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角色建构探析
——以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2-11-25信阳师范学院邵子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9期
关键词:贝宁样态典籍

■信阳师范学院:邵子原

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里最关键的一环,其角色职能随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不断创新在近几年开始转变。主持人作为最关键的符号,传统的主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节目的发展。本文将电视节目类型的创新内容与主持人角色的演绎元素当作研究重点,并以人文类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探索了增加主持人演绎内容的新途径,以提高主持人与电视类型文化综艺节目之间的黏性,为解决主持人职能弱化甚至去主持人化提供了新参考。

1.功能淡化:主持人传统角色职能的弱化

随着社会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视观众对传统文化类综艺主持人以开场白—串词—专家访谈的系统模式为主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没有兴趣,而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统的职业角色也因此而日益地被弱化。主持人话语权逐渐成为社会传播所必须的主要载体以及主要信息的传递方法,而随着媒体科技的不断革新,在社会全媒体时代,网络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多选择权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批的艺人和网红跨界主持,再加上人工智能AI主播的发展,使主持人的主持样态功能逐渐被淡化,给传统式主持人的主持样态带来巨大挑战,主持人如果仍然坚守传统的主持样态,舞台中心的地位可能将要不复存在。

1.1 主持人传统职能的弱化

在以往最传统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最主要的职能角色就是“串词”。最具标志性的节目是《综艺大观》和《春节联欢晚会》,当时,《春节联欢晚会》和《综艺大观》一开播,即带来了我国电视传媒事业传播信息和表达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当时匮乏年代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构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人物,没有主持人节目似乎就无法进行,主持人掌握了电视节目进程的主导权,主持词几乎可以完全等同于整个节目的策划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初承担着传统教化功能的《综艺大观》《春节联欢晚会》渐渐开始呈现疲惫状态,电视节目的娱乐化主题开始真正逐渐显现。

主持人传统职能的弱化体现在后来的电视节目的主导权逐渐从“关注主持人”转向“关注嘉宾”。在真人秀节目中,为了更好的营造节目的游戏氛围,让观众忘我的投入到电视节目的情境当中,传统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职能被分化,弱化了主持人对节目整体的驾驭,嘉宾从而掌握了前所未有的电视节目主导权。例如在《奔跑吧兄弟》中,主持人更多的是以"全隐"的主持形式发挥职能,主持人的职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所谓的画外音所代替。又如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中,主持人谢娜的传统话语时长明显减少,代之以多频次传递节目信息以推动节目进程,主持人与节目的黏性一般,而在此情况下,节目对主持人的表演元素要求似乎并不高,主持人只需要字正腔圆的把主持词阐释出即可,使主持人却少了不可替代性,似乎是任何一个主持人只要接受过专业的语言规范训练似乎都可完成。

1.2 主持人边缘化引发深思

“文化类节目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模式化的表现使得观众出现美学疲倦。”为此,以文化类综艺《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此文将不断探索增加主持人节目创新元素的新途径,以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与文化类综艺节目之间的黏性,为解决主持人职能弱化甚至去主持人化提供了新的借鉴参考价值。

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当下电视综艺的历史变化,综艺的表现形式总是在沿着“缺少互动——追求互动——全民互动”这样的大脉络趋势在不断发展,而主持人和节目似乎也早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加注重将身段放低,更加注重流量,不断吸引观众的期待度与关注度。可以说,“有文化,有价值,有意思”大概是受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最基本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当人们满足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的时候,人们才会有心思去考虑心中还缺什么。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恰好弥补了观众们心中的短板,为观众带来了人文知识、文化启示甚至人文反思。

2013年,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节目的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综艺节目样式——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大体从2013年开始生根萌芽;2014年,大批的中国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这一年内开始发展、成熟;而踏入2015年,在政策法规的调整下,歌曲、选秀等中国传统文娱类节目数量明显下降,而中国传统文化类综艺也已变成了电视节目荧屏上一抹清洁、靓丽的景观。不过,当此类综艺节目投放市场后,在这二三年的时期内并不是太大的起色,有些时候甚至还在走下坡路。

2.认同转化:主持人的表现样态塑造

2021年2月12日,由央视制作出品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经开播,便快速火遍了互联网和朋友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好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主持人“双链条”主持样态的全新模式,一条是以王嘉宁为主的传统主持模式,将专家访谈、典读会、戏剧表演串连起“珍珠式”的文化链条;另一条以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带领观众穿越古今千年、享受文化经典的沉浸式视觉盛宴。

2.1 “传统式”的主持样态

王嘉宁作为串珠引线式的传统样态主持人,拥有既定的社会化角色,有明确的职能任务。尽管当下观众已经渐渐对传统式主持人充满了倦怠感,但其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忽视。在专家访谈期间,王嘉宁同样肩负着为观众普及节目内容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深厚底蕴。在每期的节目开头,主持人王嘉宁会与每期典籍主题相关领域的各位指导老师有一个简短的访谈,以谈话聊天的方式对观众进行典籍解读补充,科普介绍古之先贤典籍的相关背景知识,让节目得到了社会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访谈间的专家学者们在节目里也扮演着诠释者的身份,他从现当代人的角度对经典人文及古之先哲思想加以了诠释和理解,对节目里影视化表演内容进行解释和介绍。《典籍里的华人》因为每一期的典籍具体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在采访间的嘉宾的选取上也体现了个体化、多元的特点。因此,传统式主持人更要担负起与嘉宾沟通交流的责任。《典籍里的中国》第六期在专家访谈环节中,主持人王嘉宁和相关领域的学者谈到了为什么《孙子兵法》的作者和《孙膑兵法》的作者成为了一个谜。而通过专家学者的解释我们可以得知,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原来是他们各有兵书,而这个悬疑千年的疑案也得以迎刃而解。可见,传统式的主持样态也并非要完全摒弃,在此后的主持实践中,我们对待电视节目主持时切勿一刀切,应从全局考虑。

2.2 “角色式”的主持样态

李峻岭学者关于主持人“角色式”的表现样态中提到,“传统概念中既定的社会化角色不再固有称谓和身份,以节目所需的特定角色出现,驾驭和推进节目的进程。”角色式主持人的表现样态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主持人与节目内容的黏性,直接成为节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为主导的穿越链主持模式不仅是节目的创新,更是主持样态的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选取了《尚书》《论语》《天工开物》等十一个经典故事,以“戏剧表演+影视展现”的方式将它们搬上舞台,两千多年后,学者撒贝宁与千年前典籍中的圣贤会面交谈。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的更多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带给观众“看电视像看穿越剧一样”的沉浸式的体验,知识、体验与价值是《典籍里的中国》迅速出圈的原因。撒贝宁作为中国当代读书人跨越古今千年与古之代先哲的对话交谈,同样烘托了节目的氛围,使节目主持人增强了与节目的融合互通。在每一栏目当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都会引导观众们领略中国古代先贤及其与之有关的经典故事,与他的互动交谈更使观众们沉浸于古今近千年时间交织的空间当中,而主持人撒贝宁更成为了电视观众的带入新视角,让人们能够窥视与仰望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承千年的历史经典和传承文明。

3.魅力强化:多元化塑造主持人角色形象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不仅是指个人形象的塑造,更是声音、角色的塑造。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主持人想要实现主持形象多元化,既要保证节目的叙事性,传递正确的文化价值,更要注重个人魅力的强化,增强与节目的黏性。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真人秀节目主持人,不需过多的串词和访谈。主持人更应该以一种多元化的角色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将主持的有形化为无形,淡化主持痕迹,对观众产生认同指引。

3.1 塑造鲜明表演风格

表演基本的能力练习,包括:放松与抑制、注意力的训练、想象力的练习、自信心和真实性、认识力和应对力的练习、欣赏和模仿的练习、艺术形体、语言表现力的练习等共七个板块。“这种循序渐进的基本功表演练习不仅使主持人能够理解不同模块的教学是有关联的,在注重展示器官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自身在练习时的自身体验,不应当是简单的、机械的形体技能又甚至是音乐、语言技能的简单化练习。”

从简单纯粹的传统式节目主持人到充满沉浸式体验的角色式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用角色式的艺术表演不断贴近节目所给的特定角色当代读书人,从而推动节目的发展。尽管中国古代经典的卷帙浩繁,但大概寻常百姓一辈子也很难去通读一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栏目的创新,不仅把中国古籍文化“活”到了图书馆里,更“活”在了观众们的内心深处。不仅如此,主持人撒贝宁的“穿越”也让观众印象深刻,在很多潸然泪下的时刻是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演绎贯通我们与古代先贤前辈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综艺节目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分严格规范,但主持人的语言经过长期的语言规范性的训练可能会形成固定的用声习惯。因此,在主持中加入一定的表演元素对提升主持人的语言创造力至关重要。《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中,当“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向先贤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之际,既表达了古代中国历史的仪式性意义,也传达了司马迁在中国经过忍辱负重年代之后的孤独和坚守。

3.2 深化情感互动认同

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更加重视节目中情感气氛的营造,主持人在进行音声语言表达时,一定要做到“感于外,受于心”,并以此实现情意传递效果的最佳。移情效果的传递,需要播音员必须能够记忆现实、体味情感、了解受众,并且还必须在头脑中积聚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和受众的各种愿望与情感感受,才能在全媒介时代丰富大众所传递的情感表现的同时,达到直击观众心灵,产生情感共振,从而成功深化情感认同。在《典籍里的中国》人文类综艺节目中,撒贝宁以人民共和国为中心吸引读者,经过了多次横跨千年的时间跨越,引领观众们体味了一场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并感受伏生的舍命护书,宋应星的伟大意志,司马迁的忍辱负重。

与其他节目不同之处在于,《典籍里的中国》尤其重视对文化传承这个落脚点的塑造。先是从典籍到人物,从而让观众与典籍之间实现跨越时代的共情。古之经典大多晦涩难懂,就像《尚书》虽是古书之一,但节目嘉宾倪绯红饰演伏生,却以平民式的文字讲述了护书、传书的传说,而吴樾饰演的周武王和宋佳伦饰演的大禹,各自以白话文描述了“牧野之战”和“大禹治理定九州”,将古代和今人之间的谈话以口头式的表达进行的古今谈话。叙事话语平民化的口吻,引领了中华经典走近普通大众百姓生活,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宽了读者人群的领域。

4.结语

“在几乎人人都可成为主持人的当下传播环境下”,主持人作为最关键的符号元素,传统的主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节目的发展。《典籍里的中国》巧妙的叙述手段与故事的创设,唤起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情感记忆。主持人更应该由“传统式”的主持样态不断向“角色式”的主持样态迈进,不断增强自身角色塑造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角色与节目内容的相关黏性,唤起观众情感共鸣。与此同时,主持人也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素养,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大潮流中不断学习进步,丰富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成为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主持弄潮儿。

猜你喜欢

贝宁样态典籍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撒贝宁:敏思善问,问出精彩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贝宁的摩托车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