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枝饮异病同治验案撷要

2022-11-26刘宝琴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化瘀月经期同治

刘宝琴,许 琳,金 哲

(1.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妇科,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妇科,北京 100078)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病机和证候时,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1]。丹枝饮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金哲教授的经验方,既往基础试验研究证明其可有效改善盆腔血流动力学,缓解盆腔“血瘀微环境”状态,具有化瘀通络之效[2~4],单盲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证实该方对以“血瘀”为病机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5]。本文通过总结该方异病同治实践经验,以推广名老中医的诊疗思路。

1 验案举隅

1.1 慢性盆腔疼痛

患者女性,32 岁,初诊(2020年7月10日)。主诉:间断下腹胀痛3年余。2017年剖宫产术后下腹胀痛间断性发作持续至今,情绪波动后疼痛加重。刻下症见:下腹胀痛伴腰骶部酸痛,诉工作压力大,眠差,带下色黄,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末次月经:2020年6月17日,平素经前乳胀明显。妇科检查:宫体压痛(+),双侧附件区条索状增厚,VAS评分:5~6分。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疼痛。中医诊断:妇人腹痛(气滞血瘀证)。治法:化瘀通络,行气止痛。方用丹枝饮加减,具体处方:丹参10g、桑枝10g、川芎6g、续断15g、连翘10g、荔枝核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益母草20g,21剂,嘱月经期停药5d。

二诊(2020年8月7日):药后下腹胀痛减轻,仍有腰骶部酸痛,情绪好转,眠差,舌淡暗、苔白,脉弦。末次月经:2020年7月14日,痛经略缓解,仍有经前乳胀。VAS 评分3~4 分。上方加生蒲黄10g、五灵脂10g、月季花10g、酸枣仁20g,21剂,嘱月经期停药5d。

三诊(2020年9月3日):下腹疼痛缓解,腰骶部酸痛减轻,偶有胸闷不舒,睡眠好转,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末次月经:2020年8月13日,经前轻微乳房胀痛。VAS 评分1 分。二诊处方去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加生黄芪30g、党参15g,21剂,嘱月经期停药5d。

四诊(2020年10月15日):诸症好转,舌红、苔薄白,脉弦细。VAS 评分1 分。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继用三诊处方,2021年4月随访患者,病情未见复发。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患者女性,37 岁,初诊(2019年12月8日)。主诉:间断左下腹痛4年。2015年因胎停育行清宫术,后出现下腹痛伴高热,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此后每受凉即出现下腹痛,热敷后缓解,未行诊治。近日受凉后下腹痛逐渐加重,得温则减,伴畏寒肢冷。刻下症见:下腹冷痛伴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清稀,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末次月经:2019年11月20日。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增厚伴压痛(+)。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断:妇人腹痛(寒凝血瘀证)。治法:化瘀通络,温阳散寒。方用丹枝饮加减,具体处方:丹参10g、桑枝10g、川芎6g、续断15g、连翘10g、荔枝核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益母草20g、小茴香5g、炙黄芪20g,21 剂,嘱月经期停药5d。

二诊(2020年1月5日):下腹痛减轻,带下量减少,仍畏寒肢冷,大便溏稀,舌淡暗、苔白,脉沉细。初诊处方加附子10g、当归30g、炒白术30g、羌活6g、月季花10g,21 剂,嘱月经期停药5d。

三诊(2020年2月1日):下腹痛明显缓解,无畏寒肢冷,大便正常,舌淡暗、苔白,脉沉细。嘱患者继续服上方14剂。2020年8月随访,下腹痛再未发作。

1.3 盆腔淤血综合征

患者女性,34 岁,初诊(2020年3月10日)。主诉:下腹隐痛2年,加重5 个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伴性交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具体药物不详)。2019年外院盆腔血管CTA 提示:子宫静脉充盈曲张,双侧附件区多发静脉曲张,阔韧带静脉增粗、曲张,诊断为盆腔淤血综合征。此后患者未予治疗。近5 个月无明显诱因疼痛加重。刻下症见:下腹隐痛,带下量多,伴神疲乏力,便溏,舌暗,苔薄白,脉沉细。VAS 评分6 分。末次月经:2020年2月25日,G2P0。妇科检查:宫体压痛(+)。西医诊断:盆腔淤血综合征。中医诊断:妇人腹痛(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丹枝饮加减,具体处方:丹参10g、桑枝10g、川芎6g、续断15g、连翘10g、荔枝核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炙黄芪50g、党参30g、白术30g、茯苓50g、生姜6片,30剂,嘱月经期停药5d。

二诊(2020年7月15日):口服上方90 剂后,下腹隐痛略好转,仍有性交痛,带下量明显减少,食欲好转,偶有口干,二便正常,舌暗,苔薄黄,脉沉。VAS 评分3 分。末次月经:2020年6月20日,血块较前减少,无痛经。初诊处方去生姜,改炙黄芪为30g,加当归20g、麦冬20g,21 剂,嘱月经期停药5d。

三诊(2020年10月27日):口服上方60 剂,患者下腹痛好转,停药后未出现下腹痛及性交痛,VAS 评分0 分。妇科检查:宫体压痛(-)。2021年7月随访患者,自诉停药后下腹疼痛再未发作。

2 讨论

2.1 丹枝饮

丹枝饮中丹参为君,起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川芎、续断、桑枝为臣药,增强通络之功,助丹参活血之效;延胡索、香附佐君臣,旨在增强行气之力;连翘、荔枝核作为使药,可行气散结。本方八味中药相互配伍,针对“血瘀”这一重要病机,气分、血分兼有,化瘀通络并施。

上述验案气滞、气虚、寒凝为“血瘀”成因,“血瘀”是其共同病机,盆腔长期处于“血瘀”状态,经脉瘀闭,血行不畅,进而成疾,三者辨证均属血瘀证,以丹枝饮为主方,化瘀通络为核心,辅以行气、益气、温阳药物,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思维。

2.2 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6],《素问》病机十九条中异病同治初现端倪“因火而致病者有五,可为热瞀瘛,可为禁鼓慄,可为逆冲上,可为躁狂越,可为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可用清热泻火法治之”[7]。《伤寒论》记载了运用桂枝汤同时治疗太阳病和太阴病的经验[8]。《金匮要略》记载了肾气丸治疗五种不同疾病的经验[9]。“异病同治”的概念由清代程文囿首次提出,“临床疾病变化多端,病机复杂,证候多样……有时异病须同治”。此后,异病同治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10]。本文分享的三个验案,虽属不同疾病,但其病机均为血瘀,在异病同治思想的指导下,均采用丹枝饮进行治疗,并根据其病因进行适当加减,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化瘀月经期同治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化瘀通络方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研究
便秘、痔疮要“同治”
经期喝酒的三大危害
女性经期怎么吃都不会胖?
女性经期怎么吃都不会胖?
月经期内怎么吃都不会胖吗?
荒唐同治讲信义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