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代化的推进策略*
2022-11-26蔡元洋王遐见
蔡元洋 王遐见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见证,真实记录了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当代资政育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资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是现代化社会标志,同时也是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然而,当下红色资源优化整合和合理保护不到位、红色文化时代性与服务性不强、红色资源运用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技术不足,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工作也缺乏活力、规矩、公信及效率,制约了其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当前有许多学者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形成及历史沿革进行了深刻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但对于其现代化建设研究甚少;对于在红色档案资源领域如何加强党的统筹领导、如何进一步创建现代化新型业态、如何适应数字社会虽也有所涉足,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以政治思维、系统思维、数字思维引导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
1 用政治思维确保红色档案的底气底色
政治思维是根据执政党制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代化的首要标志。为了保持红色档案的党性、人民性、革命性与先进性,需要进一步统筹布局、合理保护、把关定向。
1.1 加强党对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领导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诸般文化事业发展皆离不开党的统筹协调,红色档案事业发展也是如此。使红色档案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红色档案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指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红色档案本色的政治前提。红色档案姓“党”,必须强化党性和人民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服务人民为工作导向,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历史使命;在红色档案的相关馆藏及宣讲中,决不允许藏污纳垢,不能容忍其他突破底线、违背事实、颠倒是非的杂物、杂色、杂音存在。要落实红色文化考评建档工作,科学合理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统筹规划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夯实红色文化建设基础,加强党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宏观指导与总体规划。
1.2 加强党对红色档案资源保护的管理
为有效保护和发挥红色档案的价值,应当积极推进党对红色档案管理面向法律法规深度化、时间维度全面化、空间维度全局化发展。针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矛盾与新机遇,红色档案事业需要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提升红色档案管理体系和档案管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
应加强红色档案监管制度的完善。新《档案法》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红色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夯实了法律法规基础。其一,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红色档案工作责任制,保障“四史”教育资料的完整性、权威性、客观性。其二,全面保护红色档案。落实建立保护红色档案的专项法律,以红色档案相关法规为主干,例如《文物保护法》《英烈保护法》等专门法律法规确保红色档案能够被妥善保存,依法追究破坏红色档案不法行为者的刑事责任。其三,构建红色档案常态化检查监管机制。红色档案多以纸质文件形式存在,并且经历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档案收集比较困难,大量散佚档案文献资料需要抢救修复和整理归档。档案部门要加强红色档案资源调查,确保红色档案资源得到应有的保护。
2 用系统思维推进红色档案文化体系建设
系统思维强调处理多元或复杂的信息时,综合应用不同思考方法,以求推进事物动态发展。推动红色档案资源系统工程建设,不断注入先进文化元素,是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针对红色档案资源分散、有效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不强、与当代先进文化脱节等问题,当前应从红色档案事业整体角度出发,以档案文化体系内部结构优化与外部环境适应性建设为必要条件,以收集整理新经验材料为重要手段,以服务人民为价值旨归,为红色档案资源注入生机活力,推进其动态发展。
2.1 运用唯物史观阐释红色文化价值内涵
红色文化蕴涵着伟大革命精神与优秀民族品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用先进思想话语体系从新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和政治站位上全新阐释红色文化价值内涵的过程。党的事业在不断发展,红色文化也必然与时俱进,中国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发掘,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各个阶段的思想精华有待进一步提炼,如,体现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建党精神、开辟红色革命根据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城市文明创建精神、现代企业精神、扶贫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积累的许多红色档案资源,需要专项经费投入,收集整理出版,传播推广展览。
唯物史观是开发红色档案资源的科学思想指引。“灭人之国,必先去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档案观的实质是“消解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真实完整性和整体价值性”[2],拿新“四史”做文章,竭尽攻击、污蔑、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档案部门当以唯物史观思想武器向蹩脚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亮剑”,以翔实的红色档案资料澄清是非,打破错误思潮的伪言论、伪质疑、伪思想,用红色档案的历史铁证回归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彰显正大光明的红色文化历史价值。
2.2 创造更高标准的公益性红色文化产品
红色档案资源与文化创意产品可以跨界融合。根据国务院要求,“深入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3]应树立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理念,让红色档案资源能够更好地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推动红色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打造共享产品。
当前还存在对红色产品公益性价值重视不够的问题。有些单位的红色档案资源成为“孤岛”,档案资源与社会群体相脱节;档案资源与社会经济相分离,造成开发路径单一、开发主体局限的片面性。对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4]红色档案资源可为文化产品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可挖掘优秀红色IP,使红色档案编纂成果进入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当今中国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氛围中,赋予红色档案资源大众文化属性是红色文化产品发展的重要内容。影视资料、模型手办、生活百货等文化创意产品都为红色文化延伸至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多种渠道。2019年9月公布的《开国大典》4K修复版,首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影像资料以彩色超清的形式呈现在大荧幕,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穿越时空的震撼,身临其境感受到举国同庆的喜悦氛围,凸显了红色文化产品公益价值的辐射效应。
2.3 构建更加完善的红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红色档案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同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结合起来,体现人民至上理念。公共利益是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而公共服务又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精神载体,红色档案资源作为精神产品只有同公共利益相联系,才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在红色文化的产品开发与供给上,应突显公益性和普惠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红色档案研究成果不应囿于学术交流,档案共建成果当为普通大众所共享。
档案工作者协同政府推进红色档案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大力帮扶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令其享有均等的红色文化服务的机会;缩小城市与农村、职工与居民之间享有红色文化服务的差距,保障全体公民能够自由享有大体均等的红色文化服务过程和大体相等的红色文化服务结果;让社会各界都能享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成果,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红色文化的多样性需求。
3 用数字思维打造红色档案现代化工程
数字思维是突破传统线性思维局限的立体网络思维,是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档案馆在红色档案资源管理上存在开发主体协同不够、开发技术应用薄弱、开发成果形式有限、开发内容延伸乏力等问题[5],笔者认为,应在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条件,促进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代化。
3.1 用信息技术推进红色档案数据集成化
红色档案资源建设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取向在于实现档案资源最大效用开发与最广范围传播。在现代信息技术渗透至千行百业的社会环境下,建设大数据平台,能够推进红色档案资源数据集成。“红色大数据”能够帮助群众理解红色档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因果派生关系,增强视觉听觉的效能感,并且红色档案资源在合理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环境中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提高红色档案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
应加强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入调研和数据统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数据的采集、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机器学习等;可以整合红色档案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挖掘档案资料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其中的社会关系、历史地理、时间顺序等,分层分类整理,建立电子档案资料库,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从数量庞大的数据库中摘选、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档案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例如,在梳理民族精神谱系时,首先需要将数据筛选条件导入数据库,然后让智能机器学习档案种类和编纂纪年等规则,合理运用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料,对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主干”和“支干”作种类罗列,按照相关算法反复训练智能机器,提高数据筛选的精准度。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将红色档案编撰与社会热点结合,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行性分析。“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关键生产资料,红色档案资源的数据集成化为档案编纂及开发带来质的飞跃。红色档案资源面向数据集成化是时代浪潮所驱,需要适应“十四五”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要求,优化信息技术服务。红色档案数据集成软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是档案发展的重要规划目标,以高新技术为传统红色档案事业赋能赋智,必将提高其开发利用效率。
3.2 用视讯技术推进红色档案传播的网络立体化
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9.6%,网络视频用户占比达93.4%。在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创建电子化的红色档案资料库可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社会思想文化服务水平和满意度。应建设红色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将“互联网+”思维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推动红色文化多样化呈现、多渠道传播,筑牢中国意识形态红色文化阵地。
2021年新修订的《档案法》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档案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借助国内日益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可为红色档案宣传利用平台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档案资源利用效率,让红色档案资源能够实现跨地域、跨部门共建共享。近年来,各地相继建设起“马克思主义文库”“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等数据平台,为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促进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红色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释放。一方面,为适应数字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政府有关部门应掌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6]的辩证思维方式,加大对红色档案有关单位视讯技术开发利用的投入,引导和帮助红色档案有关单位建立文旅红色档案视频通信系统,立足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将静态档案馆藏资源转变为动态立体的新媒体宣传内容,利用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社会热门传播渠道,将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大众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从网络数字空间汲取革命历史中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强化档案馆文化职能[7],推动尘封在红色档案中的历史记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红色档案资源活起来,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远程视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传输,提高红色档案管理决策效率,而且还能够跨越空间实现红色档案资源的展演,增强红色档案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推出的“新四军与南京史迹展”线上虚拟展厅,便将先进视讯技术与红色档案资源相结合,使红色展览重新焕发活力。
3.3 用数字技术推进红色档案库的管理智能化
新时代红色电子档案管理需要普及电子档案及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技术。纸质档案文本、微缩胶卷、革命文物等红色档案内容,需要根据保管和利用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智能化手段将传统载体档案内容转化为数据化内容。例如用光学识别技术扫描纸质档案,用VR/AR技术记录革命遗物和革命影像胶片资料,便于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
需要建立健全红色档案库的智能监管机制。档案部门应遵循信息系统运行规律,强化电子档案管理统一性、全过程性、规范性、便利性、安保性的制度建设,推进电子档案“存—借—还—查”一体化的泛微智能化档案文件管理系统建设。传统载体档案不仅数量浩如烟海,而且分布于全国各地,存档于革命老区抑或是记载于偏远地方县志,给档案资料查询调阅造成困难。红色档案信息化可以跨地区联网录入档案数据,及时“明晰基地,清理盘库”;还可运用数控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红色档案查询效率,利用计算机系统远程连接档案密集柜,帮助档案工作人员或借阅者快速定位存取红色档案。有学者提出采用机器人助力档案库房智能管理建设的建议[8],这不仅有助于档案馆工作人员减轻烦琐复杂的重复劳动工作压力,还可有效保护红色档案。应深入探讨现阶段何种业务环节可以引入数字技术,提高红色档案管理效率,落实《“十四五”软件与信息技术规划》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落实红色档案管理工程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研究,给予档案智能化管理更多投入。
需要加强红色档案风险防范安全保障工作。一方面,红色档案饱经岁月侵蚀,需由现代化、系统化管理方式保存、抢救。档案库房装设恒温恒湿装置,自动调节空气质量,以智能化装置联网联控自动监测档案库房安全质量,对档案实体实行智能化防控。另一方面,部分红色档案尚未满足解密条件,档案资料仍具有保密性,不仅需要完善红色档案的保密制度,还需要加强涉密红色档案监管机制。不论纸质档案和电子化档案,抑或是外包数据平台和选择数字化设备,又或是出入档案库和档案移交借用等涉密环节,都应强化主体责任和依法办事,确保红色档案在科学化、法治化和现代化轨道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