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2-11-25杨睿智刘洪麟邹振飞韩晓腾李宇浩任群荣左小川
唐 涛,杨睿智,刘洪麟,邹振飞,韩晓腾,李宇浩,任群荣,左小川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0 引言
我国现行的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由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鉴定。1994年10月,国家科委颁布了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这标志着我国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体系的变革,以政府行政审批行为存在的成果鉴定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的多样化需求,故 2009年10月,科技部颁布了《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并于2009和2014年先后启动两批试点单位和评估机构,以期促进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发展。2016年6月,科技部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规章予以废止[2],并变更科技成果鉴定管理方式,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这意味着此后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除外)将完全实现市场化管理和运营。为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3]。这充分表明,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成果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全面推动评价工作与市场接轨,从而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终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数十年中,全国各地十分注重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国内学者也不断地根据自身成果评价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评价工作中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工作流程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当今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实际成果评价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 新形势下成果评价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政策进一步放开,市场化程度加大
2016年6月《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规章的废止标志着成果评价工作将完全走上市场化管理运营的道路。此后,第三方评价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一种高效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对其而言,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化的全面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等,都是第三方评价机构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学科交叉性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建设迫在眉睫
依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中的评价细则,科学技术项目评价实行分类评价。根据各类科学技术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确定合理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和科学技术条件建设与支撑服务项目等多种类型项目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4]。在现实的评价工作中,上述类型项目下又细分为农业、医学、化工、机械和环境等诸多学科,各学科本身又具有分支多,分类广,交叉性强的特点,这无疑对专业评价人员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市场转化率低
现阶段,我国成果完成单位多以奖项申报、项目结题和奖金发放等为目的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其科技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并将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审作为其最终目标,而忽略了该成果能否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并得以转化[5]。此外,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程度较低,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成果进行市场化交易的政策和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从而未能激活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的活力。
1.4 评价业务“峰谷不均”
在评价工作的实践中,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时间出现了较为集中的现象,即在科技评奖及科研项目结题截止日期的前几周,涌现出了大量的成果评价委托,而且这部分委托单位对会议日程的安排、报告交付也有较为紧张的时间要求。
为了客观、准确、全面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会议进行前,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人员往往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基于成果完成单位所提交的评价材料与项目负责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以此来把握项目成果的大致内容,协助项目负责人完善其提交的评价材料,遴选出适合的专家和应对项目团队提出的其他具体要求等等。在评价会议结束后,也需要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督促成果完成单位进行相应资料的补充、调整及改进。然而,这种扎堆的评价工作无疑对评价人员的工作能力及评价管理人员的协调统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对策及建议
2.1 评价人才建设
加大评价人员人才建设工作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整体提高评价人员的从业素质及评价工作安排的灵活性。
2.1.1 设置准入制度,加大人才储备
首先,从学术专业背景和学历上设置最低评价人员准入制度,专业的学术背景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提高评价报告专业度的基石;其次,在评价人员组成方面,大胆采用“在职+兼职”的形式,在本机构内部在职及退休人员中按照准入机制进行兼职选拔,在保证兼职人员专业性的同时,确保评价工作的严谨和“一脉相承”,该方法也可在因评价工作较为集中而导致在职的评价人员精力不够时起到调剂协助作用,更加有效分担了评价工作量以及服务委托时间靠后的委托单位。
2.1.2 丰富业务培训内容,重视人员激励
(4)地籍数据检查。地籍数据检查是建库的关键,SuperMap自带数据检查功能,内容涵盖了地籍业务的各个方面,包括图形属性检查、图层拓扑关系检查、图形自身重叠检查、多图层综合检查、图属一体化检查等,地籍数据检查流程如图3所示。
针对在职的评价人员,除了定期应该开展常规业务培训外,还应适时拓展诸如专利分析、专利代理、技术鉴定和市场调研报告等相关业务的培训,以此来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向评价委托单位提交高水准、深层次的评价报告。此外,制定灵活、多元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评价人员的积极性。对工作能力优秀者采取公示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的办法,树立工作标杆形象。另外,鉴于评价委托业务峰谷不均的特性,在薪酬设计上应综合考虑评价人员的职称等级、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相关影响因素,尽可能做到按劳分配,最大限度调动评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评价管理人员的培养
第三方评价业务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构管理人员的水平。优秀的评价机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不同措施和手段合理分配及拓展评价及其相关业务,增强评价人员的素质,从而使评价机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首先,评价管理者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应该从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评价人员及审核人员着手,尽可能避免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局面。此外,作为优秀的评价管理者,除了拥有高水准的业务能力外,还应与时俱进,及时准确掌控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评价工作的形式并尝试扩展评价相关业务的创新。第三,管理者还应具备良好的工作协调统筹能力。在业务繁忙期,将接受到的大量评价工作委托合理、公平地分配给相应评价人员,优化人员结构及相关资源配置,最大可能避免因工作分配问题而导致出现评价工作延误、“堵车”的情况。最后,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大局观,深谋远虑,为日后的评价工作储备后续管理者,传授管理经验,为高质量评价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2.3 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科技成果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成果评价更好地服务于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进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把知识形态的成果转变为能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2.3.1 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条款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制定有利于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法规,引导规范市场主体的科技研发活动。此外,加强科研单位技术转移机构和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引导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成果完成单位提供知识产权、成果评价、投融资等成果转化全链条的专业服务。另外,依据企业科技成果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无偿资助、有偿拨款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开展科技成果创新活动。针对科技研发人员和评价人员可考虑给予奖励提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的现金奖励、职称评聘和专业资格认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奖励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成果创新与转化的活力,避免人才流失[6]。
2.3.2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评价体系
2021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不把论文数量、代表作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唯一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3]。鉴于此,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弱化论文影响因子、代表作数量、专利数量等传统指标,并结合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技术成熟度、社会经济效益价值、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等指标情况,根据科技成果的不同特点和评价目的,积极探索构建出更科学、恰当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投入到写作论文和申请专利等的大量科研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科研成果自身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上,促进科技成果更顺利、更精准地投入到日后的实际应用中去。
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于评价机构而言,是对现行评价机制科学性的一次验证,激励其对评价机制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并思考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评价机构还可以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促进评价业务领域的拓展;于企业而言,使其明确了自身成果水平,为他们下一步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其科技研发的意识和投入,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2.4 微信服务平台的应用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其发布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鼓励部门、地方、行业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成果评价政策、标准规范、方法工具和机构人员等信息,提高评价活动的公开透明度[4]。
现阶段的成果评价工作中,第三方评价机构较多采用QQ、电话或者现场接待的方式与成果委托单位进行沟通。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微信作为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最多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走进了国内各大评价机构的视野,目前已经有四川、河南、甘肃、山西、江西和天津等少数几个省、市创办了自己的工作服务平台,开始了互联网个性化创新服务的探索尝试。但上述微信服务平台大多侧重于新闻、信息和资源推广的服务形式,只能根据既定设置页面查阅相关信息,而无法在对话框中通过键入关键词实现所需信息的智能跳转。
因此,在提供评价信息资源、评价案例公开、提交评价申请的基础上,第三方评价机构还可以考虑设定“关键词自动回复”“业务进度查询”和评价相关拓展业务委托等功能,丰富评价服务形式,提高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结语
创新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成果评价作为评价科技研究水平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在沿用以往的成果评价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正视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所面临的问题。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应加强人才建设,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