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精神
2022-11-25
东方企业家 2022年8期
从1992年10月新中国首次国际拍卖会举办至今,中国艺术品拍卖已经走过了30年。在这高低起伏的三十载,中国艺拍由小到大,如今已形成了百亿级别的市场,一路上既离不开始终坚挺的中国书画,也离不开经历风雨起伏的现当代艺术和瓷杂。
艺术品是一个国家文化理念和智慧的重要代表,文化艺术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占据着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或许正因此,中国企业家投身艺术收藏,几乎已成为一种潮流。曾经有一段时间,企业家们会把高尔夫和户外运动作为主要谈资,而如今,收藏取而代之,不仅成为时尚谈资,更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因此,中国拍场不仅屡现天价拍品,还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成交额最高的地区。
不过,市场的繁荣、“天价”拍品的频出,提升的不仅是艺术品的商品价值,更吸引了许多人去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
从张大千和齐白石身上,我们感受到近现代艺术大师不断进取,敢于“衰年变法”,开拓现代中国书画技法的雄心;从吴冠中、赵无极、徐悲鸿身上,我们感受到这批留法艺术大师学贯中西,追寻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之路的求索;从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刘野这批艺术家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在“85新潮”艺术运动的指引下,中国现代艺术家们对人性解放的呐喊;从黄宇兴、贾蔼力等炙手可热的75后艺术家身上,我们又感受到了超当代艺术家的多元个性和自我表达。
作为基本生活满足之后的非刚需精神产品,精神层次的消费需要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艺术品收藏除了与收入财富有关外,还仰赖于文化素质的培养与积淀。当2022年春拍的大幕落下,我们不妨一同回望中国艺拍30年的故事,从中挖掘藏在艺术品物质表象下的文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