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新闻主播形象的变迁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2022-11-25北京语言大学齐振鸿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9期
关键词:联播新闻报道主播

■北京语言大学:齐振鸿

随着信息通过视频形式进行传播的模式成为主流,短视频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接受资讯的主要途径之一。短视频具有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特点,与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获取方式的需求相符。同时,我国也拥有数量庞大的短视频用户基数,因此主流媒体必须创新自己的传播模式,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范式,实现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形象的转变。央视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推出《主播说联播》这档新闻类短视频节目,就是主流媒体对新闻节目的创新型转变。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央视新闻主播的形象有哪些转变与突破,以及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主播形象变迁的意义建构。

1.传统新闻主播形象特点

传统的新闻报道类节目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即时性、直观性以及事件性,这就要求新闻主播需要在节目中保持庄严的播音风格、规范的播报语言、客观的新闻叙述来体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因此一直以来在观众眼中新闻主播都是一种端庄严肃、一丝不苟、正襟危坐的形象特点,主播与观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

1.1 风格上——庄重严谨

传统的新闻报道具有一种仪式化的表现方式,新闻主播作为新闻报道的呈现者需要以新闻的样态呈现出一致性。因此,新闻主播通常选用庄重严谨的形象风格来体现出新闻内容的客观性以及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在播报过程中身着正式的西装,上镜状态中很少出现表情上的变化以及情绪上的起伏。新闻主播通过这样的风格塑造带给观众稳重大气的形象特点。

1.2 语音上——规范饱满

传统新闻主播的播报语音都采用的是正式规范的语言表达,从而更加掷地有声的呈现新闻价值。语言全部采用标准的普通话,所播报的新闻内容全部使用官方正式的用词。同时在新闻播报过程中的语音状态是积极饱满的,但是并不会出现太大的起伏变化。新闻主播通过相对固定的新闻语音范式标准化地呈现新闻内容,从而也带给了观众一种严谨认真的形象特征。

1.3 内容上——叙事宏大

传统的新闻报道以国家和地方为依托,在内容的呈现中采用宏大的叙事主体。新闻主播大多采取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角度,客观且全面地向观众陈述事实。对于新闻内容采取这样的呈现形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权威性,但同时也会让新闻主播的形象变为高高在上的宣读者,缺乏与观众的交流感,从而拉大新闻主播与观众的距离感。

2.新闻主播形象变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引领新闻报道的价值需要得到重新思考。《主播说联播》这种以“短视频+新闻”的全新模式应运而出,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通过通俗个性化的语言,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新闻评论。它具备短视频轻量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点,每期视频时间通常不超过两分钟,观众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节目本身聚焦于时事热点,且向观众传达态度和观点,同样保持着新闻评论的属性。而央视新闻主播也纷纷走出主播台,以亲民的口吻、对话的姿态迅速拉近与网友的距离。观众心中新闻主播的形象发生转变,也使得传统新闻类节目实现了“硬新闻”的“软着陆”。

2.1 语态解构:主播严肃风格的重塑

语态是指新闻主播在节目中呈现的语言状态。在人们的印象中,新闻主播的播音风格主要聚焦在严肃、大气、传统、认真这样的层面上,而新闻主播的语态风格又为节目的风格和特色奠定了基础。在《主播说联播》中,央视新闻主播通过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对传统新闻节目的语态进行解构,重塑了新闻主播正襟危坐的严肃风格,变得更加接地气。在一期节目中,海霞邀请来了同为河南老乡的郭嘉宁,二人在节目中时不时穿插着和河南方言,甚至还一起唱起了歌,通过轻松愉悦的叙述风格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我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根据在网络短视频平台流行段子,李梓萌也运用方言为自己的家乡“上分”;郑丽在介绍“七一勋章”时“比个心”,在介绍三星堆考古的过程中对出土文物的姿态进行了“神模仿”;刚强在新闻报道中时不时抛出诸如“五星好评“这样的“网络热梗”,将神州十三号的航天员比作“出差三人组”。新闻主播一改往日严肃郑重的话风,通过更加接地气表达方式使新闻内容更加轻松化、温暖化,在新媒体语境下可以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更加具有传播力。在语态风格重塑的过程中,避免掉了传统新闻庞大的叙事主体和与观众的距离感,通过新闻主播个性化、生动化的流行化表达巧妙的拉近新闻主播与观众的距离,强化了受众的共鸣感,也实现了主播严肃端庄的官方形象向“半官方”化亲民形象的重塑。

2.2 后台前移:主播报道形式的转变

《主播说联播》在“联播”这一宏大的主题下,央视新闻主播通过《新闻联播》中并不会出现的日常生活化的“说新闻”来解构主题。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他的“拟剧理论”中将社会的“舞台”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指行动者在行动时按照预先设定的固定范式进行表演,表演的场景经过设计好呈现给观众;而“后台”则是指观众平时并不能观看到的场景,在“后台”中行动者往往是最自然的状态,并不受范式的限制。相较于《新闻联播》,《主播说联播》中新闻主播日常化,亲民化的语言表达和新闻报道形式让新闻主播这一行动者将自己“后台”的形象推到台前。在各大短视频网站的助推下,Vlog逐渐成为新媒体语境下极具吸引力的传播形式。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风口,将新闻报道与Vlog巧妙结合,新闻主播实现了“Vlog+新闻”报道形式创新。在《主播说联播》中时常会出现Vlog形式的新闻报道,比如在两会期间海霞通过Vlog记录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经历,严於信对于全运会的Vlog报道,都是新闻主播通过创新的报道形式将观众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新闻幕后故事展现出来,使观众在镜头之外也有身临其境之感。海霞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政协委员的住宿环境,以及和其他政协委员的日常互动,让端庄严肃的主播形象“走下神坛”,贴近生活,变成和蔼亲切的“海委员”。由此,“两会”这一宏大的新闻题材通过日常叙述的报道形式,将主播“后台”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个人参与感。

2.3 身份转换:主播观众藩篱的破除

以往新闻报道类的节目通常都是十分严肃,新闻主播以端庄的姿态用官方的话语向观众进行新闻播报。在这种模式下,新闻主播与受众处于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关系,叙述者是以一种旁观者、探案者的异叙视角进行报道,与观众之间缺乏交流感,存在明显的距离感。《主播说联播》对这一现象实现了主播与观众之间藩篱的破壁,新闻主播放下了姿态,站在受众的立场,采用平民化、亲民化的自叙视角,像讲故事一般传递新闻事实。例如央视新闻主播宝晓峰在暴雨以及“第一场雪”过后将节目场景移到室外,由新闻的“报道者”摇身一变成为与广大观众一样的新闻的“亲历者”。在下班时间点站在央视总台门口向观众介绍华北地区暴雨天气,让观众感受到新闻主播身份的转换,成为和普通大众一样受天气影响出行的“上班族”;在为观众报道“第一场雪”的时候,宝晓峰身着日常生活中的大衣围巾,以小区中的皑皑白雪为背景,和观众一起边赏雪边进行新闻报道。新闻主播放下端庄严肃的姿态,满满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同时,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当中,《主播说联播》会通过报道新闻主播自身的“新闻”,进一步拉近新闻传受两者的距离。例如:2021年“六一”儿童节,六位央视新闻主播通过向观众回忆和介绍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来向“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送出节日的祝福。在节目当中海霞、李梓萌、潘涛他们大秀“童子功”,完全放下了新闻主播的包袱。央视新闻主播通过平民化的姿态促进主播的亲民化的身份转换,强化媒体与受众的链接,新闻报道也仿佛具有了人情味,受众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交流与沟通的快乐。

3.新闻主播形象变迁的意义建构

随着社交媒介以及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观众拥有了更多接受信息的渠道,主流媒体要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需要实现主流媒体所代表的官方舆论场需要与互联网新媒体所代表的民间舆论场融合,构建良性舆论共同体。《主播说联播》根植于《新闻联播》,它通过新闻主播形象的变迁主动实现新闻范式的创新型转变,代表官方放低话语姿态对话民众,打通了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壁垒,并且实现了以下三种意义建构。

3.1 提高主流媒体宣传效果

《主播说联播》是新媒体视域下新型主流媒体主播形象的成功探索。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该系列节目作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形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功效。在2018年8月24日,《主播说联播》登陆抖音平台当天就收获1300多万粉丝,评论数量也超过了十万条。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话题#主播说联播#阅读人数和讨论次数分别达到101.9亿次和216.4万次。并且多次登上平台热搜,成为了和新媒体语境相契合的“网红”节目,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追捧,提高了主流媒体的宣传效果。

3.2 满足观众碎片化信息需求

新媒体语境下,社交平台的活跃性以及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逐渐碎片化,受众更加偏好即时性的信息获取方式。与长视频相比,《主播说联播》平均两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报道虽然不能做到新闻内容的完整呈现,但其短小、碎片化的新闻形态契合了社交媒介中用户的注意力需求,让观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可以更多关注到新闻的报道。此外“短视频+新闻”的播报形式可以与《新闻联播》相辅相成,分别从亲民和宏大的视角对新闻进行全方位的立体阐释,新闻主播的形象也突破观众原有单一的认知,变得更加的立体多元。

3.3 创造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关注《主播说联播》的同时,也使自己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都参与到了新闻内容的呈现当中。比如在Vlog形式下的《主播说联播》,通过Vlog中主角话语的传递和视频现场的展现,观众会不自觉地与之共情,产生一种虽然足不出户但是也可以跟随新闻主播一同探寻新闻现场的体验。而新闻主播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促使“硬新闻”实现“软着陆”,观众更易接受新闻的内容和价值的同时,与主播和节目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报道类节目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传播力和影响力。

4.结论

新闻主播作为新闻报道类节目的传播主体,其形象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新闻语态以及形态的转变。在当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新媒体语境正在深刻改变新闻传播的媒介形象,《主播说联播》就是主流媒体尝试打破传统思维,紧扣媒介环境变化而产出的新闻传播形式的新样态。并且近些年,随着《康辉的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等越来越多类似的节目相继推出,这种主播形象的创新仍在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媒介形象创新发展将更大程度上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联播新闻报道主播
村支书化身主播网上卖农货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广西东兰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
一路上的欢乐联播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