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2022-11-25张文进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自然界资本主义文明

张文进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生态问题的核心,事关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从原始的农耕文明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机器大工业文明再到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能动性条件较差的原始社会对自然界始终保持着一种膜拜;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自然观开始逐步发生改变——从对自然的膜拜走向征服,开始无节制地利用和开发自然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一现状,马克思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从而构建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统一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伴随着人类文明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愈发凸显,这势必要求人类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该如何相处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对于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存在着局限性。无论是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片面地强调了二者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能力增强,从而逐渐改变了人对于自然的认识,从对立冲突走向和谐共生。

(一)自然界具有先在性

从时间维度上讲,自然界具有先在性。马克思曾讲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由此而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每一次活动都受自然界物质条件的制约,它具有先于人类活动而存在的先在性。在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欲和能力都有所提高,人类按照自身的需求对大自然无限制地攫取,科技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生态破坏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对自然的先在性的忽略必然招致自然的反抗,近年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因此,尊重自然的先在性就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坚守生态底线[2],唯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才能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既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放纵,也弥补了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客观而忽视主观的不足,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界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在本质上超越了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真正打破了人与自然主客体二分的关系[3],把人与自然看成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方法的运用和发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将自然界客观规律、人类社会运行规律与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只有合理地与自然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是静态的和谐而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以实现和谐共生的动态共同体。

(三)对马克思生态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对自然界的索取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界所承载的内力范围,人类从最初的顺应自然到逐渐征服自然最后开始无限制地攫取自然资源,使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日趋加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强调当前阶段应该制造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实现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生态双重需要,使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自始至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本学思想,坚持把保护环境和实现人的自我发展目标相统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间的互惠共赢。一方面,人类当前追求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再仅限于物质层面,也追求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益[4]。因此,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要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这体现在生态治理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不是要求实现天人合一、停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也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双赢。在生态危机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若仅仅急迫于恢复自然界本身容易陷入“生态中心主义”中去,因此,要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使生态环境治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二、在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人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即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使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整个社会历史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从原始农耕社会到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与控制日益加深,进而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问题。只有正确看待人化自然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在劳动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于劳动实践中

自然界虽然具有优先的地位,但是自然界只有成为人化自然时,才能够真正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彼此制约的,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是认识和改变自然的主体,而被认识和改造的客观自然界又是在人的劳动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是被人化了的自然,人类通过生产工具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将生态自然资源纳入到生产劳动实践中从而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5]。“在人类历史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6]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绿色发展就是首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目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大生产下,才能够使“自在自然”合理地转化为“人化自然”,从而转化为人类的“无机身体”,彻底打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无关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

(二)人与自然在实践中走向和谐、共生、共赢

人类是在当下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依旧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从因果关系出发弥补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应当培育人类积极承担改变生态、保护自然的责任,号召人类反哺生态。承担绿色责任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利己性从自身出发,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忽略了利益在代际之间的平等,因此当下我们应积极承担起绿色责任,投身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中[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社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生态文明理念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技能、意识与行为存在严重的脱节情况,对环境问题处理的践行度低,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知行合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积极主动学习和运用最新的理论前沿知识治理生态环境,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开展环境科学、生态演进等方向的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的专业、职业紧密结合,引领生态治理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共生、共赢。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异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秉持的“资本至上”观念是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异化的罪魁祸首。目前国际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碳排放权交易”问题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缺陷的完美诠释,它将生态商品化,将自然资源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引入市场机制,这无疑造成了“资本”与“生态”的直接对立,进一步导致人与自然的割裂。发达国家用自然商品的稀缺性掩盖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剥削与过度开发,利用市场的运行暂缓了对生态危机的解决,存在严重的“生态缺陷”[8]。资本主义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将自由市场作为唯一的手段,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稀缺商品进行买卖,这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内在缺陷,这一交易是最大的市场失败。资本主义国家提倡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以解决碳排放问题,但这不但没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反倒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性”手段。全球气候危机带有强烈的“负外部性”特征[9],造成气候危机的幕后黑手却不用为此承担相应的损失,他们一直寄希望于利用“排放权贸易”来解决危机,这必然会造成气候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按照自由市场上的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利益原则,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治理成本。不仅如此,对于排放权的划分也只关注到了相对量的大小,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大量的污染排放权,而总量是一定的,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仅仅只得到了一小块蛋糕。这种不平等的商品交易行为只会加剧全球经济的缓慢增长,利益的获得者只是富国,贫富差距越发明显。在资本无限追求利润过程中就逐渐造成了人与自然走向了一种异化的关系。

四、“两山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现

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攫取导致了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生态危机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备受关注的焦点。针对当前生态的全球治理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绿水青山”代表了自然界、“金山银山”则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两山论”从价值的双向维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前工业化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秉持“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过多地强调了经济发展的优先性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先在性,忽视了自然资源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旨在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打造成互惠共赢的有机统一体,既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也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明确指出了我们要将生态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国在这一阶段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环境保护,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要将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首位[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二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促进生态价值能够转化为经济价值,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协调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命运的变迁,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将对人类文明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结语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然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表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面对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着工业化发展的任务,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复杂多变的的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我国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两山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多样化的生态治理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创新发展,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同时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猜你喜欢

自然界资本主义文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请文明演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