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2022-11-25刘在军
刘在军
(日照市岚山区中楼镇人民政府,山东日照 276518)
0 引言
目前,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产出的蔬菜由此登上家家户户的餐桌。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消费者对大棚蔬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也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
1.1 大棚的选址与搭建
土壤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出蔬菜的品质与产量,因此在选址时,须尽可能选择优质的土壤。需要考虑的条件:第一,土层的厚度。土层厚,营养成分相对充足,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第二,土壤的透气性。这关系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根系能否很好地进行呼吸。第三,土壤是否被污染。要对土地周边的环境进行考察,确认是否有污染源存在,同时要对土壤进行检测,避免重金属污染与水污染。大棚的选址还要考虑地理因素。尽量选择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越的地方作为种植区域,要综合考量光照、通风、保温、交通等因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后续的运输与建设成本。要考虑人的活动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尽可能远离人群聚集的活动场所。
搭建大棚时,应选择绿色保温材料,避免建材对土壤产生污染,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目前,常见的棚顶材质为有机塑料,具有轻便、透光性好的优点,不仅能降低大棚的搭建难度,同时也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主体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虽然提高了建设成本,但可大大延长大棚的使用寿命,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
常见的温室大棚有单体拱棚、日光温室、双面坡温室大棚、连栋温室大棚四种。单体拱棚造价与建设难度最低,但保温、防冻效果不佳,不利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日光温室,阳光利用率高,保温效果好,但抗风雨不佳,不适合多雨地区。双面坡温室大棚,土地利用率高,适配现代化农业设备,但在低温地区需要额外安装供暖设备。连栋温室大棚效果美观大方,方便配合周边产业建设,但成本最高,适合规模化、全自动的大型园区。以上四种大棚建设成本与适用条件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地形地势、温度、降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
1.2 蔬菜品种选择
大棚中种植蔬菜品种的选择应基于当地的气候、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在本地生长的蔬菜品种,发挥产地优势,同时考虑市场需求以提高单位种植面积的经济效益。还需考虑种植人员的相关经验,选择之前种植过且取得了良好收成的品种。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各地从业人员对特定品种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在种植和管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1]。在采购种子时则要挑选高产量、抗病强的良种。
1.3 温度调节与水分控制
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温度与水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棚种植对温度调节和水分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大棚搭建的目的在于提高温度,减少水分流失,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而现阶段对环境的调整还无法完全脱离人工。比如在光照充足的夏季,被塑料薄膜覆盖的大棚内部温度可能达到40℃,不仅不适于作物生长,甚至会导致作物死亡。因此,需要在棚内安装温度监控设备,在温度超过适宜温度时,可通过打开薄膜通风,降低棚内温度。而在光照时间短、平均温度低的地区,除了塑料薄膜外,可能还需要采用草帘等覆盖,辅助提高保暖效果。
相比依赖于自然降雨和灌溉的传统农业,大棚种植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灌溉方式更加精细。通常会采用滴灌浇水的方式,优势在于大棚中水分蒸发速度慢,更精确地分配水资源,不仅为植物提供了生长必需的水分,而且减少了浪费。这也对棚内植物的布局提出了要求,在种植时就需要对土地进行规划,将温度和水分需求相近的作物安排在同一区域,充分利用资源。
2 大棚蔬菜减产降质原因
2.1 环境
分为气候环境与棚内气体环境两方面。大棚蔬菜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突如其来的寒流或暖流与极端天气都会影响棚内蔬菜的正常生长。棚内气候环境是指由于大棚的密封性好,植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法通过空气流通散出大棚,导致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影响作物的生长,甚至会导致根茎腐烂[2]。
2.2 温度与湿度
纵观大棚蔬菜种植的整个过程,对大棚温度与湿度的调节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无法达到准确与灵活的要求,又无法排除外界环境对大棚的影响,很难保证温度与湿度都在合适的范围内。温度与湿度的不适宜导致了大棚蔬菜的减产与降质。
2.3 病虫害
大棚中营造出来的适于蔬菜生长的环境,同样也有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衍。听之任之与矫枉过正都会导致产量的降低,因此虫害问题也是困扰菜农的主要问题之一。
2.4 解决方式
导致大棚蔬菜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的因素中,并非每一个都像自然气候一般无法通过常规手段改变,事实上,仍有办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规避一些不利影响因素。针对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问题,可通过定期通风换气的方法来改善,或在搭建大棚的过程中就做好通风设计,留好通风口,提高换气效率,保证各区域的蔬菜生长需求。还可以安装换气设施和气体监控设备,将这一流程自动化。
温度与湿度控制,除了需要在搭建大棚时对不同蔬菜的位置进行合理安排之外,还要加强日常管理。时常观察土壤状态,调节盖膜时间,并配合加盖小棚、深耕、针对性施肥等方法来提升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也可选择安装温度与湿度测量仪器,配合自动灌溉设施,针对不同种类蔬菜作物的需求,制定编写对应的灌溉程序,当某一区域湿度不符合作物生长的要求时,设施就会自行启动,进行精确灌溉。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药物防治
病虫害是困扰菜农最深的问题,因为大棚蔬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药物防治是大棚病虫害防治方法中最常见的,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法,需要菜农具备相应的知识,了解所种植作物可能出现的病虫类型及出现时间,对应地使用药物对农作物进行处理。
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病虫种类,应采用相应的药物与方法。有些病虫在作物的种子中出现,需要在播种前使用药物对种子进行处理。如防治辣椒炭疽病、细菌斑点病,可使用1%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浸泡5 min。有些病虫出现在作物的生长阶段,啃食作物的幼苗与嫩果,需要定期喷洒杀虫卵的药剂,如用虫螨腈药剂灭杀豆荚螟。还有些病虫出现在作物的成熟期,啃食成熟的果实,需要提前防治,比如用菊酯类杀虫剂灭杀蚜虫[3]。
3.2 物理防治
药物防治法虽然有防效快的优点,但是使用难度也相对较大,如使用不慎,可能危害作物与菜农。通过物理法防治特定种类的病虫害,物理法对技术与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是利用虫害本身的生物本能,使用人工或杀虫灯、诱捕器等物理工具对虫害进行灭杀。例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趋光性害虫;利用害虫获取食物的本能,用炒香的麦麸混合杀虫剂诱杀蝼蛄;还有的方法则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偏好,比如,用黄色粘虫板捕杀趋黄性的害虫等。物理防治的优势在于,不使用带有毒性的药剂,基本上不影响作物正常的生长,同时保证了蔬菜的绿色环保,提升了其附加价值。
3.3 生物防治
生态防治所采用的理念先进,不喷洒药剂,也不依赖人工,其核心是根据自然中的食物链关系,在虫害出现时,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农作物无害的天敌,以达到灭杀虫害、保护作物的目的。
比如,生物法灭杀蚜虫。灭杀蚜虫的传统方法是使用菊酯类杀虫剂,但大量吸入可能导致作业人员中毒,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抽搐痉挛等。生物法灭杀蚜虫只需定期投放以蚜虫为食的瓢虫,相比之下,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最低,危害性最小,最大程度保持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也保证了作物的绿色健康。
3.4 提升大棚病虫害防治效率
规范大棚种植操作,不仅大棚的搭建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加强科学管理,用科学的农业知识引导种植行为,提高相关从业者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其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要做到对棚内卫生环境的控制。结合天气对棚内的温度湿度进行调控,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流程和种植规范,提升作物自身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预防病虫害问题的出现,确保蔬菜作物健康成长。
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在防治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即成本、技术、价值。药物防治成本适中,技术难度低,但在价值损失较大,无法享受绿色蔬菜带来的价值加成;物理防治对人工的依赖程度大,成本高,技术难度适中,产品价值高;生态防治成本低,产品绿色,但技术难度最高,生物品种的选择与投放数量、密度都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需要经过精密计算。
例如,在成本投入低、周边劳动力密集的大棚中,可综合采用药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灭杀病虫害。而在投入高、带有配套产业的生态园区中,可以综合采用物理防治与生态防治,最大限度保证产品价值。
4 结语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作为目前应用范围广、普及程度高的农业技术,具备相当的生产潜力与发展前景,但要发挥其技术优势,需要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进行规范化操作,提高管理精细化,促进自动化。对病虫害问题,需要从业者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学习应用新兴技术,向着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转型,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