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济南市泉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策略初探
2022-11-25杨阳王爽
杨 阳 王 爽
一、济南市泉水资源的类型与优势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百泉争涌,在老城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和珍珠泉四大泉群[1]。此外还有济南东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百脉泉泉群、历城彩石玉河泉泉群、历城柳埠涌泉泉群、长清万德袈裟泉泉群、平阴洪范池泉群这六大泉群[1]。“济南七十二名泉”之说起源于金,自元、明、清沿用至今。泉水与济南先民息息相关,孕育出天人合一、地域特色浓郁的济南泉文化。
(一)济南市泉水资源类型
目前济南市泉水资源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封闭式风景区中的泉水资源。主要以趵突泉公园的趵突泉泉群和五龙潭公园中的五龙潭泉群为代表。这类泉水依托于成熟的旅游景区,周边名胜古迹众多,先天优势明显;加之开发时间较早,人员、景区管理到位,配套设施相对成熟,整体美誉度较高,是济南泉文化的代表性名片。
第二类是开放公园中的泉水资源。以环城公园和黑虎泉公园为代表,这类泉水景点视野开阔,发展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提升利用空间。
第三类是融入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泉水资源。以位于山东省人大院内的珍珠泉泉群和府学文庙中的泮池为代表。这类泉水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泉水和文物的结合透射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充满吸引力。
第四类是散落于老城区和民居中的泉水资源。主要以名人故居中的泉水资源为代表。这类泉水宛若点点明珠,点缀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中,若隐若现,灵动活泼。虽不易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开发,但依托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会成为提升老城文化内涵的点睛之笔。
第五类是分布于章丘、历城、商河等区、县的泉水和温泉资源。这些泉水或温泉目前保持着最原生态的呈现形式,基本或很少进行开发利用,是日后提升、丰富济南泉文化的重要资源,大有文章可做。
(二)济南市泉文化的优势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形态之美、文化内涵之丰富在国内实属罕见。宋代文学家曾巩曾以“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大赞济南。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更是发出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2]的感叹。从过去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3]到今天的“天下第一泉”“泉城夜宴”“明湖灯光秀”等无不显示着济南泉文化的代代传承与内涵发展。
1.济南泉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迹众多
济南有4000年的建城史,古城区内泉眼星罗棋布、水源充沛,早期人类活动频繁。从考古发现的早期遗址来看,先民聚居区多分布于古河道两侧的平整高地及泉水密集的区域。2019年考古发掘出梯云溪等多条古水道,补给府学文庙泮池的水道得以永久展示在世人面前,为文献记载提供了考古学证据。通过一次次考古发掘,深藏老城地下的水道和泉池不断被发现和印证。此外,发掘出的各时期的水井及丰富的文物使济南这座千年古城更加立体丰满;使“泉城”这一称号更有历史厚重感,更具说服力。
2.济南泉水形态多,景色美,浑然天成
据历代文献记载,济南泉水有名字可查的就多达150处。其中,以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和黑虎泉泉群为首的4大泉群涵盖泉水136处,无名散泉更是不计其数。由于地理条件差异,出露地点的环境不同,济南泉水呈现形式各有特色。仅从“趵突”“黑虎”“白石”“马跑”“月牙”“珍珠”“琵琶”“百脉”“梅花”等拟声象形的名字就能想象出泉水的形态。众泉汇流而成的曲水亭、百花洲、大明湖、小清河,与千佛山、鹊山、华山此呼彼应,构成“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绝美画卷。
3.济南泉水是城市核心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动力
济南泉水日夜不息,孕育了济南的城市之魂——泉文化,无论是饮食、休闲、娱乐、文化、文物、名人、建筑都与泉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包含着泉水因子的地方文化具有典型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是济南泉文化最大的优势和内在发展动力。
二、济南泉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济南泉水能否持续喷涌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
济南泉文化的载体是昼夜不歇的汩汩泉水,但济南也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4]。为了“节水保泉”,济南市委、市政府从政策上、行动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2014年专门发布《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水保泉的通告》等文件,从加大补源、限采控采地下水、加大节水、强化宣传等方面加以控制,成效显著。从2003年济南“泉水复涌”以来,截止到2018年,趵突泉虽已连续14年连续喷涌,但“保泉”形势依然严峻。典型的如2019年6月趵突泉喷涌乏力,基本看不到水花;2020年6月济南黑虎泉出水口出现间歇性断流等等,济南泉水长期持续喷涌依然存在很大压力。
(二)济南市泉水资源分布分散,有待进一步整合
济南名泉多,历史和文化资源丰富;但各泉之间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如市区四大泉群与章丘区明水街道百脉泉泉群之间相距53公里,车行70分钟;与历城区彩石街道玉河泉泉群之间相距44公里,车行50分钟。济南泉水的这种分散分布方式,造成济南泉文化在保护和宣传过程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品牌优势不强。
(三)泉文化宣传重视程度不够,模式单一
从汩汩泉水到曾巩的《趵突泉》、赵孟頫的《趵突泉诗》等泉文学资源,从“泉水节”“冬泳节”等文化活动到“名人故居”“芙蓉街区”等历史文化建筑,济南“泉文化”具有丰富的经济和历史文化价值。但一直以来,济南“泉文化”的相关宣传缺乏新意,内容老套,展现形式陈旧,无法与山东省省会城市的地位相匹配,更无法让国内外受众直观感受到济南“泉文化”的魅力。
三、科技革新为济南市泉文化保护和传承带来的机遇
当前,科技在考古发掘、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虚拟沉浸式体验宣传等方面应用广泛。科技手段的加持有助于实现泉水资源精准保护,丰富泉文化的展示模式,提升“泉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科技革新助推济南实现精准化“节水保泉”
泉水持续喷涌是济南泉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其关键在于水源有效补给。关于济南泉水的补给地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济南南部山区是众多泉水的唯一补给地;另一种认为泉水补给主要来源于流经济南的黄河。2003年国土资源部公布:济南四大泉群的地下水大部分是由泰山以北的间接补给区和济南南部山区以及经十路以南的直接补给区提供的[5]。
依托物联网、三维地质勘探、大数据分析等新型技术,综合分析济南十大泉群地理空间信息、泉水补给区蓄水量、地下水开采、降水量等影响因子,依托大数据分析、三维建模等技术为济南“节水保泉”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精准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二)科技革新有望实现济南“泉文化”资源在空间上的集中统一
科技革新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使济南在宣传“泉文化”、发展“泉文化”产业、打造“泉文化”品牌等问题上不再受地域、空间和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实现文物遗迹、历史建筑、旅游娱乐和泉水资源在网络空间的有机统一,助推“泉文化”智能发展。
(三)科技革新创新济南“泉文化”宣传渠道
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6]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和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中国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7]。“三星堆”考古直播的成功出圈,表明引导性、沉浸式、推送式宣传模式已经被世人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为济南“泉文化”的宣传提供了新思路。
四、科技赋能济南市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一)科技赋能济南市泉文化的保护路径
1.实时开展全方位的田野调查和民意调查
传统的田野调查法需要工作人员到济南各个泉群现场去实地查看、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而视频采集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准实地的采集、模型化分析所需调查资料,省时高效。
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方式发布调查表覆盖面广、采样人员多、年龄学历等结构丰富,数据的准确性更高,为济南的“泉文化”保护和传承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的参考意义更大。
2.建立济南市泉文化资源数据库
以3D扫描、航拍及3D勘探等技术为核心,建立济南“泉文化”资源数字孪生数据库,实现对济南“泉文化”资源,如地理空间信息、泉群泉貌、街区名巷、名人故居等物质资源和泉城名士、诗词歌赋、泉文化习俗等非物质资源的数字孪生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为济南“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
3.建立济南“泉文化”大数据辅助决策平台
以济南“泉文化”资源数字孪生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济南“泉文化”大数据辅助决策平台,将来济南旅游人员、“泉水”旅游产业发展和“泉文化”服务类数据等资源进行汇聚,实现济南“泉文化”产业“展示一张图”,为济南 “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二)科技赋能济南市泉文化的活化传承路径
1.智慧系统推动泉文化资源与用户日常生活需求的隐形连接
深度融合泉水、文物、科技、媒体和旅游等多个领域,实现泉水保护与公众参与的结合、真实世界和虚拟内容的融合、线下展示与线上传播的互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协同等创新,如开发“济南泉水地图”等微信小程序,为用户提供便捷化分类搜索、查询和定位等功能,让用户在体验中欣赏泉水、了解泉水遗址与出土文物、感悟泉文化,引导用户参与到保泉护泉的行动中来。
2.终端技术革新推动泉文化资源多媒介形式的建构和传播
依托微信小程序、抖音、智能终端APP等济南“泉文化”资源传承传播多媒介终端入口,重点从提升参与体验、社交体验、情境体验、智慧体验等四个方面考虑和设计,构建用户参与式的济南“泉文化”资源传播模式,通过不断改进济南“泉文化”资源媒介宣传服务用户体验度,提升济南“泉文化”资源媒介宣传智慧服务能力,推动济南“泉文化”资源文化品牌的创建。
五、结语
济南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齐鲁中心,海岱文枢,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济南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凭借独有的齐鲁文化和泉水风貌,济南历史上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在此常居或驻足,留下了大量咏泉、赞泉、赏泉美文佳作。无论是生在济南、长在济南还是客居济南的名人都对济南怀有至深的情感。大家熟悉的扁鹊、李清照、辛弃疾、丁宝桢、陈冕、张采丞、鞠思敏、瞿世玮、辛铸九、舒同、路大荒、王献唐、老舍、黎玉、黑伯龙、杨滨、方荣翔、穆扬等名人在济南期间,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名人大都居住在老城区泉水之滨。名人故居作为名人曾经居住、生活、工作或创作的场所,留下了众多文化素材和历史故事,丰富了济南的城市泉文化内涵,对济南经济的发展、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文化品牌的创建和提升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利用。
科技创新为泉文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赋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最鲜活的泉文化内核。系统梳理整合济南市泉水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根据其特点与优势个性化开发,通过5G、AR、大数据和4K直播等技术把散落的泉水、文物、遗迹、遗址等连点成线,打造四时泉水景观,将济南 “泉文化”中文物遗迹、名人故居、历史街区、泉水菜肴、民俗活动等衍生资源进行科技赋能,为济南“泉”文化的内涵提升注入新鲜血液。
在“科技+”“文化+”等策略的助推下,实现济南泉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发展和价值重构。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成像等新科技赋能泉文化景观营造,增强泉水风貌沉浸式文化、历史、地理、考古、功能等的场景体验;不断拓展“泉”故事IP及符号的关联IP,如新故事、新角色、新情节、新符号等。将历史遗迹与现代泉水时尚嫁接,通过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形态的融合、传统经济生态与现代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的融合等方式推动泉文化传统经典元素融入现代文化消费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