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信阳之路”研究

2022-11-25马汉云雷振山吴淑平曹永润宋晓华王青林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阳美丽生态

马汉云,雷振山,吴淑平,曹永润,宋晓华,王青林

(1.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科研管理科,河南 信阳 464000;2.信阳农林学院 校长办公室,河南 信阳 464000;3.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作物栽培技术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4.信阳农林学院 农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5.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1 主要做法

1.1 重塑特色农业,擦亮“地标产业”

依托产业,乡村才有生命力。信阳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道路,让特色产业在乡村“生长”,让传统农业“老树发新芽”,让绿色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最靓底色。近年来,信阳粮食作物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亿斤以上[1]。龙头昂,产业兴,叫响了“信阳毛尖”等一批大别山特色农产品[2],形成了信阳毛尖、信阳糯米粉等千亿级食品企业链。

1.2 建设美丽乡村,探索“美丽经济”

乡村振兴从美化开始。绿水青山是信阳最奢华的风景。信阳念好乡村“美颜经”,让“颜值”变“价值”,“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按照种油菜就是“种风景、种春天、种文化、种金子”理念,打造了一幅幅最美的乡村“油菜画”。“春的信使”油菜花,成了信阳乡村旅游的“成名曲”。艺术乡建,添彩乡村。通过引入美学设计,信阳发展文创产业、美丽经济,巩固天然美原始美,改造提升人文美乡村美,一个个生态“高颜值”、发展“有朝气”的美丽乡村正在逐步建成。

1.3 建设特色小镇,弘扬“淮上文化”

乡村振兴从特色做起。信阳注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弘扬“鱼米之乡”文化底蕴,打造农字号特色小镇、创客小镇和气候康养小镇,拓展茶文化、稻文化、闽台祖地文化等农耕文化内涵,茶文化节、油菜花节等农业节庆影响日益扩大。浉河港镇以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信阳毛尖茶集散地和江北最具有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1.4 强化全域旅游,打造“文旅强市”

乡村振兴,旅游先行。信阳按照“红+古”“红+绿”融合发展理念深耕乡村旅游。突出规划引领,精心打造郝堂、新集村、田铺大塆等一大批梦里老家;突出产业带动,探索美丽乡村、古老村落、旅游景区带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突出农民主体,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打造“生态净土”“寻梦热土”和“养生圣土”;突出业态串联,让“诗和远方”串珠成链,推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观光茶业成为文旅产业最大增量。

1.5 强化党建引领,实现“两个更好”

组织振兴是保障。村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集体经济的带头人,也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信阳实行书记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的“三带头”工作法,支部力量下沉到最前沿,让支部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成为最亮丽的“红色风景线”,实现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在一线融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让党员聚在产业里、群众富在产业中。

2 目标维度

2.1 锚定淮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美丽中国“富庶水乡”

淮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其连接南北方,协同东中西,战略地位重要。作为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信阳要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空间发展格局,构建全域高品质幸福河湖网,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令人向往的淮上鱼米乡、富庶地。

2.2 锚定大别北麓绿色资源,打造精彩河南“多彩山村”

大别山北麓是南北过渡带生态系统的精华所在,也是精彩河南的颜值所在。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山水共融空间格局,建设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中部地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让乡村融入山水田园,让生态链接诗意乡愁,建设精彩河南最美核心区,促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有机相融,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3],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鲜活样本。

2.3 锚定红色革命老区资源,打造红色江山“精神家园”

信阳是河南省红色资源最富集的地方。要传承宝贵财富,守好“红色根脉”,加强红色基因库建设,将鄂豫皖苏区这一“重要建党基地”“红军重要诞生地”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升大别山精神影响力,让“红色大别山,绿色新信阳”享誉海内外。

2.4 锚定信阳悠久历史资源,打造古今辉映“风韵乡村”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闵台祖地、中原侨乡、成语之乡、名人之乡,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形成独具魅力的“豫风楚韵”。赓续文化血脉,要以文创肌理,建设文化强村。一是守护一河清水,绘就蓝绿交织的山水乡村。二活化农耕遗存,绘就古今辉映的魅力乡村。三是弘扬地域文脉,绘就诗意栖居的人文乡村。

2.5 锚定战略叠加风口资源,打造中部崛起“乡村支点”

信阳处于三省交界地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要按照“两个更好”要求,发挥发展大格局中的南北“过渡带”和黄河、淮河、长江经济带“结合部”的独特作用,着力打造重要节点、构建重要通道、用好战略力量,让信阳拔节生长。一是打造重要节点。“破圈”携手鄂豫皖,建设连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协同区,培育鄂豫皖省际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二是建设重要通道。链接多边经济区,融入全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发展格局,加强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经济带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形成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流域的战略通道,拓宽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战略空间。三是用好战略力量。把握战略叠加点,让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释放出更大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让信阳生机勃发,由区划边缘变区域枢纽、开放前沿,走出一条鄂豫皖省际区域中心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3 路径探索

3.1 聚力,让“要素流起来”,建设四化同步活力乡村

乡村振兴,要素投入是关键。要建设城乡融合的“大农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4]。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堵点”,以政策、金融、人才、科技、文化五把“金钥匙”打开振兴之门,深化土地、产权、金融等各项涉农改革,引导资本、乡贤和青年“上山下乡”,引资源“活水”向乡村流动、在乡村汇聚,化解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新农民培养,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3.2 振产,让“经济强起来”,建设产业兴旺实力乡村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支撑。要打好“组合拳”,打造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形成百业兴旺新格局。一是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打好粮食生产王牌,努力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综合统筹“两藏”战略体系[5],着力保障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有效供给。二是加快乡村产业创新发展。走科技增值之路[6]。实施一批重大创新专项,聚焦乡村产业发力攻关,以新的绿色革命支撑“数量足”,以营养品质改良引领“质量优”,以循环绿色技术保障“生态绿”,以现代农业模式助推“效益高”,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7]。走特色增值之路。要提高乡村产业含“特”量,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筑牢投资“压舱石”,提升消费“主动力”,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优结构、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子”,不断提升生态的“颜值”,产业的“绿值”,品牌的“价值”。做好产业调整三篇文章,改造“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培育“新字号”,培植“产业树”、打造“产业林”,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8-9],努力为市场提供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供给。发展农文旅全产业融合体系。构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美丽田园”发展格局,发展“山水经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高品质建设绿道网,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交通体系。三是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建立适应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机制[10]。构建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和集体资产等“沉睡的资源”,开辟增收门路,让农民更多受益。

3.3 兴文,让“文脉活起来”,建设留住乡愁魅力乡村

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是抓手。要按照“显山、露水、护绿、彰红、怀古”要求,打造乡村振兴的“大文化”,使“红色基因”“美丽乡愁”变成生产力。一要筑牢“根”,让红色文化“火”起来。信阳是红色沃土,到处是中国革命的“原风景”。要守好“红色根脉”,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创建大别山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大别山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第一方阵,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经典景区,打造“游信阳、读红色革命史”文化旅游品牌。二要守住“魂”,让农耕文化“活”起来。要挖掘、继承创新农耕文化、乡村手艺、景观文化、乡村习俗等农耕文明遗产,推进产品化、项目化、产业化,做活文化价值、文化载体、文化平台,让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三要留住“韵”,让豫风楚韵“亮”起来。擦亮“红绿交融”“古今辉映”品牌,做好“显山露水”“诗和远方”文章,按照“以林为底、以岭为脉、河湖相拥、多园辉映”总体布局,打造大别山北麓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最美大别山国家公园。打造淮河上游大别山区文化圈,打造沿淮乡村旅游观光带和淮上文化体验带。开展美丽河湖风景线、滨水绿色产业带建设,形成一批山区、丘陵、平原等各美其美的县域典范。实施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战略,实现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复兴乡土建筑、民间戏曲、传统手工艺技术和农耕技术,打造乡土家园意象系统、建筑系统和生活系统,还原传统生活文化图景。以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文化地标和群众的精神家园。

3.4 美颜,让“诗意浓起来”,建设宜业宜居诗画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是牵引。要因地制宜、绘好蓝图,外修颜值、内修气质,打造乡村振兴的“大环境”,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一是致力提升环境美。坚持精心规划、精致打造,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四精”标准,全面实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让乡村“环境美起来”。二是致力夯实内在美。保护传统村落,保存乡村文脉,涵养文化气质,勾画“远看是风景、近看是公园、体验是农业、回味是乡愁”的田园意境,让乡村“底蕴厚起来”。三是致力推动全域美。按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服务美、人文美”要求,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区、风景线、示范乡镇、景区村创建,推动豫风楚韵、山水茶乡、生态绿谷、闵台祖地、红色大别“五朵金花”建设,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发展,让乡村“全域美起来”,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乡村天际线,呈现“好地方”“好山水”的缤纷画卷。

3.5 党建,让“堡垒强起来”,建设和谐有序善治乡村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要突出“党建+”思维,建设乡村振兴的“大组织”,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一是以党建促队伍,让班子“强”起来。突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武装,补足思想之钙,做到强筋壮骨。规范建设强支部,创新工作讲方法,通过党建带动形成了班子强劲战斗力。二是以党建促产业,让村民“富”起来。搭建“支部+”平台,将党旗插在产业链上,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三是以党建促生态,让村庄“靓”起来。绿色发展筑理念,因地制宜选路径,打造成“红绿”“古今”交相辉映的诗画村庄。四是以党建促文明,让乡风“美”起来。传承红色基因,为大别山精神注入新活力,丰富新内涵,展现新风貌。通过移风易俗开展培育时代新风。通过宣传典型营造向上向善氛围。五是以党建促治理,让社会“和”起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治理体系建设,打造活力和谐有序善治乡村。

猜你喜欢

信阳美丽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信阳诗群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赤子心 信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