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使命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2022-11-25李晓
李 晓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校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则是高校牢记初心使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和内在要求。
一、加强教学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建设
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及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良好秩序的维护、和谐环境的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建构具有较高能力水平与优良素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学管理团队,对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科学化,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无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条件。一是过硬的政治素质。教学管理人员直接面对广大师生,处在管理育人的第一线,其思想觉悟、思维意识、工作形象、一言一行都具有为人师表的影响力;教学管理工作效果的优劣、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高低,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解决问题,工作中时时事事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出坚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讲政治、讲大局、讲是非,时刻清醒认识到所从事的教学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学管理,永远姓“社”、姓“党”。二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提高其业务素质,既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不断探索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特别重视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和政策原则意识、责任使命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的建设。三是丰厚的知识储备。教学管理工作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必须与教学工作相融、相通、相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与师生有共同语言,彼此懂得,才会使教学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抓紧学习,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工作实践学习,多向身边的同事和师生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技能,还要认真研究教育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不仅要准确把握所负责工作的内容和性质,还要力求成为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杂家。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优秀的能力条件。一是坚定的执行能力。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就是抓教学工作落实的实践能力,其核心要求就是一抓到底、一督到底、事事落地。教学管理者必须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好上级和学校关于教学工作的决策部署,通过得力举措把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目标转化为成果。既要保证上级精神不走样,又要在工作过程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二是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将人财物等相关的工作要素优化组合,以教学管理为主线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并通过有效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解决处理教学管理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调节部门与教学单位的工作关系,以建立良性运行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保证。三是较强的创新能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勇于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果。
二、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管理处于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运行已经自成体系,为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时代,高等学校要更好地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以牢记初心使命、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1.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建设。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的综合效应发挥得如何,是组织内成员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先决性条件和保障性前提。可以探索“两条腿走路”的教学管理组织建设模式,一是行政管理序列。行政管理序列即“两层级一队伍”建设,“两层级”指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管方向管决策,教务处代表学校进行指导推进,院系结合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实施;“一队伍”指校分管领导总体负责、教务处工作人员分工指导、院系教学副院长具体牵头落实、院系办公室教学秘书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及学术研究序列。学校和教学单位均应成立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并设置教学督导,进行教学工作的研究探讨、解释指导、咨询服务、评价考核等,使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作用。
2.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程度标志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而教学管理制度的关键则在于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良好规范的教学秩序是科学规范教学管理的核心标志和主要体现,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一是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具有严密性。在高校教学管理一整套体系中,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为保障教学工作良性运行的准则。要依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一系列互相加强、互相补充、互相配套的教学管理章法,将教学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纳入其中,把制度的笼子织紧织密,保证教学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有章程、发生情况有法规。二是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具有权威刚性。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硬性约束,执行起来不存在灵活空间。只有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严格维护教学管理制度的刚性,保证在教学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凡事以制度为准绳,真正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维护教学秩序、促进教学管理公平性、正义性的作用,养成人人按制度办事的习惯,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健康发展。三是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一般是基于“废、改、立”的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常做的制度创新是调整式创新,也就是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文件的部分内容进行强化、弱化或补充,继承和发扬原有制度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修正或去除旧制度中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对其体例进行重新理顺,使原有的制度呈现出新的作用和功效。
3.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学运行机制。关乎教学运行机制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这需要管理者发扬创新精神,去探索更先进、更为人本的管理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代化的根本是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现代大学的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一方面为培养人才建立有益的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工作学习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学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可调整性,充满活力。一是树立牢固的教学管理理念。这一教学管理理念必须是为师生服务的,明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二是优化校院两级管理。在优化校院两级管理的同时,将权力重心适当下移,更多地赋予在人才培养第一线的院系责任和权力。三是加大调研和咨询力度。让师生进一步参与决策和管理过程,使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更紧密地结合师生的需求,让教学决策更加开放透明。四是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通过问卷、座谈、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及时听取并有效运用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评价结果要作为教师晋级升职的重要指标。五是加强教学督导。选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专兼职教学督导员队伍,深入课堂听课,及时向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意见建议,做到教学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三、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加强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是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现代大学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规划、综合设计、为师生提供快捷服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智能体系,使教学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效能,[3]是智慧校园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受众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目的是为本校的教学工作服务、为本校师生服务。所以,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量身定做,与本校教学管理工作相一致,具有本校特点,让广大师生想用、能用、会用,达到务实高效的效果。二是严格规范网络管理内容。网络空间一定要净化,网络内容一定要规范。比如要及时发布上级关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让广大师生知情了解并变成自觉行动;要建立相应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畅通与师生交流的渠道,推进教学管理工作进程,比如教学质量考评、教学程序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和考查考试、作业论文、咨询答疑、情况反馈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实现。三是丰富充实网络信息资源。要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鼓励教师们将教学资源包括教案、教学案例、PPT、微格教学、网课、慕课等放到管理网络上,建设共享智能信息库。同时,高校还要加强与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和兄弟院校分享信息资源、沟通工作信息,保证教学管理网络的开放性,以增强教学管理网的吸引力和共享性。四是全力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要特别注重发挥人才的技术优势,严防黑客攻击和病毒侵入,还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筑牢网络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坚固的教学管理“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