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 理念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26王立霞
王立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1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状
食品工业是中国第一大产业,2021 年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4 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食品产业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军,对食品产业发展影响重大[1]。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行,工业5.0 时代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助推未来工厂的面貌逐渐清晰,以新结构、新质量、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工科应运而生[1-3]。3D 技术、新能源利用、纳米材料及数字技术等创新手段逐渐应用于食品制造领域,作为新工科特征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给传统的食品加工业带来了巨大挑战[4],企业急需一批熟练掌握新技术、富有创新意识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对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 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其“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塑造为导向,以质量改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恰恰迎合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5],对构建富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升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贡献,满足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食品专业工程实践人才的需求。
1.2 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着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学校“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能够在食品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改造、品质检验、生产过程管理、国内外食品贸易及具有初步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除陕西省外,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区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学生就业机会多。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文献研究等,总结目前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6-7],主要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2.1 OBE 教育理念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贯彻有待进一步加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过程中,较多地针对国家标准关注食品专业相关课程体系的完善与知识点的涵盖,关注独立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的学习情况,对以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的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的OBE 教育理念贯彻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将OBE 教育理念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高度聚焦。
1.2.2 新工科元素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工业4.0 时代的兴盛,工业5.0 时代的到来,数据驱动食品工业智能制造迅猛发展,智能制造、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新业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8]。人才培养中存在学科综合融合不深入、工程实践体系不完善、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导致现有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调整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工科元素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培养与“新工科”建设相适应的核心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1.2.3 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路径有待进一步顺畅
目前,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较高,占总学分的30%以上,但实践教学多停留在实验室内,到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实践的路径尚不通畅。主要问题是受到企业生产计划、安全卫生、经济效益、行业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接收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路径不通畅,影响学生的实践效果[9]。
2 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基于OBE 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新结构、新质量、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等“新工科”的内涵。
2.1 基于OBE 理念,围绕“新工科”战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建设专业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工程人才,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2.1.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构
2012 年以来,教育部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撤销和停招了近1 万个专业点,推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点撤销原因多为就业质量差[10-11]。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重视新兴理论、新兴技术课程。升级传统专业,适当删减与专业定位不相符合的老旧课程。
2.1.2 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体系
目前,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近年来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等奖项,2022 年度又有3 个团队入围陕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和水平,今后,还要完善导师指导体系建设,在深入校企合作基础上加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2.1.3 创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省级实验教学平台,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将所有实验教学条件全部为学生开放使用,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综合利用率,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该专业获得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数量逐年递增。今后,会继续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体系建设,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2 依托新工科建设标准,探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2.1 调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设置偏少的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课程体系建设逐渐完备,但作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也存在重理轻工的问题,工程类课程,尤其是顺应5G 工业时代的“智能制造”“冷链物流与全程控制”等课程设置不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了“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工科标准导向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继续完善课程设置,调整5G 工业时代工程类课程比例,加强工学特色。
2.2.2 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融合,促进优势互补
食品产业人才需求涉及广,包括食品生产、分析检测、品质控制、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工厂设计等多个领域。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强调“宽口径”,除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以外,丰富选修课内容,增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葡萄酒学”“现代企业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总学分占20%左右。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全过程。
2.2.3 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履行食品安全社会责任
对于转型发展时期的我国食品产业,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是两大社会主题。食品安全风险贯穿于从土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食品加工业丰富食品产业的同时,对生态平衡、资源环境等造成了复杂的影响[12-13]。因此,需要对每一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和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教育,增强食品行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3 加强资源平台建设,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维协同育人体系
2.3.1 校校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鼓励高校之间互相合作,发挥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是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大战略[14]。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互助模式,聘请部分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授课工作或者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与兄弟高校共享高水平师资;其次,食品专业与兄弟高校共享各级科学研究平台和实验实训中心,如多年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共享其食品中式实验室,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中式设备和生产线,极大地弥补了工程类设备不足的缺陷。
2.3.2 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国办发[2017]95 号文件指出,产教协同育人是解决我国产业需求和教育供给脱钩问题的关键路径。国家六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将“产教协同育人”定位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模式[15-16]。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产教融合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例如,从食品企业聘请企业家或工程师为学生做创新创业讲座;聘请企业家或企业高管作为创业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同时将企业生产的案例用于课堂教学等,这些工作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面对新的食品工业体系和新的教育理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然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完成提升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促进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