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彤笙院士的草业情缘
——“盛彤笙草业科学奖学金”揭牌仪式发言稿
2022-11-26任继周
任继周
主席,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
首先,我衷心祝贺“南京农业大学盛彤笙草业科学奖学金”的设立。我因健康原因不能到会,深感歉疚。
1981年我曾发起组建“盛彤笙兽医科学基金”,得到大家热烈赞助。此次又倡议设立“盛彤笙草业科学奖学金”,可能有些费解,请允许我略作说明。
新中国成立前,盛彤笙先生任中央大学兽医微生物学教授,是知名的微生物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是中科院首届学部委员,首届全国人大的畜牧兽医界唯一代表,为大家所熟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盛公不仅是微生物学家,他还是草业科学的先觉者,毕生支持者。作为一代人杰,盛公视野开阔、见识深邃,行为高洁。他特立独行的风格,常出人所料,下面略举与我所述主题相关的几个例子。
盛公获柏林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以后,本可轻松跻身于上流社会,但他却偏偏又转攻兽医,获得德兽医学博士(1938年),从事兽医学的教学研究。兽医当时在国内是冷之又冷的冷门专业。出人所料,此其一。
抗战期间,物资奇缺,生活极其困难,盛公在成都华西坝这个大后方的医学中心,执教中央大学同时,还兼任几所大学的微生物教学,忙得不可开交。就在极度的贫困和忙碌中,他出人意料地在世界顶尖刊物《Science》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原来他潜心研究,攻克了水牛“四脚寒”这一历史难题,发现这是一种新病毒引发的脑脊髓炎。这在阴霾笼罩的战时中国科学界无异一声惊世响雷。出人所料,此其二。
抗战胜利后,大后方人才纷纷东返,时称“孔雀东南飞”。盛公却逆势而动,“雄鹰西北飞”,从繁华的京沪来到当时荒凉闭塞的州,办了全国唯一的兽医学院。盛公到兰州九年以后才通火车。出人所料,此其三。
盛公刚到兰州,就请王栋先生为他推荐一名毕业生,留校经王栋先生特殊培训,然后去兰州从事牧草、草原的教学研究。一所兽医学院如此急迫地研究牧草、草原,出人所料,此其四。
廖廖数例,已见盛公的学识人品。下面转入正题,说说为什么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立“盛彤笙草业科学奖学金”?
盛公家境贫寒,身体瘦弱。早年就发奋改变国民营养,国人五谷杂粮和“瓜菜代”的食物结构,必须改变,多吃些肉、蛋、奶,通过营养一洗“东亚病夫”的污名。
新中国成立后,盛公在人大、科学院会议上反复提到发展草地畜牧业,改善国民营养,并身体力行,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他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兼国立兽医学院院长),主管业务,多次深入牧区考察,曾冒雪乘爬犁直到新疆中苏边境。
1950年,他组织西北陕、甘、青、新四省区畜牧兽医考察团。我参加甘肃分团,盛公嘱我兼顾四个团的草原资料,并将其由德国带回,从不外借的蔡司相机交我使用,并手把手地教我操作(我从未用过相机)。
1951年,西北畜牧部拨款请王栋先生来兰州讲学。盛公命西北畜牧部的畜牧干部都来兰州听讲,然后全程参加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察。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的草原调察(过去多是植物学家考察,且多由外国人主持),然后命我执笔写成《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察报告》,他亲为该书作序。盛公在写序言时,找我询问细节,并找国外文献参考。他对草原的理解远高于后来某些专业领导,已达专业人员的水平。
1980年,农业部要求各个专业组织高级讲习班,以弥补“文革”10年专业中断的损失,积极与国际接轨。我奉命在庐山脚下组织草原专业高级讲习班。讲习班结束后,盛公召我绕道南京,在他家小住三天,我们得以昼夜畅谈。盛公关心国内外草地畜牧业进展,并问我今后打算。我着重谈了拟筹建草原生态研究所,摆脱“以粮为纲”,争取英国农业系统专家Spedding 教授来华讲学,改变农业结构,增加草畜比重的设想。他听得非常专注,不时插话提出建议,露出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兴奋和喜悦。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科委曾征询专家们对国家现代化的意见,某大报记者找到我们。我们提出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50%左右,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稿子交出后,长久不见消息。后来这位记者遗憾地告诉我们,这个观点不被大家认同。那时“粮食不过关不能发展畜牧业”已成不可撼动的铁律。盛公是有心人,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牧草在德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德国的草地牧业产值稳定在70%左右(我国当时8%~12%)。前几年,中国工程院的战略研究组发现,1980年的内部刊物《农业经济研究》刊出了盛彤笙、任继周联名发表的这篇文章。他们惊异30 多年前的这项建议。这说明盛公对草业的理解深刻而超前。
盛公对他发展草地畜牧业的观点从不隐讳并坚决维护。“文革”后,1978年全国畜牧兽医年会在银川恢复召开。他在会上提出尽快发展草地畜牧业,引发争论。会议纪要原稿中有某领导“作了重要指示”,他当即提出该领导认为“粮食不过关不能发展畜牧业是错误的”,“重要指示”这几个字应删除。盛公捍卫科学信念的忠贞坚定,从不含糊。
后来我们都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前后十年,每年春季10 多天的会期就是我们聚会畅谈的节日。我是盛公的学生,也是多年的同事,终成师生忘年交。我们的情感交汇点在草业。他不愧为我国草业先觉者和终生支持者。他从医学博士变身兽医博士,从繁华的宁沪来到闭塞的兰州,没有舍身跳崖的大勇是做不到的。
我把在母校兼职期间的所得反馈母校,设立“盛彤笙草业科学奖学金”,是因为南京农业大学有深厚的根砥。首先,它承袭了从中央大学的畜牧兽医系,经过盛彤笙先生、王栋先生、梁祖铎学长以及我滥竽其间,此后又有王槐三、沈益新等后起之秀薪火相传,前后有近百年的历史渊源;其次,设立这项奖学金,不仅是对草业后学的鼓励,也彰显盛公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风格。当然,这也是对盛公的纪念和告慰。
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说这些话。
谢谢!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