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国标”的高校俄语专业内涵建设的探索*
——以东北大学为例

2022-11-2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国标俄语人才

房 晶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819)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拥有共同的地缘优势,政治互信、产业互补。仅2006至2017年十余年间,中俄先后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友好青年交流年、媒体交流年等,两国在能源、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深化。毋庸置疑,中俄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将保持长期、稳定的热度。

为满足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我国已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由1999年的60余所跃升至今日的140余所。纵观俄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国内高校俄语专业面临一定程度的调整、改革,即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预期。

一、国内高校俄语专业教学面面观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俄语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占2/3学分以上,包括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史等课程。各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围绕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简称《大纲》)进行。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会在 2012年新修订的《大纲》中规定:基础阶段应“重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高级阶段的教学目的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优化知识结构,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结合俄语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为未来从事实际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1]。”一方面,各校严格执行主流教育教学思想,俄语专业发展差别不大;另一方面,缺乏特色,目标定位不精准,没有体现各校的专业优势。具体表现在: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受语言学功能主义论的影响,高校俄语教学以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导,忽略语言的文化属性和认知功能。其结果是毕业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发展空间小、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诸多问题。关于这一现象,教育部早在1998年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已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包括俄语专业在内,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弊端[2]。

2.教学模式乏善可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应当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高水平、互动式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然而,现有教学普遍以灌输式为主,忽视学生课堂参与,互动式教育不足。此外,理论课时居高不下,大量挤占学生课外时间,有碍于其自主学习能力、思变创新能力的形成。

3.考评体系导向偏颇

考评体系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等现象,无法体现“符合时代的科学的人才标准”和创新型人才观。学生平时只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往往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高分低能的情况并非少见。

相比之下,国外专业外语教学发展迅速,尤其在英语教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兴起专门用途英语,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等。2011年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程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均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首部《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于2018年正式出台。新“国标”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通识教育以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为主,同时兼顾自然科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区域与国别研究及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俄语专业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或方向,也可建立双学位或主辅修机制,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3]。新“国标”将俄语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相关专业知识等一并视为俄语人才形成的重要条件,创新性提出了“多元化俄语人才”“与其他专业结合的复合型方向”等崭新思想,为新时期俄语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俄语专业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

为达到新“国标”提出的“多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俄语专业建设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各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求同存异,突出特色

国内高校俄语专业建设应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即所谓“错位策略”。各高校应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和特色相适应,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积淀的特色基础。同时要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2.完善俄语专业学科的办学层次,明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专家们呼吁:有博士点的专业外语院校宜走精英路线,培养学者型和应用型人才;有硕士点的综合院校应走特色路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兼顾研究型和师资型;理工科院校——走专业路线,培养科技俄语人才。高校应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目标[4]。

3.应分阶段逐步改革教学模式

俄语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改革教学模式,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理论课学时有限的前提下,为使课程建设有效落实新“国标”精神,能真正体现多元化俄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各高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对更多课程逐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三、我校俄语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东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校,建有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在充分考虑俄语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遵循学科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我校立足于俄语系现有优势(师资力量、优势学科方向)和学生现状(整体实力和就业方向),同时借鉴2016-2018年省级教改取得的成果,将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有专长、有社会担当能力的多元化俄语人才,兼顾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校将俄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对不同课程群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和授课模式。

1.专业技能课程群

专业技能课程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言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包括基础俄语、高级俄语、阅读、语法、听力、报刊选读、电视新闻、口译、笔译等。考虑我校俄语专业学生多数为专业知识“零起点”这一实际,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法,以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主。此类课程不宜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2.专业知识课程群

专业知识课程群以俄罗斯文化知识为主,借助于俄语向学生传授俄罗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主干课程包括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培养精通俄语,掌握俄罗斯国情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此类课程建议全部采用CLIL教学模式。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内容和语言融合式教学模式,由芬兰外语综合培训专家大卫·马什(David Marsh)教授于 1994 年提出。它将语言的多种功能整合起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大量研究发现,当教学计划规定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外语本身时,学生常常缺乏学习动机。尤其不容乐观的是,高校学生是知性群体,是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但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下,在专业知识领域(如石油化工等),学生无法用外语施展自己的才智。故外语教学应实现专业化转向,即从以往惯常的情景(如餐饮、娱乐等),转向未来职业中可能出现的典型的交际情景,实现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5]。

知识类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以俄罗斯概况课程为例,其内容包括俄罗斯地理、历史、宗教、风俗文化等领域,但国内高校(专业外语院校除外)普遍设置为32-64学时,在新“国标”强调培养“全人”的背景下,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便产生一系列问题:

1.如何解决有限的理论学时与无限的知识汲取这一矛盾问题?

2.如何使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3.如何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事半功倍?

4.如何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提高成绩?

我们的教改实践证明,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知识的内化,而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

翻转课堂是指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堂外实现在线教学并且将“作业”带入课堂的教学模式[6]。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和交互性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学生家中观看教学视频,而教室则成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形成开放性思想的场所。

翻转课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俄语专业知识课程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系统性强,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并合理预设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自定义课程内容,制作个性化视频,承担线下的辅学、导学、答疑、互动、评价等功能,环环体现教师的核心功能。

3.特色课程群

为凸显我校理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实现涉外企业对人才的预期,满足市场对高级职业俄语人才的需求,我校将外经贸俄语和科技俄语系列课程设置为特色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改实践,特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已趋于成熟。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特色课程教学应采用CLIL教学法,旨在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所谓复合型俄语人才,应以俄语语言能力为核心。但在实际操作中,与俄语相复合的其他专业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重视,按照“俄语+(复合)专业”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因忽视俄语而变成其他专业的人才。而“俄罗斯学”提出则将俄语学习与另一密切相关的领域——俄语对象国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7]。为此,我校的外经贸俄语、科技俄语课程在引入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向俄罗斯相关领域倾斜。

例如,科技俄语系列,包括科技俄语(1)、科技俄语(2),总课时设定为80学时。科技俄语(1)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科学,主要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解释。科技俄语(2)的内容为技术科学,选取中俄贸易和合作涉及的主要领域(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加工、航空航天等),专题讲解,以各门类基础知识为主,包括加工工艺、终端产品、俄罗斯相关资源和工业的整体布局等。

外经贸俄语系列课程,包括外经贸俄语(1)、外经贸俄语(2),总课时设定为64学时。课程内容设计为俄语知识+国际贸易和其他形式的涉外经济活动。课程分为三个单元:中俄经贸现状和经贸关系;国际贸易:涵盖发盘、订货、支付、包装、装运、保险、索赔等磋商环节;中俄合资、合作、国际货运、建筑承包等内容。同时,结合对外经济活动的不同环节,讲解专业词汇及相应主题的应用文体,进行口语训练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必要的俄语知识,熟知涉外经济活动和业务操作流程,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经营活动,独立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上述特色课程融相关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为一体,打破单一的语言训练授课方式,使学生的外贸知识、基础学科知识与俄语语言能力同步增长,而且符合复合型俄语人才的核心要素。

四、解决专业建设问题的路径

多年来,我校俄语系始终致力于探索“应用型、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之路,完成了校级和省部级教改项目六项,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教材保障

教材建设是提高俄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俄语学科发展的新态势为编写适应俄语教学新发展、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的教材提供了先决条件。新时期教材应反映并体现近年来俄语专业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就。

为确保我校俄语专业内涵建设取得成效,与新“国标”的培养规格达成一致,我校组织优秀教师团队,配套编写并出版了俄汉双语《俄罗斯概况》和《外经贸俄语》教材,《科技俄语》和《俄罗斯文化经典》讲义。与传统教材相比,上述教材(讲义)具有一系列特色和优势。

以《外经贸俄语》教材为例。为避免“双脱节”现象(脱离进出口实务,单纯传授语言技能;口、笔语训练相脱节)导致课程信息彼此孤立,不成体系,本教材增设了“国际经贸知识”环节;兼顾经贸谈判和信函训练,融知识与技能,口语与笔语为一体,为创新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教学手段多样化

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工业产品,我们以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向学生们讲授相关知识。同时,利用网络,发布网络同步课程,使学生们有效复习课堂内容。

3.训练方法和考评体系灵活

采用综合训练方法:课后习题形式多样,兼顾语言知识、技能训练与跨学科(俄罗斯学)知识的测试。

增加平时成绩比例:课堂上的每次讨论、课后作业、随堂测验应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成绩,促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结语

俄语专业内涵建设是在“新国标”出台并对俄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做出创造性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我校俄语专业依托自身优势,借助先期的教改成果,尊重学科特点、教学规律,实现了专业内涵的质的提升。这是我校俄语系全体教师多年潜心教学与研究的成果结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应用性,推广价值较大。

猜你喜欢

国标俄语人才
人才云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毛遂自荐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立案查处首例违法广告儿童安全座椅加“国标”
收视率新“国标”能否刹住行业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