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背景下辽宁森林资源探析

2022-11-26武文昊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碳中和造林辽宁

武文昊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监测院,辽宁 沈阳 110122)

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到达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同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 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着重全面加强国土绿化,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高我国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碳达峰。随后,2021 年辽宁省省政府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所谓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排放量达到顶点,由增转降的过程;碳中和属于新兴概念,通俗来讲指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总和为零。目前我国碳排放主要以能源、工业过程、农业、废物处理为主,对应的吸收主要来自森林绿化。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2]。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并且吸收和碳汇是自然过程,具有碳汇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碳汇量大等特点。因此,森林碳汇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碳中和的最有效手段。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的最新森林资源数据,目前辽宁省“十三五”期末,森林覆盖率为42%,全省林地面积9 100.1 hm2,其中乔木林的林地面积6 814.2 hm2,灌木林面积1 215.1 hm2,其他林地面积1 070.8 hm2。

1 面临的挑战

未来十五年,是辽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决胜期,也是实现辽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美丽辽宁的关键时期。《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未来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科学绿化是维护辽宁生态安全、强化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优良生态产品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结合全省森林资源现状可以看出,辽宁省半数以上的森林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处于生长旺盛阶段,这代表着森林蓄积量提升的潜力空间巨大。在尽可能增加森林面积的前提下,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蓄积量,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中之重。随着森林资源的科学规划,辽宁省森林质量将得到进一步得提升,届时森林蓄积量也将稳步增长,未来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将会更加完善,碳汇能力也将逐步提高。专家预计到2030 年,全省森林蓄积量将达到4.4 亿m3,森林年碳汇量可达2 300 万t 以上(折合二氧化碳近8 500 万t)。

2021 年,辽宁将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计划完成造林202 hm2,其中人工造林及退化林修复90 hm2、封山育林80 hm2、森林抚育32 hm2。草原湿地保护修复方面,辽宁省计划2021 年完成690 hm2,完成草原生态修复种草改良面积53 hm2,完成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任务。同时,科学开展草原监测,确保辽宁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1%[5]。“十四五”时期,辽宁将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修复,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力争完成营造林1 100 hm2的目标,着力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系统恢复能力不强

生态系统固碳是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可以中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碳排放。生态修复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碳汇的重要途径,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大面积植树造林、增绿提质等方式提高林灌草的质量,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6]。辽宁地处我国东部半湿润向半干旱、华北暖温带湿润向东北冷温带湿润气候过渡的地带,呈现出沿西丰-盖州-辽东半岛方向的农林交错带以及辽西骆驼山-医巫闾山以西的山地丘陵地区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界面竞争程度高,边缘效应明显。辽宁西部山地丘陵区年降水量仅400 mm 左右,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敏感性强,恢复力水平一般。在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西北部漫川漫岗区、辽西农牧交错带、辽中农林交错带等大片区域,生态功能抗干扰能力整体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各类自然灾害易发。

2.2 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增加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碳库储量,提升植被碳汇功能。生态修复是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健康或退化前的状态[6]。森林和草原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对稳定保持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具有重要作用,667 m2森林一年可以吸收67 kg 二氧化碳,释放出48 kg 氧气[4]。辽东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着全省水源涵养重要功能,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高,树种结构单一,多为单层林,部分地区林地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水源涵养功能有降低的风险。辽西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对防治荒漠化、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但现有草地植被盖度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风险。2020 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6 464.83 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4.62%,沙化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2015-2020 年辽宁境内的湿地面积减少了35.8 km2,辽河流域沿线湿地面积缩减。此外,辽河口-大辽河口海洋生态系统、锦州海洋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态退化趋势急需得到遏制,全省各类生态修复任务相对艰巨。所以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增加生态修复面积,增加碳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和行动。

2.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亟需完善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主要取决于森林面积的大小和森林质量的优劣。森林面积越大,碳汇潜力越大,但受土地资源结构限制,森林面积的增长具有局限性。未来可造林面积将越来越少,造林难度越来越大。从森林质量看,森林蓄积量越大,森林结构越优,森林碳汇能力越强。森林的碳汇速率与其林龄组成密切相关,其中,幼、中龄林处于生长旺盛阶段,其碳汇速率相对较快。从2018 年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了解到辽宁省的森林资源情况,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占比达到了55.44%,并且在森林蓄积量方面,平均667 m2只有4.8 多m3,低于全国平均(6 m3)水平[3]。

3 建 议

3.1 加强植树造林

在严格禁止耕地植树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造林潜力,推广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及时更新采伐迹地,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加强乡村零星闲置土地绿化,稳定和扩大森林绿地面积[4]。积极研究推行灌木造林、低密度造林,以及集水、节水造林技术,加快恢复以灌草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林草植被。持续推进防沙治沙、退化林地草原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3.2 加强森林经营

一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更新造林,遏制林分退化,促进林木生长,提升森林蓄积量。二是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全面推进森林结构优化。科学调整优化次生林结构,加大人工针叶纯林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培育红松阔叶混交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涵养水源能力。

3.3 加强森林保护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等毁林活动,推行低强度的科学采伐作业,保护林地植被土壤,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减少森林碳排放。

3.4 建设森林碳汇试点示范项目

逐步在省内设立碳汇管理试点,开展样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积极推进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的绿化建设和可持续经营,稳定和扩大森林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蓄积量,优化森林结构,加强林草资源管护,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林木碳汇计量监测研究,探索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包装森林碳汇项目,开展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探索,制定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碳汇计量模型。

3.5 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

接轨国内外碳交易市场规则,开发、包装林业碳汇项目,完善碳交易政策制度,将林业碳汇纳入碳交易机制,制定完善林业碳汇技术标准,促进林业碳汇市场交易,吸引商业资本投入森林碳汇生产经营,加快林业碳汇价值转化,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走向实践,探索推进辽宁省碳中和的森林碳汇模式和路径。

总之,贯彻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下大力气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修复,加强管理,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提升森林的服务功能,做好森林碳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构建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沙化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增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减源增汇,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编制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共筑生态安全格局。

猜你喜欢

碳中和造林辽宁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辽宁之光
数字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