩广州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东舆情
广州车展展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