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护理研究进展
2022-11-25韦雪云
韦雪云
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 广西 河池 54630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大,轻者伤残,重者死亡。上世纪50年代,瑞典通过实验提出低温治疗窒息概念,窒息时,经迅速降温能够促使机体在缺氧的条件下重新确保氧供需平衡,提高存活率,预防神经系统后遗症。近几年来,亚低温治疗重新取得国内外学者认可,保护机制虽尚未清晰阐述,但亚低温治疗是因人为方式降低机体脑部温度,达到预期治疗目的[1]。亚低温治疗即为冬眠疗法,动物研究中表明亚低温对神经进行保护,动物中会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3h开展降脑温2~6℃,能够降低25~80%损伤程度。如今,亚低温治疗条件发展成熟,逐渐发展成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方式[2]。低温治疗时,注重其监护,护理渗透到治疗中,现对新生儿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护理进展进行分析。
1 亚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脑组织能量代谢下降:脑组织本身能量无法储备,借助血液中氧、葡萄糖供应能量。在缺氧缺血时,会引起ATP消耗、乳酸堆积。高能量代谢是脑损伤前提,而高能磷酸化物质耗竭会积累大量的乳酸,神经系统远期发育受到影响较大。脑部温度下降1℃,其代谢率降低5%。亚低温能够避免脑细胞耗费过多能量,降低无氧酵解,以免堆积较多的乳酸、脑细胞ATP。尚云[3]等学者表示:HIBD早产鼠体温下降3℃对脑有部份保护,下降6℃能够科学保护。
减少一氧化氮(NO):NO自脑组织含NO合酶脑细胞出现,HI模型脑组织NO浓度上升是因能量代谢严重障碍,引起离子泵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兴奋性氨基酸从突触前位置释放,和突触后膜NMDA受体结合,形成大量Ca离子内流,Ca2+与CaM联合,将NO合酶激活,NO过量合成。它能促进环磷酸鸟苷形成,干预代谢全程,阻滞糖酵解、线粒体中还原氧化缓解,影响ATP产生。余清梅[4]等学者表示,亚低温治疗为其结合科学的护理,能遏制NO合酶,减少NO合成,避免NO介入造成脑细胞受损。
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窒息时,人体轴突末端会释放大量的谷氨酸,同样是造成HIBD的重要环节。卢俊杰[5]等学者在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个性化干预,患儿的谷氨酸浓度明显下降,瓜氨酸/精氨酸比值同样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减少后,适当能够减轻神经细胞所受的毒性,会对神经细胞膜对应受体的刺激,从而开放钙离子通道。所以,亚低温能够缓解此环节脑损伤。
抗神经细胞死亡:HI后脑细胞会出现坏死,凋亡与迟发性神经死亡。神经元泛醌(Ub)于全部真核细胞中存在,能够对细胞周期进行调节,识别耦合不同损伤引起的异常蛋白质。脑缺血后,Ub消失无法恢复,会造成神经元构造与功能变化,参与神经元迟发性死亡。低温促使Ub部分全面恢复。谢玉梅[6]等学者研究中,亚低温疗法配合综合干预能够减少新生动物HI后脑细胞死亡数目,治疗与护理的协同下,可遏制凋亡细胞通路,延迟凋亡的出现。亚低温减少发病早期对反应基本的遏制,减少调节时受基因的干扰,使程序性神经细胞能够在较长时间坏死[7-11]。
2 亚低温治疗实施方法
亚低温分为全身亚低温(冰毯系统)、局部亚低温(冰帽系统)。前者可快速、稳定使脑部温度降低到预期阶段,其不足是副作用较大,易出现新生儿硬肿症。后者则不会,能够对大脑进行保护,但不一定使脑深部、浅部温度降低一致。国外研究降温的方式众多。姜远峰[12]等学者用不同方式比较,仅对头部降温,脑温下降0.5~0.6℃,鼻咽位置流动冰水降温,脑温未能降低,应用氯丙唪,仍无法取得效果;通过联合应用头部降温,服用乙酰氨基酚,使用酒精擦身,大动脉置放冰袋,脑温降低显著。温度越低,对脑损伤保护作用越好,对机体各脏器的影响越大,因此采用的降温方式应综合考虑脑保护作用和低体温不良反应。
目前基层医院实施亚低温病人资源较多,但缺乏专业设备、相应技术、重症监护能力,只要肛温达到技术里的治疗性亚低温要求,简易亚低温理论上与专业仪器有相似的效果。简易亚低温是指采取自然降温和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手段(如空调、冰袋等)进行主动降温达到治疗性低温,仍属全身亚低温范畴,简单易行。可见对于基层医院,就新生儿而言,权衡利弊,临床上常应用效果较好的简易伺服式亚低温设备即空调+辐射保暖台,必要时使用冰袋或者水垫进行诱导降温。
3 亚低温治疗与护理
3.1 治疗流程
①入选标准:临床上遇到出生6h内的重度窒息儿,即出生后1minApgar评分≤3分,并持续到5min依然≤5分,或需正压通气至少10min;脐动脉血气或生后1小时动脉血气分析PH<7.0,或碱剩余≤-16mmol/L;有脐带脱垂、子宫破裂,母亲严重创伤、出血等急性围产期事件;血气分析效果良好,出生后1~2h依然存在意识障碍、肌张力低,胎龄≥36周,体重≥2500g;生后6小时内出现昏迷、肌张力异常、惊厥、反射异常等脑病的临床表现或aEEG明显异常;均考虑开展亚低温处理[13]。②前期干预:医生及时与家属沟通,告知家属了解亚低温治疗及必要性,护士将新生儿放置于辐射保暖台,设置肤温33~34℃,肛温未达34℃,测肛温Q15min,之后Q1h,空调调整室温26~27℃或更低[14]。③尽快对相关检查进行完善,对脐动脉血气进行分析,完善其生命体征,条件允许时监测脑功能,签好同意书[15]。④符合亚低温条件时,按照医嘱开始实施,争取在1~2h到达目标肛温33~34℃,并做好维持,必要时患儿周边放置冰袋诱导,测肛温Q1h,同时记录辐射保暖台上监测的肤温,寻找维持肛温所需的肤温。⑤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肺出血、低血压、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NEC等不良反应,一经发现及时处理,每日测定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指标[16]。⑥72h后复温,直到肛温达36.5℃。⑦复温后复查脑功能,头颅CT等检查。
3.2 医疗风险
①告知风险:签于亚低温疗法是当前唯一取得成功,且已在临床应用治疗HIBD的特殊治疗方式。对符合入选亚低温标准的患儿,需告知家属开展亚低温治疗的必要性,无论家属是否同意均需签字,否则面临告知或不告知方面的风险,避免纠纷[17]。②临床应用风险:简易亚低温采用简易的降温方法,不仅成本低,且操作方便,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开展低成本的简易降温方法,目前我国未禁止简易亚低温在临床的应用,也缺乏冰帽、冰毯系统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比较,但应告知家属当前开展的是简易亚低温和时间窗。
3.3 降温
控制室温26~27℃或更低,入院后患儿置辐射保暖台,设置肤温33~34℃(常为33.3℃),利用自然降温,被动降温有时也可使肛温达到33.5~34℃,但降温时间缓慢,生后4h肛温未达34℃立即用冰袋主动快速诱导。于病人周边放置冰块,不接触病人,不垫在病人身下,辐射台上面覆盖保鲜袋薄膜,减少冷气外散,肤温过低时又能靠辐射台的热源照射到病人身上,充分镇静,定时翻身,使用抗生素,禁食,血压偏低者谨慎按需使用剂量偏小的多巴酚酊胺/多巴胺。若患儿开展亚低温自正常肛温开始则用冰袋诱导争取在1~2h达到33.5~34℃,快速诱导需测肛温Q15min。按照肛温进行调节,实时测定其鼻咽温度,降温时保持鼻咽部、直肠温度差接近1.5℃。降温期间观察温度传感器是否脱落,科学降温,一般1~2h下降1℃,降温迅速时会引起寒颤,缓慢又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3.4 维持体温
当室温<26~27℃,被动降温(自然降温)在出生后6h内,最好在4h内肛温达33.5~34℃,优先使用婴儿辐射保暖台并采用肤温模式,设置33~33.5℃,同时测肛温Q1h。若用暖箱开启箱温来保暖,设置温度比测得的箱温高0.5℃,避免肛温过低[18]。当室温>26~27℃,自然降温难以达到要求时,使用暖箱,用冰袋放置在患儿周围并关上箱门(两侧门可打开通气)主动降温(冰袋降温),注意冰袋不直接接触患儿,暖箱电源关闭,注意记录维持肛温和箱温(使用独立温度计),找出维持肛温33.5~34℃所需的箱内温度,通过更换、增减冰袋维持该箱内温度(比如26℃),确保肛温稳定在33.5~34℃。维持体温72小时,要求测肛温Q1h。亚低温治疗效果与体温的控制成正比,治疗时,头部温度较低,体温同样会下降,体温低下是诱发硬肿的主要原因。治疗时,需注意保暖,用远红外线、热水袋保温,实时测定肛温,适当对仪器温度进行调节。用热水袋保暖,维持水温50℃,冷却时及时更换,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将其烫伤。远红外线保暖,在患儿腹部放置探头,保暖时观察治疗温度需求。彭晓菊等学者在个性化护理中注重对患儿温度的观察,科学维持体温,定时测定体温,加强护理干预,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时翻身、叩背等方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障呼吸道畅通[19-20],结果发现血气指标改善显著,有效说明维持温度等个性化护理在治疗中的效果。
3.5 复温
亚低温治疗后及时复温,维持室温25~26℃,湿度55~60%。复温缓慢开展,约10~12h完成,不少于6h,确保体温上升速度0.2~0.5℃/h,直至肛温达36.5℃,要求测肛温Q1h,复温成功继续监测肛温至24小时后,每隔4h测一次体温。反之迅速复温易诱发反跳高血钾、凝血功能障碍等。
综上所述,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容易在新生儿群体出现,其原因是产期窒息引起,当前用简易亚低温疗法,积极的护理方式能够对患儿的预后进行改善,主要是简易亚低温治疗期间降温等措施,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预防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强化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