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档案坐标观察
2022-11-25杜一格
杜一格
摘 要: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档案事业的新闻工作者,经常怀有这样的体会和认识:如果说以信息传递的“新颖、快速、真实”为本体规律的新闻事业扮演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封面”角色,那么,以信息记录的“原始、及时、准确”为主要特征的档案事业则是社会大系统的“封底”角色。这是否意味着两者虽有形式不同,却又高度一致,具有相互呼应、互为源流的密切关联呢?档案可以作为新闻报道之源,今天的新闻又是档案的初稿、先遣,有周而复始之律。鉴此,本文将从新闻与档案的有机一体化视角,站在档案坐标系上,回眸2021年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系列,试图通过梳理台前幕后发生发展脉络,探索为党建档、为国守史、鉴往知来和资政惠民的融合共进之路。
关键词:档案;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新闻发布会;资政;民生;存史镌证
Abstract: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an experienced journalist who has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rchives cause for many years is that, if the journalism with the “novel, fast and tru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s the ontology law plays the “cov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then the archives cause with the “original, timely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records as the main feature or the “back cover” of the social system. Does it mean that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rchives can be used as the source of news reports. Today’s news is also the first draft and advance of archives. In view of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archives, standing on the archive coordinate system, this paper looks back at the 2021 Henan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lief press conference series from the archival coordinate system, trying to explore the way of how to build archives for the Party, preserve history for the country, leave traces for the future and benefit people with qualified administration and integrate the archives with journalism by means of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events 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stage.
Keywords: Archives; Emergency; Crisis events; Emergency response; Press conference; Administr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To preserve history
1 资政——第一时间的信息处置公开
2021年7月中旬,河南中北部发生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灾害,398人因灾死亡失踪。飞机列车停运,地铁公路瘫痪,供电供水障碍。2022年1月23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第一条为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特大暴雨灾害。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全省平均过程降雨量223毫米,有285個站超过500毫米;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其中,郑州、新密、嵩山站均超其历史日极值1倍以上,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20日16至17时,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有记录以来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郑州、新乡、鹤壁等多地遭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受灾范围广、灾害损失重、社会关注度高。灾害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紧急转移安置149万人;倒塌房屋3.9万间,严重损坏17.1万间,一般损坏61.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73.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
伴随持续不停的暴雨、洪灾以及城市内涝,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现场视频、灾情更新、求助帖文、伤亡情况、志愿援助,甚至各种揣测、谩骂、谣言等纷乱芜杂的信息也像暴雨洪流,成为“暴热话题”,在网络空间不断堆积、交织、翻飞、发散、传播。全省受灾城市、乡镇的雨情洪涝信息,则通过应急管理和各个渠道,源源报送至各分管机构,形成巨大的舆论潮涌。
如果任由巨浪般的无序信息过度放大,刺激群众的焦虑情绪和心态,没有廓清真相稳定民心的引导和安抚,将会给防汛救灾工作带来阻碍与干扰。
7月20日深夜,时任河南省委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敏锐地意识到:应立即启动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机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我国相关法律要求“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向全省发布权威信息,传递传达重要决策部署,凝聚公众共识,集结救灾合力。
此项建设性应急举措立即得到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的肯定与支持。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连夜启动发布会机制,组织被雨水阻隔在办公室的各级干部,形成工作专班,克服一切困难,准备次日召开的“河南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抢占舆论场主导权,担当政府发声职责。
7月21日下午4:35,首场“河南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市依然持续的小到中雨气象条件下举行。
发布会主持人曾德亚沉着稳健地言明发布会的紧迫而有序——“大家辛苦了!……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大范围强降雨,郑州等多地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昨天晚上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几个小时前,我们这个发布厅还处于断水断电的状态。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汛大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场暴雨洪灾持续击打中的“应急新闻发布会”,忠实地践行了国务院政务公开的要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时,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2]
首场发布会上,河南省应急管理厅(以下简称“省应急厅”)党委委员、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办公室主任徐忠透露:“7月21日,王勇国务委员视频调度我省,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国家应急部部长多次调度河南,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国家防总工作组持续在我省雨区督导。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防汛工作,7月20日晚、2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防汛工作紧急调度会,安排部署防汛救灾工作。”
王凯省长坐镇省防指调度指挥,并在第一时间赴常庄水库指导险情抢护;省防指于7月20日18时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Ⅳ级提升至Ⅱ级,21日3时提升至Ⅰ级,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水库查险排险的紧急通知。省军区协调解放军730人、民兵690人,武警出动1159人、消防出动6760人次参加抢险救灾。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从7月21日到8月2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连续举行的10场“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以省政府新闻办为组织,以省应急管理厅为牵头单位,随着防汛救灾的深入进行,前后共邀请水利、交通、气象、民政、住房建设、卫生健康、通信、商务等23家省直分管机构和郑州、新乡、鹤壁、安阳四个省辖市政府负责人出席发布会。
此后的省市发言人的发布词中,关于“工作开展情况”部分,第一时间成立战时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工作专班,地方党委政府及各级责任人在岗在位,成员单位履职尽责,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会商研判调度,派出工作组及专家组督导指导成为常态。“战时状态”“滚动会商”“24小时不间断值守”“精细调度”……都成为高频词。
系列发布会,通过主流媒体、媒体矩阵以及全国规范媒体平台,及时向全国受众直播河南暴雨水灾,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声音,观大势、传大策、应大问、稳大局,成为大汛大灾时刻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全力救援的全方位信息权威公开。其尊重生命、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的严肃态度、严格数据、严谨发布,起到了政府发声、一锤定音的舆情引领定盘星导向作用,彰显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以“人民为上、生命为上”的善政理念和能力担当。
此后每场发布词中的各部门数据统计、截稿时间等,几乎都截止于当天发布会之前4小时,甚至更短。充分体现了各部门毫不间断的连续滚动作业,实时监控、实时更新的信息和数据传递、汇总、统计的快捷性。
10场“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组织者从公众关切,媒体关注,实际工作出发,着眼于应急处置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人民群众诉求呼声,多侧面设置议题,以大量的装备、技术、实例、故事、数据为实证,兼顾展现政府工作硬实力,抚慰人心民意的软实力,起到了引领舆情,疏导淤结,廓清真相,止息谣言的程序正义作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宏观稳固,基层心安。在我国社会主义国体下,往往有着波澜壮阔的程序体现,高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发布会信息的历史资政功能,可见一斑。
2 自信——第一响应的协同治理效率
雨情中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定名为“河南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准确生动地诠释了该场发布会的应急机制色彩。
急而不乱,快而行稳,是“防汛救灾”主题10场系列发布会的主要形态。
据网络披露:7月21日上午8点40分,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3]
9时08分,河南省委书记楼陽生指示:“做好主汛期内长期作战准备,坚决战胜历史罕见的大汛大灾。”
首场“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21日16时35分召开。
截至当日16时,河南暴雨已引发3032.33万次报道和讨论,相关声量集中于微博平台。危急时刻,全省亿万人口都在焦虑地期盼期待着,众声鼎沸。
发布会主持人,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在发布会正式开始后的第一句、第一段发布词,高站位地及时传达传递中南海的最强音:“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鼓舞了我们万众一心、防汛救灾的斗志。”主持人这一宣示,令国家最高层的声音通过电波、音响和网络,即时同步传遍河南内外、全网上下,表明国家领导人对地方灾情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以及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的信息疾速畅达,给人们吃到了第一颗“党和政府”完全可以信赖的定心丸。这种跨越时间空间、层级的信息流及时交互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突发事件的高度敏感敏锐和管理智慧,体现了中央政府工作的高效,大大激发了公众热爱国家的真挚情感,提升增强了人们对我国的体制和制度自信,起到了令人心定心安无可比拟的作用,当然也是未来作为资政档案文献的最精彩篇章。
此后的系列发布会,主持人都会告知现场媒体记者和线上线下广大受众和用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派出专门力量赴河南指导工作,启动国家防汛II级响应。河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对全省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抢险、救援、生产、生活,供水、供电、防疫、防病……天灾之下,全面告警,形势复杂,局面严峻。
发布会上一以贯之的主发布机构牵头单位——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每场都会以及时准确鲜明的数据和节奏,向媒体和全省人民报告从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怀支持,专门力量驰援灾区,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机构、民间力量的多元多层次紧急动员,志愿捐赠捐助。
随着防汛救灾的全面铺开,每场发布会邀请的发布机构新闻发言人逐一亮相,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答中央媒体和省内媒体的报道需求。
这场灾情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及时伸出援手。中部战区紧急派出驻豫部队、武警部队投入抢险救灾。应急管理部连夜调派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等7省消防救援力量紧急驰援河南。兄弟省份救援力量和广大志愿者也在奔赴河南,这些都体现了风雨无情人有情的大爱力量。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意志决心通过发布会权威传递,及时送达人们渴盼的眼前耳中,确实是无可替代的巨大能量支撑,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此后的系列发布会,始终遵循着高屋建瓴的第一视角,首先发布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各种部署,稳定人心,稳住大局。
8月2日第十场“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凯出席现场发布会,严格践行“重大突发事件后,所在地域主要领导应及早表态,并直接参与新闻发布”的政务公开传播规律,引发公众好评。
3 民生——第一关怀的生命安全保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
洪水究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什么?这几乎是所有亲历者、关切者、观望者的本能投注焦点。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7月21日,“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途中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考察的每一天,汛情和防汛抗洪的进度,第一时间摆到总书记的案头。”[4]
连续10场“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浓厚的我党价值理念,浓重的中华民族传统生命伦理,浓烈的现代人文关怀。
7月21日首场应急发布会,主持人曾德亚宣布:“在发布会正式开始之前,我提议,全体起立,向在灾情中不幸罹难者默哀!”同时,场内所有人都起立肃然垂首静默,向洪灾中逝去的同胞表示哀恸。
紧接着,他说:“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鼓舞了我们万众一心、防汛救灾的斗志。”这种高度饱含着哀痛与共情,凝聚着“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精神关爱,透过声音和画面立即通过电波网络传遍辽阔空间,极大安慰和感染了广大受众和用户,给予人们极大的信心。
8月2日第十场发布会上,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凯率先发布:“近期,河南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郑州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經济损失,我们感到十分痛心!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因灾遇难的同胞、向在防汛抢险中牺牲的同志表示沉痛的哀悼,向他们的家属和亲人表示诚挚的慰问!我提议,全体起立,向因灾遇难的同胞和牺牲的同志默哀。”
这种以人为本、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基本情感,最具人文关怀的生命意识,最富同胞共情的感同身受,最有仪式感的人伦致意,彰显着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爱人利物之谓仁”,明确传递着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对生命权的重视,这是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赓续传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秉持的价值伦理。
数场发布会中,屡屡体现了组织者、发布者不约而同、始终如一的浓重人文关怀和伦理意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系列发布会中的高频词。
特别是第二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延军发布:“截至7月22日凌晨1点30分,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11350名患者全部转移完毕。截至7月22日19时,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区患者转运到省人民医院的病人已得到妥善安置”,以及“7月20日至今,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接收了120多名转诊急重症儿童;7月21日,瓢泼大雨中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因暴雨停电,医生打着备用灯接生,小宝宝顺利诞生,母子平安。郑州120急救中心从7月20日16:00至7月22日24:00,共受理急救电话9544次,派救护车1712车次,救治人员1050人”……
这些都生动阐释了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各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度人道主义和患难与共实际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一位外国政治学家观察中国应对危机事件后这样评价:“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在危机中或紧急情况下,人民的福祉优先于利润。”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正是中国制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最深层的政治伦理。
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被水淹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中部战区的陆军、火箭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官兵以及省外救援队的协助下,通过直升机、冲锋舟、大巴车、军用卡车接力,军民联合救援、空地联合转运的方式,于22日19时基本完成转移。
“河南省委省政府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持续会商调度,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此句背后其实对应的是22日上午,王凯省长、应急部副部长周学文亲临新乡卫辉市共产主义渠顿坊店乡牛场桥河段察看灾情。
“22日凌晨1:54,河南移动公司卫星通信车开通业务,同时派出中国移动翼龙无人机从贵州飞临(郑州巩义市)米河镇上空提供应急通信服务。”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发言人这段极简发布背后,是我国最新通信技术——翼龙无人机连续飞行1600多公里,跨越三省市到河南应急,给郑州巩义市米河镇灾区方圆50平方公里范围的人民,实现了约5小时的临时移动信号覆盖,成功帮助灾区居民和救灾人员与外界取得联系,送来生命希望。
有国内网友评论:在外国,无人机带来的是死亡。但在中国,无人机带来的是希望。美国网友表示:“在美国要是遭遇这样的情况,除了听天由命没有别的办法。但中国告诉我们,原来世界上还能有这么强大的救援能力。”日本网友表示:“假如地震时我们国家也能有这样的反应速度和态度,福岛就不会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省防指先后启动防汛应急Ⅱ级和Ⅰ级响应,加强会商研判和调度指导,协调解放军、武警部队1.7万余人、消防指战员1.8万余人、专业救援队伍1.5万余人、社会救援力量24.5万余人投入抢险救灾。截至22日20时,全省紧急避险转移49.5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52.9万余人。”
7月26至28日,6号台风“烟花”(强热带风暴级)也对河南雨情造成再次加重的威胁。气象局专家及时发布并表示,“充分利用现代化监测技术手段,全天候加密观测,发挥消息树作用,提供精密化气象服务保障。”
从地下到天上,从眼前到卫星,从手机到网络,从地方到全国……发布内容大网恢恢,巨细无遗。
郑州市政府、新乡市政府、鹤壁市政府、安阳市政府发言人都渐次走到台前,开诚布公地发布城镇水情灾情,救援安置。甚至实事求是回答记者关于“还需要什么样的救援队伍和物资”“希望有条件的队伍和人员能够加入到新乡救灾中来,让受灾群众和一线救援队伍尽快得到有效补给”。这种“既知乾坤大,尤怜草木青”的兼济认知,展现了市政府发言人作为人民群众意志集中体现的务实精神。
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水电通信遭遇洪水破坏中断停供后,省防指于7月20日18时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Ⅳ级提升至Ⅱ级,21日3时提升至Ⅰ级,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水库查险排险的紧急通知。
城市防汛中,省住建厅安排6个工作组到郑州、新乡、鹤壁等市一线指导,尽快恢复供水供电通气。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方强发布说:郑州等地灾情发生后,大量通信基础设施受损,机房停电、基站退服、光缆冲毁,巩义市米河镇发生通信全阻。自汶川、玉树地震以来,从未发生过乡镇级通信全阻的情况,可见灾情之大。针对郑州西巩义市米河镇因灾情严重发生通信阻断的情况,组织各公司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救“通信孤岛”,克服电力、道路中断等困难,动用各种手段抢修线路,包括派出无人机基站车、“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21日20:00左右移动公司抢通一条传输线路,恢复了7个基站通信。
河南全省上下团结一心的刚毅奋战,感染牵动着省内外各界人士和行业机构,各慈善组织闻讯而动。
7月23日发布会上,省民政厅发言人尚英照发布说:“全国各地爱心人士、企业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等积极响应,广泛动员,组织募集救灾款物,涓涓细流汇成大爱。截至7月23日上午10时,据不完全统计,省红十字会、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基金会、郑州慈善总会和郑州市红十字会,共接收捐赠30.35亿元。”
省应急厅发言人李长训向媒体介紹:“为确保捐赠物资能及时精准发放到受灾地区,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与省防指之间建立了一套工作机制……然后由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按照工作程序,向受灾地区进行拨付”,并说明了具体流程。“省防指前两次都在凌晨2点反馈捐赠物资用向,到了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那里基本上没有耽搁,按照程序就开始分拨救灾物资,效率非常高。”这些满含深情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和公开透明,依法公示捐赠款物接收和分配使用明细,确保信息公开可查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操作,体现了河南慈善机构和制度的品牌信誉,聚焦聚力,建立资源链接机制,推动了资源高效利用。
各级各界发言人还在发布词中注重共情,强调感同身受的诉诸情感,微观小到对男女医护人员的个体偶遇突发病患的抢救,中到乡镇地域的救援温暖,大到对外援力量的感谢感激,都一一观照,自然披露,浸满敬畏和感恩,令人潸然。
受灾群众的安置,更是反映政府工作细致和周到的具体环节。
郑州、新乡、鹤壁、安阳市政府发言人,都不约而同地发布了在安置灾区群众方面,明确提出安置点保证“六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处、有网络通讯信号、有病能及时医治。
7月26日新乡市副市长王天兴发布道:“一位带着九个月大婴儿的妇女看到安置点准备的还有纸尿裤、奶粉,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叹在政府的安置下,这里像家一样温暖,吃的热乎饭,喝的有开水,洗澡有热水,社会主义大家庭真是太温暖了。”
8月2日第十场发布会上,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吴忠华饱含深情的长段发布,抒发了全省人民的心里话——“在抢险救援救灾过程中,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各类救援队伍不畏艰险、逆向前行,用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仅郑州市就有7名公职人员在抢险救援行动中牺牲;厦门安越环境科技公司贵州籍救援队员何国勇,不远千里赶赴新乡投入义务抢险救援,奋战一昼夜,因意外触电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9岁。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每到一处,都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发自内心的感恩感谢。在救援期间,灾区群众主动送粮送物,餐馆免费提供餐饮。救援结束离开时,当地群众自发夹道欢送、热泪盈眶、依依不舍,洪涝灾害面前见证鱼水情深、大爱无疆。”
4 求真——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镌刻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改进创新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这样要求。
2021年7月20深夜,河南省委主管宣传负责人决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管理中的新闻发布机制后,立刻召集因暴雨坚守在工作岗位的政府工作人员作出战时动员:鉴于目前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性危机,政府新闻发布会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遵照维护国家安全规定,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及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和要求,以法律法规或政策的方式确认信息属性。遵循新闻传播的本体规律,实事求是,回应公众关切,满足人民知情权,了解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愿、所需、所盼,关注灾情救援焦点、难点,迅速、真实、准确、透明、客观地发布各界各级防汛救灾新闻信息,经得起历史考验。
此后连续的全网上下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筹备环节,主管负责同志向大家简要回顾了河南作为中原腹地,从旧时代到新中国历经的重大水旱灾难历史,不同政治统治管理下的政府应对……该负责人始终强调:自然危机时的新闻发布是本部门的职责所在,一定要带着责任与感情去实施。坚持主持词、发布词主调严谨规范,突出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联动,河南社会各级各界人们打不垮、击不倒的精神力量和勇毅斗志。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完善领导指挥体系,从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型。集中统一的指挥领导体制,大家夤夜在公,采取“4+1+X”的工作模式,即: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应急厅、省广电局+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所需邀请发布机构,自然形成舆情监测、信息综合、专家支持、会商研判、口径引导、新闻发布等分工合作。以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为目标,超越部门分工、条块分割、地域分割、军地分割的局限,汇集成调度八方资源的伟力。
10场发布会共邀请从省级人民政府到乡镇政府23家政府机构的发言人,合计48人次出席发布。
发言人从河南省最高行政主官省长,分管副省长,到郑州、新乡、鹤壁、安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再到县区领导干部。他们客观坦诚,自然郑重,正面发声、正确引导,发布范围从政府效能到社会力量,从政策福祉到科技赋能,话题方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真正起到了“权威官宣,一锤定音”的舆论引领作用。
发布会邀请从央媒到市级媒体,从传统媒体到网络融媒,从境内媒体到境外媒体,累计共40多家媒体参与出席发布会,代表公众发问,得到了发言人的积极回应和正面答复。
发布会现场直播信号:新华社、河南卫视、大河网、大象新闻、正观新闻,并同时向中央电视总台传送信号。远在上海的澎湃新闻,7月21日15时56分同步直播“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汛情救灾最新情况”。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的系列新闻发布会,得到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高度肯定,也受到省委书记楼阳生的充分赞誉。
革命导师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从档案工作的政治定位——“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来看新闻发布会,形式不同,功能却是高度一致,新闻发布会为民排忧解难、回应公众关切,也是新闻姓党、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所在。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也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必然是而且首先是一个善于反思和学习的民族。让我们在灾难后学会如何应对灾难,把灾难恐惧埋葬在春光里,将应对灾难的记忆镌刻在制度的硬盘中!”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面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应急处置决策需求的档案数据能力建设研究”(批准编号:2020-R-5)成果之一。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1年12月17日修正)[EB/OL].(2022-08-15)[2022-04-01].http://bwc.sxqzy.com/info/1460/2793.htm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6〕19号)[EB/OL].(2022-08-10)[2016-04-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4/18/content_5065392.htm.
[3]网易新闻I有态度转载.托尔思网察.7·20河南暴雨灾害舆情分析【内附详细节点梳理】[EB/OL].(2022-08-12)[2021-07-22].https://view.inews.qq.com/k/20210722A0458T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ivk_sa=1024320u.
[4]沈若冲.人民网.人民网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刻學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EB/OL].(2022-08-08)[2021-08-1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818/c223228-32197768.html.
(作者单位:大河报·大河传媒有限公司 来稿日期: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