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1-25杜叶红周佳燕丁检杨新琴
杜叶红,周佳燕,丁检,杨新琴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0020)
山地蔬菜是指在山区(含丘陵)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间地、山坡地和山顶台地生产的蔬菜[1],是高山蔬菜概念的扩展和延伸。夏秋高温季节,浙江省平原地区蔬菜生产茬口交替,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常常出现蔬菜“伏淡”,此时山区气候凉爽,适合蔬菜生长,在不同海拔区域生产不同类型、多种种植茬口的山地蔬菜,可有效弥补蔬菜淡季市场供应。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山地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浙江省山地蔬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1 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6年提出大力发展山地蔬菜以来,浙江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突破高山局限,实施以“特色精品、生态高效”为特征的山地蔬菜发展战略,山区蔬菜生产从高海拔区域向中、低海拔区域全面拓展,培育并形成了以茄果类、豆类、瓜类蔬菜及水生蔬菜为重点的浙中、浙西南山地蔬菜产业带,在优化浙江蔬菜产业布局、确保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蔬菜市场均衡供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1 规模稳定,产值增长
近年来,杭州、丽水、金华、衢州等山地蔬菜主产区充分发挥区域山地资源禀赋,山地蔬菜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稳步增长。2020年全省山地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10.5万hm2、300万t,与2016年相比稳中略增;山地蔬菜产值从2016年的62.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近70亿元,增幅10%以上。其中丽水市2020年山地蔬菜播种面积达2.6万hm2、产量70.0万t、产值12.8亿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加2.3%、5.9%和19.5%,外销山地蔬菜60余万t,有效拉动了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及品牌营销。
1.2 区域特色日趋鲜明
在政府规划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下,浙江省山地蔬菜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已基本形成以四季豆、番茄、茄子、辣椒、茭白等为主的山地蔬菜特色优势品种,涌现了一批山地蔬菜优势产区,如以临安、遂昌、龙泉等为代表的山地四季豆特色优势产区,以临安、浦江、龙泉等为代表的山地茄子特色优势产区,以缙云、景宁、磐安等为代表的山地茭白特色优势产区。丽水市的高山四季豆在杭州、上海、江苏等省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目前丽水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优势山地蔬菜之一。最具代表的龙泉山地茄子通过统一使用“龙泉绿”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包装销售,近年来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深受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市场欢迎。
1.3 新优技术逐步推广
依托核心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山地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约化育苗、微蓄微灌及水肥一体化、设施避雨栽培、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和山地蔬菜单品种长季栽培、菜粮轮作等绿色高效栽培新模式得到了较大面积的应用[2,3],各类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4]。以集约化育苗技术为例,随着浙江省蔬菜育苗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山地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应用,这对提高育苗效率和抗病抗灾能力,增加产量和效益、促进山地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调研结果显示,2020年山地茄果类蔬菜80%以上采用集约化育苗,山地瓜类蔬菜60%以上采用集约化育苗,其中嫁接育苗占50%。
1.4 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些山地蔬菜产区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生产主体为载体,通过经营体制创新,抱团搞生产、抓服务、闯市场、树品牌,使生产、服务、市场融于一体,带动区域山地蔬菜产业发展。如衢州柯城区绿耘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产前引进优质蔬菜品种,产中对蔬菜种植企业、生产大户进行规范种植指导,产后由专业电商、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收购配送,有力支撑了当地蔬菜产供销的有机结合。浦江县大力推行“三分六统”蔬菜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分户管理、分户采摘、分户结算,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药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开展蔬菜耕种收社会化服务,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促进了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和产销一体化。
1.5 优质化品牌化较快发展
各地充分发挥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蔬菜生产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发展绿色优质精品蔬菜。同时坚持走品牌化发展路径,创建一批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山地蔬菜区域品牌,如丽水山耕、龙泉绿、有缙道等。全省及有关市地多次开展产品评比及展示展销活动,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山地蔬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
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山地蔬菜基地相对分散,多数基地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目前,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应用面积约6 667 hm2,覆盖率不足15%,遇旱成灾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产量、效益不稳定。另外,受用地限制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目前山地蔬菜产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山地蔬菜运输能力和销售半径下降,不利于山地蔬菜品质提升和产加销发展。
2.2 机器换人步伐缓慢,生产效率不高
蔬菜品类多、生长特性复杂,种植标准统一性难度大,作业要求差异明显,适用性、通用性蔬菜作业农机应用率不高,加上丘陵山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复杂地形、小田块不利于机器作业,导致山地蔬菜机器换人步伐较为缓慢。移栽、整枝、收获等农事操作以及产后的分级、清洗、包装等环节以人工为主。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用工荒和用工贵问题越来越突出,且短时间内很难扭转,迫切需要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减少劳动用工投入,提高基地生产效率。
2.3 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山区基层农技推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蔬菜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强,绿色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影响山地蔬菜提质增效。山地土壤相对贫瘠,一些基地因不合理施肥造成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治理技术推广难度大[5]。近几年蔬菜基地根腐病、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病害发生趋重,病害传播极快,严重的可导致整片种植区块绝收,直接影响山地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
2.4 产销对接不畅,社会化服务不突出
现阶段浙江省山地蔬菜产业存在生产单元多、社会化服务偏弱、产销对接不畅等问题。大多数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高,山地蔬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种植经营为主,在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方面缺少专业社会化服务,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品牌小、散、弱,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普遍不强,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产品营销能力不足。
3 山地蔬菜高质量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山地蔬菜区域布局
进一步搞好山地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山区“反季节”“生态优良”等多重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培育优势主导品种,持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促进山地蔬菜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山地茭白、山地茄子、山地四季豆等山地特色蔬菜产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品”“一地一品”的山地蔬菜专业化生产集聚区,不断提升完善浙中、浙西南山地蔬菜产业带,推动山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撑、资金扶持等为山地蔬菜发展提供保障,加强以基地水电沟渠路网、生产大棚和育苗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对规模较为集中连片的山地蔬菜基地,进行宜机化改造,以方便农机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强化以微蓄微灌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基地抗灾保收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主体加强避雨栽培设施和冷链仓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山地蔬菜生产供应能力。
3.3 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根据山地蔬菜主产区的主导品种和生产特点,总结关键技术,形成主导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通过现场观摩与技术培训等形式,促进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一批蔬菜全程绿色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推广蔬菜绿色良种,推广微蓄微灌及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效配套技术;加强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控、酸化土壤修复及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促进蔬菜化肥农药减量和生产可持续发展。
3.4 加快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
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和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梳理山地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掌握种植户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研发、示范推广适宜山地蔬菜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着力攻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推进5G技术、物联网、环境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终端应用等数字化技术示范应用,着力打造若干山地蔬菜先进生产技术服务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机械化数字化技术支撑能力。
3.5 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增强产业竞争力
积极培育山地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以优势企业和规范性合作社为依托,打造山地蔬菜优势品牌,提升产品档次。鼓励引导规模主体推广品牌山地蔬菜,参加各类产品评比、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加快利用订单直销、净菜进城、直播带货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手段,拓宽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拓展效益空间,不断提升山地蔬菜产业竞争力。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菜园认领等衍生功能,以一产带动三产,为山地蔬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山地蔬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山地蔬菜产品转化增值。
3.6 强化生产服务和风险防御,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组建或引进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创新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通过订单项目、定向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蔬菜种苗统育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提供农机作业,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等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尤其是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瓜菜育苗中心,进一步提升瓜果类蔬菜育苗保障能力。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山地蔬菜产区主导品种目标价格保险,运用保费补贴和价格政策鼓励菜农入保,降低基地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和低价滞销风险,促进山地蔬菜生产健康有序发展和蔬菜淡季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