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2-11-26哈正利
金 刚,哈正利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21年7月2日。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两个结合”再次加以强调(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页。,并在阐述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十个坚持”中着重强调了“坚持统一战线”;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以上论述,为我们深入践行“两个结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两个结合”不断激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各民族紧紧凝聚成牢固的民族共同体;同时,“两个结合”也持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开辟新境界。新时代,面对统筹“两个大局”、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不断深化“两个结合”,使“两个结合”的巨大动能更加充分释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更加有效地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两个结合”始终伴随着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21年7月2日。在这个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改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渐昌盛的新中国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中国共产党一直拥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特质
我们党的早期创始人和领导人,比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滋养中成长起来的,都具有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在救国救民道路的长期艰苦探索中,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在精神境界和思想信仰方面不断实现着升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家国情怀、民族情结和担当精神等被充分激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信仰信心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于是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特质。在一些特殊时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走过一些弯路,甚至犯过一些错误,但这都经过我们党自身的努力进行了纠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伟大思想文化的融通结合体,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在百年风雨之中,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二)包括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诸多民族精神由“两个结合”共同铸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21年7月2日。客观审视党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历程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包括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诸多民族精神,都是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一脉相承的,都是由“两个结合”共同铸就的。“两个结合”,一个侧重于现实实践层面面临的具体状况,一个侧重于历史传统层面的文化伟力,既相互联系又明显区别,共同影响着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来的诸多民族精神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提供着深厚滋养,两者共同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形态和内核。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莫不如此,尤其是在新时代“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8)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的伟大抗疫精神和“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9)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的脱贫攻坚精神之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和切身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对“两个结合”进一步深化的时代需求。
(三)“两个结合”蕴含的磅礴伟力为中华民族三次“伟大飞跃”持续赋能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这三次“伟大飞跃”,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两个结合”所蕴含的磅礴伟力持续赋能而实现的。尽管这次讲话中还没有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同时,从宏观视野看,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产生的红色文化中也富含传统文化因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结晶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3月26日。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两个结合”的深入发展中空前牢固
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的至暗时刻,中国大地可谓是一盘散沙,对外无力对抗来犯之敌,对内不能实现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舍生忘死、持续奋斗,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向深入,产生了震天动地、改造中国的红色文化,相继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打造出空前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不但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而且集中反映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5)《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随着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深入发展,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制度保证、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
立足建党100周年新起点和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两个结合”重大命题的提出,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长期以来极其注重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在新时代,“两个结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更加彰显出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对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性作用
5000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从而在多种思想文化的长期交流融合创新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格局。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强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两个结合”的提出,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也更加彰显了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对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1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这就要求我们在践行“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作用。
(二)更加彰显出强化中国特色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要尊重也要弘扬,把里面精华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参见《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3月26日和中央电视台2021年3月27日专题报道。这段高屋建瓴的论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为提出“两个结合”作出了明确的铺垫。有效引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样需要强化中国特色,同样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深化“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这条正确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致力于“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21年7月2日。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时代重要性。从根本上讲,“两个结合”既代表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代表着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弘扬中国传统,是在综合创新中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而言,更好地坚持“两个结合”,就是更好地强化中国特色,从而就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能够助推深化“大统战工作格局”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团结合力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0页。《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2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21年1月6日。。这表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大统战工作格局”涉及国内国外以及民族、宗教、侨务等多个领域,能够在多个方面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根本上讲,“两个结合”既连接着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又连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奉者;既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港澳地区,又涉及国际儒家文化的影响地区,是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重要动力源。随着“两个结合”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会通也必将得到深入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将会更多地体悟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一致性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时代重要性,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四)有助于深化“五个认同”进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2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由此可见,“五个认同”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只有有效推进“五个认同”,才能更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只有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从根本上讲,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既表明我们党在新时代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表明我们党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两者的合力形成强大的思想文化动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对于“五个认同”的重要促进作用在于:以突出彰显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随着“两个结合”的深入发展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增强,必然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认同,从而有效引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以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面临大好形势
从以上论述可知,“两个结合”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新时代更加明确提出并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义重大,因而已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现实需求。从很大程度上看,“两个结合”的实际效果直接决定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2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21年7月2日。,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正在进入不断深化的新时代,以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面临大好形势。
(一)“两个确立”为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25)《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是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领导核心的确立至关重要,科学理论的指引至关重要。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和力量,就不免要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这已经为古今中外的历史所不断证明。坚强领导核心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也已经为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历程所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伴随着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核心地位的确立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而不断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6)《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是新时代指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提出“两个结合”,必然能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际,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珠联璧合的磅礴伟力,更加广泛深入地促进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两个确立”必将使“两个结合”更好地行稳致远,使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凝聚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使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两个传承”为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来,传承红色基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传承”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着重强调和持续推进的两个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经常将“两个传承”相提并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最突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临沂和曲阜时,曾对传承红色基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加以强调,赋予山东传承红色基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先是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随后又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7)《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日。此后,中央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随着新时代一系列重要学习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的落地实施,“两个传承”齐头并进,成为深化“两个结合”的重要抓手。事实上,“两个传承”是不断深化的“两个结合”在微观层面的现实写照和时代注脚,尤其是“两个传承”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对于促进“五个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契合不断彰显
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2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并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的形式全面部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19年10月,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0页。诸如此类的精辟论述以及很多事实都表明,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相通契合之处的客观事实,深刻认识到了新时代明确提出和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到了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有赖于“两个结合”的实际成效,为此不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契合进行阐述,直至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为我们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继续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四)历史上人为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立不断得到纠正
自五四运动到十年浩劫中的“批林批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几度被极端放大,两者总体上被置于对立局面。尽管193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3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1943年,中共中央也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31)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1943年5月),引自许全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光明日报》2021年5月18日。,但是具体到现实层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立整体上处于上风,传统文化遭受打压和歪曲一度成为常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思想文化理论界也在努力淡化和纠正历史上所人为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立,全面深入和系统挖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契合性和互补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这些成果在新时代不断被纳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会议文件中。比如,2019年11月,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32)《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7日。这些都对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通人才的培养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传承红色基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发力一体推进的同时,聚焦“两个结合”,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通人才的培养力度。无论是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的培训培养,还是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民族宗教界等的引领引导,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两个结合”有了更广泛的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随之不断深入。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指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3)《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3月26日。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随着“两个结合”重大命题的进一步彰显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通的人才必将更多涌现。全国各族人民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展现磅礴伟力的历史。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不但能够夯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厚重土壤,而且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再升华,进而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质增效。
四、以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两个结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为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以“两个结合”的磅礴伟力不断推动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力量。
(一)对“两个结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契合融通理念进行系统阐释阐发阐扬
随着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两个结合”的深入,形成了一些弥足珍贵的契合融通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实事求是”“小康”“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不忘初心”等等。这些理念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成为我们党的重要理念,并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后经毛泽东同志的创造性解释,现多用来指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已成为我们党重要的思想路线。“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在《礼记·礼运》中用来描述仅次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后经邓小平同志的创造性运用,成为我国人民摆脱贫困的理想社会追求。“与时俱进”源出于《周易·乾卦》中的“与时偕行”,后经江泽民同志的改造,成为全党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见于《管子·霸言》,后成为胡锦涛同志提出和阐发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概念,并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忘初心”来自《孟子·尽心下》中的“进取,不忘其初”,后经习近平总书记的创造性化用,成为我们党不忘本来、不失本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固定表述。上述这些契合融通理念,既是“两个结合”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两个结合”客观存在的明证。以深化“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更多地对这些契合融通理念进行系统阐释阐发阐扬,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比如“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大同”“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大一统”等所有能够契合和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念,创造性地运用到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契合融通理念引领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意识和激发汇聚创造热情,会产生更加直接的社会效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引向深入。
(二)以强化“共同”理念为重点引导各民族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
新时代,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加复杂的局面,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强化“共同”这一重要理念,以更好地做到上下一致、思想一致,“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3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更好地应对共同挑战,开创美好未来。比如,一再强调各民族要“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3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一再强调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37)《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再强调“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3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一再强调“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39)《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等等。以深化“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以强化“共同”理念为重点,引导各民族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每一个民族的参与,需要每一个民族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在深化“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种“共同”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民族的心中。
(三)在“四史”学习宣传教育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底色特色亮色
从根本上说,红色基因、红色江山、红色政权、红色传统、红色资源、红色教育、红色血脉等等,本身都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早就深深烙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磨灭的印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任务。在“四史”学习宣传教育等活动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其中,助推学习教育汇聚力量,更富实效,行稳致远。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从建党初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多种伟大民族精神,事实上都是由“两个结合”共同铸就的。伟大建党精神也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为此,以深化“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增强统筹结合意识,牢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6日。,在学习宣传教育中大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底色特色亮色,推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再结合再融合。要务必使党员干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融通中不断开创中国化的新境界,更多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深化“两个结合”。尤其要使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更好发挥作用,“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1)习近平:《学好“四史” 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求是》2021年第11期。。
(四)大力促进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联系联动联合
目前,全国有数量众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截至2021年6月,共有585个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两种教育基地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都以培育精神家园、厚植家国情怀为根本目标,但现实当中平行度较强、协同性较弱,彼此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为此,以深化“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增强合作共赢意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4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3日。,大力促进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联系联动联合,做到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互相彰显。尤其要努力彰显红色教育基地的传统文化意蕴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服务新时代特质,以传统文化更好厚植红色文化基地的土壤,以红色文化更好激活传统文化基地的生命力。可以由宣传部门协调组织两种基地,就加强合作共同强化“两个结合”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务必使两种基地认识到,通过持续推动彼此之间加强联系,注重联动、有效联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更好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强本固元,更好深化“两个结合”。尤其要着力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联系联动联合。
(五)有效引导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交往交流交融
整体来看,虽然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都汗牛充栋,但交叉对照研究并不多;虽然两类研究队伍都兵多将广,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对话并不多;虽然两类研究都人才辈出,但致力于“儒马会通”并且“儒马兼通”的人才并不多。这也是造成两者之间至今仍然存在很多隔膜甚至疏离的重要原因所在。为此,以深化“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必须增强交流融通意识,感悟“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3)《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3月26日。的深刻道理,有效引导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交往交流交融,培养大批“儒马兼通”的政治、理论和学术人才。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双方的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当增加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研究者应当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可以由理论主管部门牵头,定期举办双方学者关于“两个结合”的对话会和关于“儒马融合”的研讨会,促进理解、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务必使双方都认识到,革命先辈与古圣先贤“一致而百虑”,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同归而殊途”,新时代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需要强化“两个结合”,也特别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在“两个结合”的理论研究宣传方面加大力度,作出积极贡献。
(六)持续加强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等多个关键群体的涵养涵育涵化
所谓深化“两个结合”,其实质是指立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互补性及其功能的一致性,因应新时代背景下两者融合贯通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操作层面的可行性,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深化“两个结合”。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这两大关键群体尤为重视。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这两大群体正是乘势趁时强化“两个结合”的重要载体。只有牢牢抓住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等关键群体,才能不断更好地促进“两个结合”的深入发展、一体联动,不断实现高度契合和广泛融合,形成强大合力,产生综合效应,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为此,以深化“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增强浸润熏陶意识,聚焦“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4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持续加强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等关键群体的涵养涵育涵化,打造好“两个结合”的重要载体。可以由组织部门和教育部门负责,在党员教育培训和青年学生思政教育中增加关于“两个结合”的相关内容,务必使多个关键群体认识到,从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看,实际上都充分挖掘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资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各种重大成果看,事实上都得益于“两个结合”的共同滋养;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观念看,两者在民本思想、家国情怀、和谐观念、道德伦理、社会担当、辩证思维、创新变革等多个方面实质上高度契合、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