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2022-11-25曾祥菲韩祥祚
曾祥菲,韩祥祚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0 引言
高校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运营与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当前,我国高校飞速发展,资产管理的内容与模式日益复杂,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校发展的脚步,这就促使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需要提高日常工作执行效率。
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以来,高校较好地执行了制度规定,并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效维护高校资产安全完整,实现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并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校国有资产配置管理体系,通过遵循资产配置的原则,规范资产配置行为,明确资产配置的程序,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衔接提供了制度依据[1]。
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要搞好资产管理就应该从校内预算管理抓起,预算管理可以有效规范资产增量,同时资产存量与增量又能为预算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将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产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
1 高校固定资产与预算管理概述
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暂行管理办法》规定,高校国有资产包括用国家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高校的资产、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接受捐赠等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多数高校的主要资产是指固定资产,其中主要包括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电子设备、图书等。资产配置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资产配置预算与部门预算密切相关,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
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以资金量形式表现出来的限定时间内的收入与支出,直接反映学校发展方向,全面、合理的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资金来源和支出的统筹,是资金的流动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一定时期内高校发展的保障。 预算管理是在高校财政预算的整体框架和要求范围内对预算至资金收支的全过程进行管理。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批复与下达、预算执行、预算追加调整、预算与绩效评价以及预算监督。
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高校建设加大投入力量,高校办学水平直线提升,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资产管理的效率对促进高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科学合理配置高校已有资产,不仅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还可以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暂行办法》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互融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明确的执行原则。
1)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资金会对资产情况起到决定性影响,所以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合理有效地结合,可以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严控增量,节省开支,降低高校的运营成本。报废资产的处置及出租出借的收益统一管理,合理运用资金进行再分配,可以减少浪费,提升资金利用率。
2)通过预算管理可以规划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预算的执行程度以及执行的是否科学有效,都将直接影响高校是否可以按照既定目标顺利发展。
3)可以为高校的资产清查提供可靠的依据。资产清查是资产管理里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多数高校没有清查的标准流程和完整的指导规章,由于高校资产管理内容多数时间跨度长,所以在资产清查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难以追本溯源,不能明确责任主体,缺乏约束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实施后有据可依,提高资产清查的有效性。
3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多数高校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对资产的意识仍停留在二十年前,对资产管理设定的范围过窄,管理方式落后、陈旧,没有明确资产管理的范围和管理模式。部分高校近年开始改变资产管理模式,执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多属于形式主义,执行力度并不达标。还有部分高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详细的分级负责管理体制,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个人。这就导致资产使用率低下,容易造成资产闲置、重购甚至去向不明等问题。
3.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机制不完善
尽管多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日益完善,但由于资产时间跨度长、管理制度欠缺等问题导致日常管理工作较为混乱。财务和资产的管理部门之间工作配合不够深入,在预算审核阶段,资产管理部门对预购置资产配置参数及校内存量审核不足,并没有体现出审核的重要作用;在预算执行阶段,需要详细论证及追加涉及资产购置的项目尚未纳入资产配置预算审核范围,这些都导致资产配置预算在审核程序上和技术衔接上存在不匹配现象,使资产预算与资金预算不能有机结合[2]。
3.3 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
目前,多数高校虽然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把资产存量作为一个重要参数作为参考,但往往忽略了对资产存量与资产增量的详细论证,领导多重视预期支出与收入,忽略资产存量的差异性。从高校资产管理实际操作上看,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与预算管理联系起来,虽然各部门对资产配置进行预算编制,在某些程度上对采购资产起到了监督和约束作用,但也只是粗放管理,对大额教学设备和贵重资产的采购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够,没有进一步地详细划分,尤其是对庞大资产总量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资产购置预算与资产实际情况仍存在脱节现象。
4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措施
4.1 以预算管理为基础开展绩效考核评价
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时,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明确预算管理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高校应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确保重点、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坚持“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绩效预算管理机制,对高校预算的编审、内部批复、执行、调整、决算预评价等进行全程管理。在正确评价历年预算执行结果,合理预算当年收支规模的前提下,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确定预算编制原则,明确预算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按照职能或任务分解,下达到校内各个预算执行部门。高校应组织对年度资产预算实施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纳入校内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将内部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奖惩、任免学校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的主要依据,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向学校领导机构反馈结果,确定对应的奖惩,人事处或组织部等协同落实奖惩结果,并向学校领导机构反馈。
4.2 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机制
1)高校领导人须认识到固定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训与宣传提高教职员工对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将资产采购和处理工作与预算制度进行深度结合,明确各部门现有资产存量,根据校内资产配置的标准及注意事项,将资产编制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转变固有资产管理理念,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联系。
2)为了保证资产预算编制工作整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明确资产配置的基本标准,并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紧密结合,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工作体系,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制定运行标准,并重视运行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3)要制定详细的流程标准。审核制度是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结合的基础,同时需要规范管理工作和审核工作的流程。制定预算编制要把高校内资产存量作为基础,资产预算制度的编制要建立在预算制度以及审核制度的基础之上,扩大审核工作的范围,确保审核工作的制度化、流程化以及规范化[3]。
4.3 加强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审核
资产预算和采购是资产管理的源头,预算的编制与资产的购置主要依据配置标准来测算。因此,把好了配置关就把好了资产管理的“入口”。
1)加强资产预算审查,揭示增量资产不合理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资产使用部门应当根据预算编制体系和资产配置体系标准,编制资产配置计划和配置预算。配置计划和配置预算应当经财务部门审核、单位主管人员审批,按规定纳入政府采购预算。根据各二级单位资产的存量情况及上年度资产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结合校内工作职能和任务,审核各二级单位所列增量资产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
2)加强资产配置的审查,揭示资产配置“三超”问题。对存量资产逐个核实,摸清底数,重点审核增量资产计划中项目申报依据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与各部门实际需要是否相适应。根据资产配置标准,在摸清资产使用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职能等情况的基础上,核实资产配置是否“超标准,超限额,超数量”,内设机构行政资产统筹安排是否合理。对未列入配置标准的资产是否做到节俭实用、严格控制。
3)加强资产购置审查,揭示资产购置方式不合规的问题。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行政资产,必须按照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需要定点采购的必须定点采购,达到公开招投标限额的必须公开招投标。
5 结语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降低学校运营成本。结合的过程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工作,要不断改进资产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发展,从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