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及弘扬路径
2022-11-25肖唤元
肖唤元, 于 洋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的精准概括,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和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2]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真理坐标,也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指引。新时代,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厘清生成逻辑,将有利于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传播革命文化、弘扬建党精神,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继承基础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的精神财富。从理论、历史、现实的角度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是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内涵的逻辑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逻辑起点,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是“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3]6。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赋予了价值准则。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诠释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支点。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不是以实现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为旨归,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从未有区别于人民整体利益的私利,这是作为最先进、最革命的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纯洁本质、始终坚持真理的根源所在。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阐述赋予伟大建党精神以鲜明的价值立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为社会实践框定了活动主体,而伴随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化,则“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287,即是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导力量,同时强调必须通过彻底的理论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物质力量”[5]11展开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及实践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坐标。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斗争思想的阐述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保障。“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5]11,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反抗一切压迫和剥削,通过暴力革命彻底结束旧秩序,“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以建立理想的新世界为目标,才能“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5]527,这成为共产党人意志品质的重要来源。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阐述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蓝图。以往不同社会制度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6],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彼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指明了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展开理论和实践斗争的信仰之基,也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指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
《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极强价值共同性和情感互通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从未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也成为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有“民为贵”“民无不为本”的民本思想;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有“家国同构”“修齐治平”“国之本在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胸怀;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革新思想;也有“君子以自强不息”“格致诚正”“言必行,行必果”“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更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忘死英雄气节以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道德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将中华民族团结进取、敢为人先的昂扬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同舟共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等历史积淀深刻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中,使伟大建党精神得到中华文明的精神滋养。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精神力量,中华文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和文化沃土。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基础
伟大实践锻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建党精神镌刻着“从哪里来”的历史坐标,昭示着“向何处去”的未来方向。党始终以民族复兴为根本旨归,肩负救国救民、立国兴国的历史重任。在百年实践中锻造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人民的精神归宿。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多种救国方案曾轮番出台,但均以失败告终,面对窘迫的现实,中国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本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为国为民奔走呼号。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脱颖而出,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1921 年,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此后,在百年征程中淬炼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是印证马克思主义政党初心使命的精神密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锻造了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奋发图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造就了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丰富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不懈奋斗,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工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时代色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强自信、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诞生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新时代内涵。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中不断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将继续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勇往直前。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
《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在党的百年征程中锻造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归纳升华,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召唤出空前的主动创造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精神
坚持真理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奋勇前行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坚持真理就必须掌握真理、践行真理、捍卫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书斋学问,不是以认识世界为最终目的的理论,而是以改造世界为本质特征的真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年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百年,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是持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党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华民族勠力同心为实现伟大梦想奋勇前进。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这些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何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7]为自身的信仰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一百年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魂,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理想信念之火,将坚守理想作为精神旗帜,在苦难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人恪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理念,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走向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意识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性、纯洁性的鲜明特质和内生动力。“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8]初心和使命是贯穿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主线,集中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信自强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强大驱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承担起时代重任,从困境中发奋图强,在绝境中踔厉奋发,在逆境中毅然奋起,从民族危亡到国家独立,从脱贫攻坚到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将实现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作为永恒课题,始终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实干精神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独立于人民群众的特殊利益,是不存在自身私利的初心践行者、使命担当者。切实保证党和人民利益高度一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要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也正因如此,党才能历经沧桑而矢志不渝,饱经风雨而浴火重生,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走向民族复兴。我们必须铭记来时的路,也必须牢记为什么出发。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风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必须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大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斗争史,“一百年来……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9],凝练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铸造了一部辉煌史诗。近代以来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遭受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涌现出无数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不畏艰险的先锋人物、无私奉献的先进榜样,崇高理想在奋斗和牺牲中得到升华,正是拥有这样的意志品质,才能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骨。如毅然决然走向绞刑架的李大钊;面对敌人屠刀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高唱《国际歌》赴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瞿秋白等。据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370 多万革命战士为国捐躯,抗美援朝战争有197 653 位英雄牺牲,脱贫攻坚战役中有1 800 余名党员干部献出宝贵生命……还有千千万万不畏生死奋战在一线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铮铮铁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才换来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盛世太平,正是这种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伟大事业,定格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前赴后继的崇高品质,激励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展现了最本真的追求和纯粹的性质,淬炼出谋幸福、谋复兴、谋大同的本质,在百年实践中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始终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砥砺奋进。
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初心未改、本色依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已经融入广大共产党员的精神基因,成为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调整、利益结构分化,面临国内外诸多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伴随着惊涛骇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掌握斗争主动权,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所在。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立场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属性、初心使命的价值旨归。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共产党人的忠贞誓言,是政治、思想、行动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不负人民就是坚持人民史观,即人民大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遵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从仅有50 余名党员发展到拥有9 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历经千难万险,党从未被任何敌人打垮,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行动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完成无数艰巨任务,取得众多重大成就,迎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保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质,始终坚持爱党信党,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严守政治纪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为奋斗目标,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站稳人民立场,将党的价值追求转化为有利于人民大众的具体政策,切实满足人们多元多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实际行动兑现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是“鱼水情”般相存相依的关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勇毅前行,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的建党初衷,必将成为党带领人民赢取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奋斗历程,新时代,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必将成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从完善机制设计、丰富传播形式、用好红色资源、加大影视作品创作等方面展开,不断增进社会大众认同感,凝心聚力,开创更加美好未来。
(一)完善机制设计,建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现实保障
完善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实践中,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应有之义。首先,建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施制度。从上到下建立一套关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规范制度,各级党的宣传部门要以党中央的精神为指导,将党史学习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党政部门对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工作的指导力度,积极推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宣传工作的有机结合,形成社会资源的整体合力,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建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保障制度,各级党政部门要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从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调动大众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方面,党政部门需要加大对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动承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责任,协同打造重现历史事实、传播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优秀作品,认真演绎好、诠释好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持续深入完善体制机制,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奠定基础。最后,建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督查制度。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否认历史、污蔑英雄等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丰富传播渠道,打造“入心”工程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承担着凝心聚力、鼓舞人心的重要使命,是引领大众培养正确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丰富传播形式,既要拓宽宣传平台,又要采用多样化表现方式。《决议》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一方面,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平台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主流媒体具有影响力大、权威性强等特点,它传播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对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强大作用,主流媒体不仅要在宣传方式上下足功夫,也要针对宣传策划、制作规范进行统筹安排,通过大力举办红色主题活动宣传英雄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逐渐成为聚焦大众目光的“法宝”,应充分利用好新兴媒体平台,牢牢把握宣传主阵地,用好宣传载体,将多种宣传方式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伟大建党精神影响力、感召力,从而激励大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另一方面,采用多样化表现方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榜样力量交流会、红色主题宣讲会、党史故事会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大众学习领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动性,大力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促使社会大众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行动指南,外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要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不断拓展宣传途径及方式,积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引领社会思想舆论,汇聚磅礴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全国人民接力奋斗的精神纽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三)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见证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蕴涵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有助于伟大建党精神发挥更大成效。一方面,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纪念场所。中国大地上遍布红色足迹,谱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以黑龙江省为例,这里拥有众多红色资源,如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哈尔滨烈士陵园等。各地的党政部门应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设立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展览场所,用真情实感召唤人、教育人,强化内容展示,改进展览形式,讲好党史故事,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为社会大众学习参观提供最佳体验,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红色纪念碑、红色纪念馆等场所。另一方面,在已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加伟大建党精神板块。各地设立纪念革命文化场所,加入伟大建党精神元素,讲述革命发展历程。通过展示、讲述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从不同角度展示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更具生动鲜明性。在不同地区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战争纪念馆、红色历史博物馆等纪念场所适当增添红色文化内容,渲染全社会学习红色文化氛围,指引大众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四)加大影视作品创作力度,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社会氛围
影视作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感染性强、影响力大,能够通过视听效果更大程度、更深层次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征程中守初心、担使命的家国情怀。以红色历史人物、当今时代楷模为榜样创作影视作品对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大众自觉行动能起到重要作用,让社会大众学有典型、做有方向。一方面,创作相关影视作品要符合时代潮流。如火爆荧屏的年代剧《觉醒年代》,它以个体角度讲述宏大党史,李大钊先生那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更是成为人人推崇的金句,为新时代以影视作品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有益思考。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兔子、老鹰等动漫形象讲述党史故事,引发大众强烈共鸣。另一方面,相关影视作品应从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创作。如电影《建党伟业》讲述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尤其是嘉兴南湖红船上与会人员高唱《国际歌》场景打动人心,引人振奋。电影《建国大业》中展现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各界代表讨论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的场景,引人深思。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影视作品相结合,讲好党史故事,挖掘榜样精神,使榜样形象跃然“屏”上,让大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不忘历史,加强红色文化认同感,有利于营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氛围,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新思路、新路径。
四、结 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是对党百年历程的精准凝练。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深刻揭示其理论内涵的应有之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从完善机制设计、丰富传播形式、用好红色资源、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入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精神密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红色江山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