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2-11-25朱艳琴

医疗装备 2022年21期
关键词:摘除术眼轴巩膜

朱艳琴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江西萍乡 337000)

超声乳化摘除术是治疗白内障患者较为常用的术式,通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在摘除部位放置人工晶状体,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手术虽可缓解患者的病情,但由于白内障患者多合并中高度近视,加之长期近视可引起眼球结构异变,导致手术治疗难度增大,进而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2]。而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与其术后生命质量密切相关,若恢复不佳,则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因此,探寻影响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评估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并分析了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71 例白内障患者,男29 例,女42 例;年龄41~73 岁,平均(57.12±5.14)岁;眼轴长度25.8~38.4 mm,平均(31.07±1.95) mm ;疾病类型,并发性21例,外伤性5例,老年性45 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经常规眼部检查、裂隙灯检查确诊为白内障;均为单侧眼底病变;均接受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青光眼、角膜病等其他眼部疾病,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躯体疾病,感染性、血液性疾病;既往有眼部手术史。

1.2 方法

1.2.1 视力恢复情况评估

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眼底、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检查,测定眼压、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将最佳矫正视力<0.3的患者纳入视力恢复不佳组,反之则纳入视力恢复正常组。

1.3 基线资料收集方法

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统计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60岁、≥60岁)、性别(男、女)、疾病类型(并发性、外伤性、老年性)、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度、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眼底病变分级(眼底呈豹纹状,近视弧改变,为1级;眼底呈漆裂纹样改变,周围视网膜萎缩,为2级;Fuchs 斑及脉络膜下新生血管,为3级;黄斑出血、劈裂、裂孔,为4级)、Emery 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无核、透明、软性,为Ⅰ级;晶状体核呈黄色或黄白色、软性,为Ⅱ级;深黄色、中等硬度核,为Ⅲ级;棕色或琥珀色、硬核,为Ⅳ级;棕褐色或黑色、极硬核,为Ⅴ级)、后巩膜葡萄肿(是、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恢复情况

术后3个月,71例患者中有18例(25.35%)最佳矫正视力<0.3,53例(74.65%)最佳矫正视力≥0.3。

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疾病类型、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度、是否合并高血压、Emery 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恢复不佳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后巩膜葡萄肿占比均高于视力恢复正常组,眼轴长度长于视力恢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3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情况作为因变量(1=视力恢复不佳,0=视力恢复正常),将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表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眼轴长度长、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后巩膜葡萄肿是导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说明

表3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致盲性眼病,主要因晶状体代谢紊乱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引发视觉障碍[3]。有研究表明,遗传、老化、免疫代谢障碍、外伤等因素均可引发白内障,导致患者出现进展性视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4]。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微创、疼痛感轻等优势,可改善患者的病情[5];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存在差异,因此,为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质量,探寻视力恢复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眼轴长度长、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后巩膜葡萄肿是导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OR>1,P<0.05)。经逐个分析各危险因素,具体如下。(1)年龄≥60岁:随着年龄增长,患者视网膜脉络膜逐渐萎缩,眼底脉络膜循环障碍越发严重,导致其发生退行性改变,眼底病变随之加重,即使经过手术治疗,患者视力恢复不佳风险仍较高[6];因此,建议高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需定期回院复诊,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情况,并尽早采取治疗措施。(2)眼轴长度长:眼轴长度增长可导致眼底脉络膜血管拉伸,进而导致其变薄,视网膜脉络膜因此发生异常病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7],此外,有研究表明,眼轴长度增长可导致角膜散光度增加,而角膜散光度增加可损害患者视功能,进而引起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佳[8];因此,建议针对眼轴长度较长的患者,应嘱其改变日常不良用眼习惯,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及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发生眼部疲劳,必要时可采用巩膜加固术控制眼轴长度,防止眼轴长度进一步增加,进而预防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佳。(3)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出现其他并发症,而眼病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可导致视网膜病变,人体血糖紊乱可影响晶状体渗透压,进而影响患者视力,导致患者视力恢复不佳[9];因此,建议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对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进行干预,以稳定患者血糖水平,进而预防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佳。(4)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眼底病变分级越高,提示患者视网膜、巩膜病变越严重,而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与视网膜、巩膜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故眼底病变分级越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佳风险越高[10];因此,建议入院时应评估白内障患者眼底病变情况,可采用药物、激光等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告知患者减少用眼时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眼底病变分级进一步增加,以期改善患者术后视力水平。(5)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可增加患者眼轴测量误差,导致人工晶状体计算值差异,进而改变患者术后屈光状态[11],此外,后巩膜葡萄肿周围微血管褶皱可对视网膜造成牵拉,导致近视性黄斑劈裂形成,进而引起视力降低[12];因此,建议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对于存在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可遵医嘱予以复方血栓通胶囊、维生素C 片等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熬夜、疲劳用眼,并指导患者做眼保健操或按摩眼部以减轻眼部疲劳感,进而改善患者视力水平。

综上所述,年龄≥60岁、眼轴长度长、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后巩膜葡萄肿是导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故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临床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视力恢复不佳。

猜你喜欢

摘除术眼轴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低色温光源为预防近视提供新方法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效果观察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客观评价眼轴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