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书编辑的能力与素质
2022-11-25刘晓露
刘晓露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于“编辑”一词的解释:对资料或者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从事编辑职业的人亦被称为“编辑”。从介质上来说,编辑有传统的报纸编辑、刊物编辑、图书编辑、广播电视编辑,以及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年来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媒体编辑,且新媒体方面的从业者越来越多,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充实了编辑队伍。具体到图书编辑,从其工作的性质来区分,有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从其在工作中的侧重方向来区分,有主要负责编校稿件的加工编辑和多方面统筹、全流程跟踪、各方位营销的策划编辑。本文的论述对象为宏观概念下的图书编辑,兼具加工编辑和策划编辑的特性。
从被灵感捕捉的那一瞬间,到以成品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每一本图书的出版,都涉及众多的环节,流程繁琐而复杂,编辑在这样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并启动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概言之,图书编辑需要“三心”“二意”,才能胜任这一工作。所谓“三心”,指的是能力,从始至终贯穿编辑工作的整个流程,为“用心”“悉心”和“花心”;所谓“二意”,讲的是素质,探讨的是编辑应具备的个人特质,为“意志”和“意思”。现试论一二。
一、加强策划能力,处处“用心”
“策划力是编辑的生命线,也就是创意从编辑大脑的某处滋生,从而展开一切”[1]4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编辑的构思而发展出来的作品,尤其是非小说类。通常出版圈子里会传出讯息,有位作家正在寻找出书的构想,而有位编辑正好掌握了合适的传记题材,或是想到一个可以写书的争议性话题。也有可能是编辑先有了最初的构想,然后尝试找作家继续发展这个题材”[2]。由此可见,创意是无中生有的产物,是闪现于编辑头脑中的灵感,其产生的结果便是选题的出现,从而开启图书生产的第一个环节。
毋庸置疑,一名称职的图书编辑,策划选题是其重要能力。而创意从何而来,选题如何诞生,离不开编辑的知识广度、认识高度、思维深度,以及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策划敏感度。编辑“必须架起好奇的天线感应四方”[1]1,做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人,才会时刻接收到灵感的叩访,创意的来临。编辑应该经常处于一种“捕捉”的状态。“然而茫然无所觉不会产生创意,创意必须以某个事物为核心,从中翻转出来”[1]59,生活中的一个焦点事件,网络上的一个热搜,和朋友在聚会中谈论的一个话题,一篇文章中的某句话,下班路上偶遇的一幕场景……总之,无论是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上的民情民意,还是作者的创作火花、身边的点滴小事,都是编辑瞄准的对象。在普通人眼中,它们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一名将“用心”融入血脉,并已形成职业习惯的编辑眼中,这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同,都暗藏着可被挖掘的宝藏。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编辑会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创意点,也许,一个独树一帜的选题就会从中脱胎而来,一本优秀图书的出版之旅即将从此启航。
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40件物品中的改革开放史》,其选题策划即源于一场旧物展览。其时,太原美术馆正在举办改革开放40年百姓日常生活物品的展览,本书责任编辑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物品背后的故事和真情,以及中国人民蒸蒸日上的生活轨迹,这一切正好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真实例证,与当年的热点话题十分契合,于是立刻和策展人联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双方进行多次沟通,确定下图书立意、体例,顺利完成了本选题的策划。图书出版后,四个月后即再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本书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也成为体现改革开放历程的一部信史,十分有意义。
二、体现专业能力,需要“悉心”
当策划的选题经论证可以实施之后,接下来编辑要做的工作是约稿、审稿、编稿等。约稿,是与作者打交道的行为。即寻找作者、联系作者、向作者发出约稿信息。编辑可以在自己既往的作者资料库中筛出合适人选,也可以通过同行推荐、朋友介绍、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找到能够完成选题的作者。“和素未谋面的人沟通非常困难。作者是人,有其个性和能力,可替代性不高,亦即策划和作者经常是一体的,因此编辑必须设法让作者接受稿约”[1]76,找到合适的作者后,说服其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始稿件的写作,由此开启一段双方都感觉顺畅愉快的合作,并非易事。编辑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读者奉献优质的精神食粮,但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出发点不一样,双方意见常常会出现分歧。如何做到既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又能将自己的想法完美实现,需要的是编辑清晰的采稿思路、精准的语言表达、平等的友善态度、强大的共情能力,只有这样,编辑才能让作者与自己达成共识,共同走下去。
审稿、编稿是与书稿打交道的行为。面对书稿,编辑要在方方面面进行恰当的处理和加工。这些步骤考察的是编辑的认知水平和文字功底,均为编辑业务能力的重要表现。“编辑是读者的代表,是第一个读者,但同时也必须以编辑的身份来‘阅读’”[1]92,当作者交回稿件后,审稿和编稿环节来临,这就意味着编辑就要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了。编辑应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均有所了解,对社会舆论、各种思潮、方向大势都能准确把握,方可把好书稿的审查关,不出任何方面的疏漏和差池;在文字方面,编辑对字词、语法、修辞、逻辑等的运用必须熟悉且精通,才能完成一本书稿的编辑任务。编辑书稿的过程是琐细而繁杂的,大到整部书稿的体例,小到一个生词的用法,都需关注,不能掉以轻心。在编辑的案头,《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必不可少,以备时时翻阅;书稿中出现的每一处引文、数字、年代、人名、地址、图画等,都得留意,并认真订正,必要时应及时和作者订对核实。只有时刻警醒,编辑才能对书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与此同时,编辑还要做文案工作,例如推出最基本最常规的作者简介、内容梗概,这些文字应简洁而独特。而出现在封面或封底的“推荐语”则更加考验编辑的思想深度和文字功底。再以《40件物品中的改革开放史》为例,责任编辑拟定的推荐语为“邂逅光阴中的旧物,品味大时代的小故事,触摸生命的质感和温度”,精炼温馨,既概括了本书的内容,又点明了本书的主旨,充满浓浓的情感,令人回味。
俗话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即为此意。图书出版后,瑕疵愈少,愈显考究,编辑付出的辛劳愈多,而这样的辛苦恰恰是读者看不见的。用尽所有精力去做——悉心,方不负编辑初心。
三、提高营销能力,不妨“花心”
此处“花心”,意指在营销活动中,多花费一点心思,多琢磨一些事情。每位编辑的心愿都是自己做出的图书,能够被读者看到、认可、喜爱,如果进而对他们的人生带来有益而深远的影响和启示,那就更令人欣慰,因此,让终端读者了解图书、购买图书,就是编辑在图书出版之后的关键任务,需要花时间、下功夫完成,并不比之前的工作轻松。
让读者了解图书并被激发起购买欲的方式很多,传统的有连载图书章节,组织人员撰写书评,召开新书发布会、作品研讨会、作者见面会等;进一步的策略还可以营造概念、制造话题,引领读者对相关图书产生兴趣。《学习的革命》在1998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是美国人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人戈登·德莱顿。本书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这是一本讲述学习方法的书,图书宣传方于是在这一方面营造概念、制造话题,告诉读者:本书彻底颠覆了人们既有的学习理念,读之可以在短期内获取最大收益和最佳成绩;副标题“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更是吻合世纪末人们的特有心态——由于面对新世纪的即将到来产生了不确定感因而格外希求进取。当各种营销手段共同使用并行之有效之时,《学习的革命》一书的畅销神话便诞生了。
来到互联网时代、手机智能时代,新的图书营销方式产生了,且形式更为多样。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宣传、直播带货屡见不鲜。图书编辑应针对每本书的不同特性,琢磨出独属于“这一个”的“金点子”。2022年6月,29岁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直播间1小时售出2万册《苏东坡传》,令人惊叹,而能够选定董宇辉推介《苏东坡传》的出版社编辑是有眼光和魄力的,其必对董宇辉的文学功底进行过考察,对董宇辉的影响力充满信心。董宇辉的口才情怀与知识储备与此书高度匹配,导致这一波营销行为极为成功。
总之,编辑在营销图书时,应“因书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3]156,尽可能花样百出,不妨多多“花心”。
四、做有“意志”的编辑,把握方向
一本图书的面世,从开始到结束,从来不是编辑一个人在“孤军奋战”。编辑必须获取各部门人员的通力协助,才能顺利完成图书出版和营销的全流程。设计、照排、校对、印制、发行,这些岗位上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在为图书的出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编辑是所有环节的主导者、拍板者,是最关键的责任人,要确定图书的设计风格、版式排版、校对正误、印制成本、发行方式等事项。
编辑“应把书的封面设计考虑进去,向美术编辑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只有把握了书的内容的基调,美术编辑才有可能用构思、色彩去表现内容。对于图书的创意与策划者,如果不能对封面提出独到设想,就不能算是称职的”[3]113。在编辑提出自己的建议后,由于美编对文本不够熟悉,或者理解有偏差,或者过于执着于个人风格、视觉效果,设计出来的封面、版式仍会出现与书稿内容不符、气质不搭,面目平庸、新意不够等现象,这时编辑便要站在通盘考虑的立场上,与美编再次甚至多次沟通,以实现自己的设想。当然这期间双方是平等的,编辑要以理服人,要善于倾听和接纳来自对方的有理有据的建议,不可一意孤行。设计如此,在图书出版流程的其他如何环节亦如此。如在印制环节,编辑需对印制人员提出建议:图书采用何种工艺,使用什么纸张,甚至在哪里印刷;在发行环节,编辑需对发行人员提供图书的成本费用,和发行人员针对各种情况共同商议图书的价格和印数。
一言以蔽之,编辑在整个图书出版的流程中,都应有自己的思路与构想,并将之准确传达出来,使共事者真正理解并且乐于接受和配合工作。一个没有自己主意的编辑是不称职的,而一个有主意却难以贯彻下去的编辑也是不称职的。敢于并善于体现出个人意志,才是称职的图书编辑。
五、有“意思”的编辑,深层驱动
众所周知,编辑应该是杂家。“杂”指涉猎面广、知识面宽,而一名编辑能够成为杂家的深层驱动力是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充沛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知力,这样的人必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因此,本节探讨的内容“做一个有意思的人”,是超越技术层面的话题,涉及编辑的人格特质、人生态度、理想情怀等诸多方面。对于编辑而言,具有如上特点,不但能够衷心地热爱本职工作,主动地进取和创造,最终从编辑匠成长为会编辑家;同时,人生还可以无限拓展。
纵观中国近代史,很多名家都曾经有过从事编辑工作的经历,例如鲁迅、郁达夫、沈从文、茅盾、叶圣陶、张中行等。在鲁迅的人生中,编辑文学报刊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鲁迅主编过的文学期刊达十余种之多,如创办《文艺研究》季刊、文艺报纸《十字街头》等。鲁迅认为,编辑书刊能“造出大群新的战士”,正因如此,他对编辑工作尽心尽力。郁达夫的编辑功夫十分了得,可以同时编辑数种报刊,事必躬亲,风格直率。他参加过《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的编辑工作,主编过《大众文艺》《华侨周报》。20世纪20年代是副刊盛行的时代,许多作家、学者都通过创办刊物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立场,沈从文也在此期间开始了自己的副刊编辑生涯,他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文艺副刊及文学刊物,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编辑思想。茅盾曾入职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后又编辑杂志并撰写稿件,还曾担任过《小说月报》的主编。《小说月报》在茅盾的主持下焕然一新,有了新气象新影响,以至于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叶圣陶这样评价自己:“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他主持出版过《开明国语课本》《开明新编国语课本》等国文教科书,编撰过《国文百八课》《精读指导举隅》《文章讲话》《文心》等国文辅导读物。张中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长期编辑中学语文教材,影响十分深远。编辑,仅仅是这些名家的附加身份,除此之外,他们还是著名的作家、优秀的教育家、积极的社会活动家、素养深厚的学者,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领域大放异彩、成就斐然,源于他们丰富而有趣的灵魂。拥有一个丰富而有趣的灵魂,做一个有意思的人,离胜任编辑工作甚至更多职业,不远矣。从此,大千世界,精彩就在眼前,风景满目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