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关系管理理论应用研究述评
2022-11-25张琨俞
谢 群 张琨俞
一、引言
在礼貌原则(Leech 1983年)和面子理论(Brown,Levinson 1987)的基础上,英国学者Helen Spencer-Oatey在《人际和谐管理理论》(《CulturallySpeaking:ManageRapportThroughTalkAcrossCultures》,2000)一书中正式提出人际和谐管理理论[1]。后于2008年出版的《CulturallySpeaking:Cultural,CommunicationandPolitenessTheory》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2]。Spencer-Oatey认为理论的核心是从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交际者通过使用语言来建立、维护和威胁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方式。该理论从面子管理、社交权管理和交互目标三个角度解释交际中的关系问题,认为关系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言语内容及听话人在特定语境下对内容的反应对关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国内外学者多从言语行为进行探究,本文梳理国内外学者使用该理论框架开展的语用研究成果,从面子管理、社交权管理、交互目标及面子管理与社交权交叉框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剖析研究现状,指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面子管理
面子作为一种心理需求,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满足素质面子和身份面子的需要。人们会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交距离选择合适的策略。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研究、服务行业用语研究、日常话语研究、冲突性话语研究和网络社交媒体话语研究等方面。
在跨文化研究方面,语言在传输信息的同时也会对交际双方的关系产生影响。Wang和Spencer对中国代表团出使美国进行为期三周访问所进行的对话进行分析。他们认为中国代表团出使美国时更加关注群体面子,遇到跨文化交际障碍时,中方会优先选择闭口不言与不参与过多讨论,以维护双方的面子和关系[3]。武继红认为中英交际方进行邮件交流时,在提出诉求的语境下使用正式称呼语会拉大双方距离,且说话人遭到直接拒绝则会影响双方正常和谐关系[4]。
在服务行业用语方面,很多学者对远距离社交服务行业语用策略作出探讨。汤云莹关注国内网上商家回复差评语步与关系管理策略,发现商家在回复负评时会采取不同策略希望顾客继续支持或对本店的信任和购买表达感谢[5]。武宜金发现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师也会采用积极的共情话语策略,维护来访者的面子[6]。
在冲突性话语方面,蔡晨探讨老年人在面临家庭冲突时所采用的交际策略,指出老年人在面临冲突时往往会使用缓和型和回避型策略避免损伤与家人的面子,以达到构建家庭和谐的目的[7]。除此以外,当语境中的交际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时,冒犯性话语则更容易使关系疏离。冉永平和杨巍认为具有平等地位的夫妻通常使用批评或责备、嘲讽、言语攻击等言语方式实现有意冒犯,达到阻碍对方做事、激将对方、维护自身面子和表达负面情绪等不同目的[8]。
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的人际交往成为人际和谐关系的又一重点。任伟和郭亚萍认为青年人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等公众社交媒体时,大多使用隐形自夸策略,侧面反映人们希望得到他人正面评价[9]。陈晗霖和由泽顺发现人们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聊天时,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自我表扬言语策略,可以对交际双方的面子和关系产生不同影响和效果[10]。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以面子管理为框架对语用学进行研究时,主要根据社交距离的不同选择语用策略。社交距离较远时,人们往往会采用更加缓和的话语。社交距离较近时,言语策略则会受权势的影响。
三、社交权管理
社交权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中,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希望自己获得不公正的待遇或被他人所排斥,期望自己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联系。近年来,学者们多采用不平等权势视角论述影响关系管理的策略。
高洁英探究法官在庭审上的互动,发现由于法官位于权势方,经常在庭审中使用打断、指示等不礼貌策略,且其言语策略可制约庭审参与者不礼貌话语的产生,但由于交际双方将重点放在事务而非人际关系层面,则对正常和谐关系影响较小[11]。张玮和谢朝群指出驾校教练常使用规约化不礼貌程式的语言形式与学员进行沟通,而在对话过程中使用警告、威胁与公然辱骂等言语策略命令学员强制做某事会影响教学效果与彼此的关系[12]。
学者们将职场中的交际角色视为影响言语策略的重要因素。陈嘉探讨日常生活中隐形恭维语的使用及功能,认为隐形恭维语在职场不平等语境下具有互动性和信息性功能,突出被恭维者会影响彼此的平等权和联系权,对交际双方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13]。许艳玲详细论述隐形冲突话语,提出职场中人们为了同时实现表达不满与维护彼此社交权,更倾向于使用间接隐晦的言语策略达成自己的目的[14]。
此外,学者拓展了关于平等权势下交际方社交距离的新视角进行诠释。例如,孙小春为和谐管理理论的语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试图分析不同类型公示语产生的语用效果,发现公示语管理者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更换公示语形式[15]。米成飞关注波音公司危机公关声明,指出信任修复便是进行关系修复的过程,公司常使用互动元话语的模糊限制语、强调语和自我提及语修复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及重塑形象[16]。武保勤从沉默策略的消极语用效应进行论述,拓展对于沉默的理解。发现该策略虽然利于维护和谐关系,但在一定语境下人们选择沉默时,会被交际方误认为威胁平等权和联系权,从而易引发冲突[17]。
综上所述,学者多从不平等或平等权势进行探讨,多注重于维护和谐关系的语用策略,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与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交际策略,避免使用不恰当的方式影响双方的人际关系。
四、面子管理与社交权管理
面子管理和社交权管理是人际和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学者着重于以面子管理与社交权管理为框架,分析讨论人们在线上或线下场景对话中进行关系管理使用的语言策略所达到的缓和或加强冲突效果。研究初期学者主要论述日常生活中的语用策略,现在将范围逐渐扩展至含有更多语境的网络语用策略或对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和对比。
胡宗兵从医患矛盾会话角度,探讨产生矛盾的不礼貌话语。研究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医生使用不礼貌话语次数明显多于患者使用次数,使用的话语违反面子和社交权,构建医生的强势身份,拉大医患间人际语用距离[18]。陈倩和冉永平探究有意不礼貌语用策略,发现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该策略与构建强势身份、突显身份和情感身份联系密切,若在交际过程中出现批评、责备和反问等言语形式,则易导致交际不和谐的情况发生[19]。
苗宁和杜冰研旨在探讨人际冲突挑衅话语中的挑衅话语的语用机制。提出挑衅话语具有蓄意性、工具性和显著的言后效果,使人际交往的和谐关系造成挑战[20]。邓景在其著作中论述网络论坛会话出现的冲突话语行为,发现不同种类言语行为会有个人层面和团体层面的消极语用效果,从而造成言语不和谐画面的产生[21]。
除了以上所述语言策略导致冲突加强的方面外,学者还试图将和谐管理理论框架应用于加强交际关系方面。例如,学者对高校教师在课堂使用话语策略进行分析。姜晖对高校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语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倾向于使用不同类别的元话语维护学生面子和平等权,从而营造一种具有交际性、商讨性与互动性的人际氛围[22]。马静语指出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元话语可以帮助构建动态身份,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23]。
袁周敏和张砚妮指出,专家在进行商务电话会话时,通常使用附加问句、反馈标记和协作话轮转让等弱化言语策略营造亲和的身份,以便更好地与咨询方进行交流[24]。刘琴以网络表情符号微笑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语境下产生的语用效果。发现表情符号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在缓和关系语境下使用微笑表情可以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25]。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言语交际中不同策略的语用效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内容更加新颖且细节化,如探讨网络语境等,目的在于深化人们对于不同语用策略的理解,为交际双方在不同语境下采取策略提供方法和视角。
五、交互目标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经常带有交互目标,交互目标根据语境分为关系型和事务型。关系型以维护人际关系为主,如生活中的寒暄问候;事务型以完成任务目标为中心。根据交际方事务型或交际型目的不同,采用策略也会有所差异。
柴改英和韩骅使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对中美地方政府商务外宣话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方在语言上多使用被动语态、地理和数字等标记语,构建“柔中带刚”的关系策略。而美方多使用主动语态与高情态值和低情态值词语相结合的言语策略,塑造“刚中带柔”的形象,双方使用不同方式引导听话人[26]。夏玉琼发现医生通过在不同的交际阶段下使用的话语策略,有利于建构具有威信的职业身份,对医患关系进行有效管理[27]。
学者除了研究正式语境下言语策略对于事务型目的的影响,也有学者对非正式语境的言语策略进行分析。如,何静和薛媛关注电视娱乐访谈节目中虚假不礼貌的语用效果,认为在节目中的虚假不礼貌话语具有冒犯性且较少地使用非严肃非标记话语,主要原因在于在娱乐访谈语境下,交际者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群众,从而使得人际和谐间接得以实现[28]。
杨青认为反对结盟的话语是生活中某些合作性情境下的常态,交际方在表达反对意见时会采用显性结盟或隐性结盟策略,对关系的发展实施动态化管理[29]。蒋庆胜提出急收话语作为一种话语抑制策略,不仅可以通过适当的言语转换使得交际方情绪发生变化。也可以达到自己的做事目的[30]。
除了对事务型目的进行探究,关系型目的也通过不同语言策略得以实现。如 Chih-Ying对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选秀节目的评委对选手点评话语进行论述,发现美国评委倾向于使用赞美性恭维言语策略,而英国和台湾地区评委表现将点评作为一种任务,采用更直接的方式[31]。冉永平和侯海冰对人际冲突下的隐含修正用意进行语用分析,认为通过隐含语言策略可以改变交际方的观点,也利于实现交际双方的关系和谐[32]。
综上所述,关于交互目标的论文,学者们多关注不同语境下采用的策略及产生的语用效果。交际方通过使用语用策略间接实现交互目标,为人们在交际中提供一定方法参考,也有助于帮助交际双方识别对方言语目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自人际和谐管理理论正式提出后,该理论一直是语用学中的研究热点问题。为此,本文从四个角度对以该理论为框架的语用策略及达成效果进行论述。发现早期学者主要关注交际双方在场会话的语用策略,而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将范围扩展至其他实际语用方向,如公示语和网络会话等。从该理论的语用视角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在不同场合下更好地处理交际关系及选择策略。
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人际和谐管理理论时,会使用该理论深入探究在不同语境下言语策略的语用效果及对交际关系影响。虽然对于研究范围有所扩展,但未涉足领域仍然存在大量留白。在未来研究中,学者们可以多关注网络的跨文化交际中人际关系管理具体语用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国外友人进行沟通,维护健康和谐关系,促进国际交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