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作用
——以“为了明天·青春美育益起来”艺术大篷车项目为例

2022-11-25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袁敏廖澜

大众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助力美育志愿

文|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袁敏 廖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研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教育部为新时代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指向,高等学校要不断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灵魂,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将成为未来乡村繁荣的发展内核。

一、新发展阶段高校艺术教育的社会使命

儒家经典《乐记》中提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明确指出了“乐教”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广博易良,《乐》教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进而言之,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乡村美育,艺术扶贫,是最方便、生动、有效的途径之一。1997年,哈佛大学就提出“艺术第一”的教育观念,并与2009年3月推出“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艺术文化的教育功能进行了全新的界定:艺术有助于人创新经验、新情感、新思维和新理念,并推动人将内在创新带入社会实践中。[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 丁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01):2-4.]运用艺术手段助力乡村振兴中青少年的文明实践、老百姓的信心重塑,通过艺术介入、文化输出,丰富志愿项目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多样性的创新与突破。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志愿者项目路径研究,剖析高校艺术实践在文化融合、艺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借助艺术志愿者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并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完善高校极具艺术特色的民族文化扶贫机制与民族艺术创新性实践创作,为本土民族文化创新培养特色艺术青年人才。

笔者作为高校舞蹈青年教师,于2018年至今,参与执行了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共青团贵州省委权益部、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的艺术志愿服务项目——“为了明天·青春美育益起来”艺术大篷车志愿者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织补大山中的文艺碎片,不仅承载着丰富贵州乡村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任务,更自觉践行着传承及创新贵州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积极探索美育扶贫、服务基层,艺术介入、文化宣传、文明实践相融合的“高校专业艺术社团+师生志愿者+共青团组织+社会影响”的形式,深入贵州基层,延展文化扶贫的工作臂膀。贵州师范大学为鼓励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贵州师范大学鼓励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奖励实施办法》,特岗教师等人才支持规划,帮扶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注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型人才、提升大学生服务能力,担负时代使命。

二、地方高校“科研式”艺术资源整合扶助乡村文化发展

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中,要以多维度视角了解艺术教育在乡村振兴基层、农村开展的实际状况,真实地反映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个体需求、社会需求,高校与农村艺术扶贫的执行问题。经过四年的项目实践,高校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志愿服务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青年艺术人才对乡村服务的意识不够;地方政府引导和扶持资金不问题足;缺乏文化自信,地方优秀艺术文化未有效传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主动性不够,缺乏有效载体;乡村振兴面临文化缺失、流失;共青团协同高校、基层参与文化扶贫组织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解决项目中发生的问题,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性、普及性,笔者从人才整合、专业资源整合重构艺术教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思政与美育”双向融合的特色艺术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发展。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把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作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把美育实践课程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贯穿至学校教育各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整合优化地方青年艺术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中的资源实现人才振兴,提高青年协同振兴的效率实现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是贵州高校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主战场在乡村,主体是农民,生力军是青年。团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共青团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黄鹏甫. 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中国共青团,2019(05):14-16.]进而言之,以共青团协同,地方高校团委艺术团及艺术方向专业院校、艺术社团,在校园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培养大学生服务乡村的使命感是高校艺术教育“思政与美育”双向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为了明天·青春美育益起来”项目实施以共青团协同,地方高校,经过科学规划,基于艺术教育的“具身认知”理论,开设“思政与美育”艺术实践,“乡村美育课堂”等活动及艺术实践。为保障项目志愿者的执行能力及服务成效,项目依托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代乐团,艺术教师与院团委协同,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乐团《美育通识》课程培养特色艺术人才。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教学实践环境的创建,每月进行艺术志愿服务乡村文化创新性节目招募活动“月乐汇”,征集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性、科学性的艺术作品创作,并进行视频录制及作品收集。每年举办两次大型现代乐团艺术志愿服务实践成果展演,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有效提升艺术志愿服务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通过“思政与美育”双向融合的艺术人才培养,以共青团贵州省委嫁接艺术志愿者项目,将专业舞台向地方一线拓展,增强艺术人才民族性、审美性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了地方人才服务地方的意识,有效助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二)城乡艺术资源整合建设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艺术实践平台。

新发展阶段的高校,作为文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需加大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对接乡村文化发展实际需求。为提高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有效助力乡村文化发展,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尝试,艺术文化遗产资源与高校青年科研团队相结合、创新地方高校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将民族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等多学科研究注入青年艺术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科研中。学校在艺术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与当地共建了“侗戏、苗族锦鸡舞、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作研究青年人才基地”,为本土艺术文化的创作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有力支撑。

“为了明天·青春美育益起来”艺术大篷车项目实施将艺术文化遗产资源与高校青年科研团队相结合,搭建“线上线下高校志愿服务平台”。以项目近四年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双龙搬迁社区,双龙小学与天菇小学,长期进行“艺术教育进乡村学校”系列活动为例。在活动期间不仅有效建立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还以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形式,融合当地本土文化,创作了体现布依族特色文化“好花红”为主题的农户产品音乐名片《又见好花红》,播放于新华网,关注率突破200万。继而,主创志愿者受邀新华网进行关于“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作品创作讲座,将艺术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创作心得与新华网专业媒体人士进行交流与分享,促成了新华网与地方高校搭建乡村美育信息化平台“M眼”的项目化。建立特色规范化的项目实施平台,保证了志愿服务的延续性、长期性和参与的广泛性。在艺术志愿者体系建设中,创新性开发城乡文化转化及结合发展,以“共青团支持项目化”+“志愿服务团队稳定化”+“成果目标产出规模化”+“基层实践活动持续化”达成了高校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功能价值。据统计项目线下活动:2018年至今参与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演出32次,参与志愿者1280人次,服务对象64000余人。线上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成果视频播放量超出900万。以教学科研的形式,整合城乡艺术资源,实现“文化扶贫实践”+“孵化文化产品”的双向艺术志愿服务项目成效。

三、产教共享构建乡村文化文明宣传

在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志愿者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团队与贵州省榕江县、贵州省黔东南工会、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贵州省纳雍县等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媒体及社会资源,参与地方高校青年艺术志愿服务文化艺术成果报道及平台共建,推动艺术教育的产教共享,实施艺术志愿服务项目典型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构建了乡村文明宣传新风貌。四年志愿服务实践里,笔者与团队,以音乐舞蹈志愿服务为背景,创作的乡村振兴民族文化线上音乐舞蹈MV数十部,播放于学习强国、新华网首页、中央电视台、中央民族广播电台、贵州日报等重要媒体,播放量突破千万。将乡村振兴的音乐、舞蹈MV以新民韵计划,用艺术的手法、极具对话力的方式表达,展现了脱贫攻坚文化战略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突破,为项目高质量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打造农户产品及艺术精品结合,用最具生命力的艺术方式演绎美丽乡村,促进农村新媒体时代及文化大繁荣发展。作为贵州省乡村文明宣传的艺术志愿项目,在242支志愿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音乐志愿者表彰、春晖使者称号、贵州省志愿者服务金奖项目。

四、结语

进而言之,在艺术志愿者体系建设中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性转化及发展,运用高等艺术教育在乡村艺术实践中的科研价值,加强高校与基层群众的深度融合,不仅延长文化扶贫的工作臂,且能建立完善高校艺术特色的民族文化扶贫机制的实践性艺术志愿服务。本文以共青团协同地方高校乡村振兴艺术志愿者服务应用研究为基础,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结合高校特有的艺术专业技能、科技手段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发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化,完善地方高校美育教育体系,探索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发展中贯彻与落实的路径研究。发掘现代地方高校参与文化扶贫的现实意义,对高校的社会功能进行再提升,为政府组织协同高校、基层实现深度融合提供思路和参考。

猜你喜欢

助力美育志愿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助力成功七件事
以志愿,致青春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