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2022-11-25李建华张锦文郭一磊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互联网+

李建华 张锦文 郭一磊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昆明 651700)

高校后勤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为满足时代发展基本需求,后勤管理始终将精、准、细、严为管理基本原则和宗旨,依照相关工作要求落实和贯彻,积极创新和优化管理模式,借力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便捷,积极将“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深层次融入高校后勤管理中,实现互联网与高校后勤服务有效融合,将信息化建设和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助力高校后勤管理理念和队伍素质的提升,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一、“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融合重要价值

高校后勤管理与“互联网+”深层次融合,作为一类新型智能化管理模式,是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加速高校与社会发展接轨的核心标识。“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深层次融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变更传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其为人们学习、工作提供新的便捷性,传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无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支持“互联网+”计划,进一步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紧密衔接,衍生多个新型互联网产业,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将重点放置于互联网为后勤管理带来的机遇,选取信息化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建设科技化后勤,促使信息技术全方位为后勤服务做以支撑。

2.创建后勤信息化平台,增强用户体验

高校后勤管理依托信息技术,从本质层面突破原有单一线下服务模式,逐步健全和完善后勤服务监管体系建设。信息化有助于构建统一化平台,创设多个服务模式,为师生排忧解难,保证生活更具便利性,利用各类公共平台可搭建全天候线上客户,显著增强师生满意度。

3.展示后勤特色组织文化,提升后勤形象

后勤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承担服务育人职能但易被人们忽视,成为后勤综合改革的重难点。“互联网+”兴起和应用,为后勤信息宣传提供新载体,后勤网站、公众号的建立促使多个主体进行互动和交流,后勤新闻、服务内容、后勤记忆等个性化、特色化的模块充分展示自身风采,促使更多群体充分了解后勤工作和服务育人的使命,显著增强高校后勤内涵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打造优质高校提供相应的支持[1]。

二、“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跨界融合创新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作为主动承担和保障日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部门,其自身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高校生存和发展。信息化时代下,高校为积极跟随时代发展潮流,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网+”与后勤管理业务深层次融合,现下建设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理念滞后,专业人才缺乏

现下部分高校职工自身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其整体水平与学校发展宏观要求存在差异性,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即便当下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模式持续性融入生活中,应用愈发广泛,但部分高校后勤员工认为业务较为简易,自身信息化建设理念滞后,无法以思想驱动行为,进一步影响整个高校后勤管理建设水平。此外,高校后勤管理包含业务较多、服务部门和人员多,其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难度,需专业性人才做以支撑,信息化人才匮乏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不佳。

2.后勤信息化基础薄弱,顶层设计不佳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多将重点放置于教务、财务等部门,对后勤管理有所忽视,并未引入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后勤管理过程中业务开展流程滞后,数据统计、报表等以人工为主,同时后勤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缺少宏观考量,顶层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各子公司及部门仅考量自身信息化建设需求,忽视业务部门信息化需求,缺少对数字化后勤建设顶层设计和规划。

3.业务管理模式滞后、协同联动难度大、工作效率有待提升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质量始终作为关键点,现下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忽视各部门间信息联动和共享,不同部门形成信息孤岛,影响各部门业务协同性,无法提高整个工作效率。如数据统计是高校后勤重要工作内容,学校不同管理部门统计方法、要求等存在差异性,现下统计工作选取手工统计方法,易耗损较长时间,且统计数据精准性难以保证。需结合“互联网+”技术优势,进一步做好创新管理,实现各部门间协同联动,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及质量。

4.业务缺乏规范和标准,评价缺乏量化数据

信息化建设需基于管理标准明晰化、业务流程规范化层面,以免无法发挥信息化优势和作用。高校后勤各专业公司自主经营及管理经验不尽相同,主流业务无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业务评价并非实现统一化标准。此外,以人工为核心的数据收集方式导致信息反馈滞后、完整性不佳,无法对各类业务开展数据进行量化评价,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服务。

三、“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策略和方法

高校后勤服务范围较广,内部含有业务较多,主要包含人、财、物等,管理和服务信息体量较大,且整个业务流程呈现为多样化,涉及用户主体类型较多,直接关乎师生自身利益。为保证高校后勤管理获取较佳的成效,应积极将“互联网+”引入,发挥其自身优势,将二者进行融合创新,深层次做好调研和分析,构建完善的建设架构和体系,其实际发展建设策略如下。

1.强化信息化意识,引入专业化人才,打造信息化建设队伍

科技水平持续性提高,现代化技术持续性用于社会各领域内,积极创新现代化管理理念,尤其是近年来兴起和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模式,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便捷性。高校后勤应始终跟随时代发展潮流,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脚步,持续性做好后勤部门定位,组织各级人员参与信息化专题学习中,将“互联网+”理念和新技术持续性融入高校后勤业务和管理服务内,并不断融入和延伸各业务骨干内,显著提高整个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实现后勤业务管理信息化目标达成,为人们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需依附专业化人才,为保证“互联网+”与高校后勤有效融合创新,需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引入和培养高素养的管理人员,打造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管理队伍,其实际措施主要为,引入校外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专业构成的专家小组,为后续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高校后勤需进一步提高招聘门槛,应加大信息化专业人才引入,不仅需掌握理论知识,还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信息化水平较高;强化现下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养,选取组织培训、专题报告等形式,逐步将信息化建设优势和价值阐述,促使人员逐步增强自身思想理念,循序渐进增强人员信息化素养,打造专业化、层次化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保证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专人化[2]。

2.梳理业务规范,优化业务流程,落实精细化管理模式

规范化、标准化的业务程序是落实和贯彻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选取信息化运行可对整个后勤管理业务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从中确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持续性优化整个工作业务开展程序,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闭合回路管理。高校后勤集团应结合实际状况,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基本原则,各部门需结合自身业务实际需求,对其做好梳理和分析,可选取流程图对当下业务展开精细化分析和讨论,始终以精细化为工作基本准则,及时分析各环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因素,制定满足业务规范流程;应及时强化各部门权责划分,简化整个流程,实现各部门协同联动,对业务规范和流程实现优化,各项工作始终以精细化为基准,为管理创新和数字化后勤自身作用发挥提供保证。

3.加大创新升级改造,实现后勤管理智慧平台“信息化”

信息时代背景下,强化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达成战略目标。随着各类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领域中,获取良好的应用成效,需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价值,积极打造“智慧医疗”,实现后勤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补充现下后勤管理不足。首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站式”后勤综合服务调度平台。应积极构建全天候服务调度平台,借助信息技术整个资源,实现统一化调度、派工及考核,实现维修、巡检及设备管理一体化,降低高校各类成本支出;同时,依托该信息平台应用,有效增强处理各类紧急事件,综合服务水平提高,实现统一化调度内容不断扩展,如绿化服务、抢险服务等。积极选取智慧化管理平台,积极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管理层和操作层与后勤管理部门交互,短周期内掌握服务内容,及时发现反馈意见,为改善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提供相应的信息,使优化和改善后勤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4.实现岗位责任至人,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

为从本质层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需实现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有效融合,构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多个层级,有助于不同部门进行管理。高质量的管理网络需结合不同功能,实现多元化需求,以师生需求为基准,将其模块实际类别进行变更,该工作方式高校后勤管理的核心。为显著提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需积极处于管理中将各环节责任有效落实,并明确各项目实际责任人,保证实现岗位责任至人,显著提高整个后勤管理水平。具体务实中,应将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逐一划分,分层次做好精准管理,结合实际管理岗位对人员专业素质等要求,配置专业化管控人员,做好各层级互动和沟通,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严格将其落地,保证后勤业务管理开展更具规范化、标准化。高校后勤业务统一管理,将相关责任落实个人,实现出现责任可追溯化。

5.加大后勤管理改革力度,实现后勤服务供给“社会化”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后勤服务从高校体系中予以剥离,由市场进行承接,能够由市场供给服务,全部从市场购买,精简后勤管理流程,节省服务成本,增强服务效率及质量,实现服务体系社会化,管理体系科学化。高校后勤通过积极将市场机制引入,突破原有计划经济束缚,实现市场运作,减少高校运行成本,以低成本为广大群众优质服务,努力满足广大城镇人民医疗服务需求。现下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中,仍存在忽视服务职能现象,需积极以竞争为导向,提高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不仅是高校后勤创新改革之举,还是通过竞争实现后勤服务降本增效的措施。因此,需积极将部分工作交由社会企业,强化高校服务“社会化”,如清洁、餐厅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应积极引入公开招标方式,筛选综合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专业后勤服务公司,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6.建立数据标准,发挥数据作用,实现服务量化评价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与互联网持续性融合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目标是突破现下工作不规范、评价不合理的问题,逐步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数据为后勤管理在各类重大事项决策提供关键数据依据和参考,选取数据实现对各级员工绩效做好精准性评估。信息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数据的功能和作用,需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明晰数据实际来源,形成统一的编码原则和数据格式;同时,应建立高校后勤数据信息共享和集成机制,进一步减少不同机构重复性采集和输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整个数据来源精准性及唯一性。持续性收集相应数据过程中,需建立合理的评价准则,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为工作评价和上层决策带来的关键作用,始终发挥数据自身优势和价值,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后勤各部门业务流程、员工绩效等开展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7.设立信息化专用资金,解决资金不足困境

“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深层次融合,需大量资金给予支持,各方面活动高效化开展,均需大量资金,购进先进的硬软件设施。建议将高校后勤管理耗损资金纳入年度预算范围内,布设专项保障资金,确保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给予持续性,解决资金匮乏的现状。所以高校应积极重视后勤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应处于预算中增设专项资金,为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融合提供资金支撑,及时更新基础设施,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资金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保证其实现合理化,要及时对资金做好绩效管理,保证每笔资金使用均可追溯。

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水平高低直接与高校发展密切相关,其是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对其加以重视,随着“互联网+”持续性深入和应用,将其与高校后勤管理融合创新,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建设一流高校的重要措施。应积极将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实现融合,掌握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行性较高的策略和方法,为其良好发展提供助力,持续性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又快又好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互联网+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优化路径分析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On American Individualism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