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小麦宽幅匀播高产种植技术优势与要点
2022-11-25朱丽敬
朱丽敬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山东 东昌府 252000)
东昌府区居鲁西、临黄河,是聊城市委、市政府驻地区,辖9 个镇、5 个街道、2 个工业园区,面积945 km2,人口97 万,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国家级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当地土层深厚,地势较平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交替,是典型农业大区,小麦是当地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当地小麦种植一直沿用传统栽培管理方式,田间种植密度相对较大,行距较小,通风透光率不足,后期病虫害发生易加重。需积极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转变传统栽培模式,为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麦宽幅匀播高产种植技术的优势
1、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
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田间小麦群体密度相对较大,行距相对较小。在小麦生产中农户盲目认为,增加田间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田间播种量相对较大,出苗量较多。苗期阶段麦苗密度较高,麦苗个体之间争夺养分、阳光,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生长中后期田间密度相对较大,短时间就会达到郁闭状态,影响田间通风透光率,导致小麦植株不能充分接受光照。
小麦宽幅匀播种植模式下,播种行距由原来的16~20 cm扩大到23~26 cm,并利用小麦精量播种机实现精量播种,保证田间种子分布均匀,有利于培育健壮幼苗,也便于后期田间管理。此模式可有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率,养分供给更加充足,植株可更好地接受光照,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提高植株自身抗性,提高后期防倒伏能力,小麦病虫害发生率明显减少。
2、方便现代机械设备的应用
常规小麦播种田间行距相对较小,后期阶段人员走动不便,更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应用效率。小麦宽幅匀播模式,可结合小麦品种的适应能力和品种特征,科学确定小麦群体密度,应用小麦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镇压、施肥等多种工作,有利于出全苗、壮苗。后期阶段植保和收获机械设备方便进入田间作业,大大提升了田间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
二、小麦宽幅匀播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1、优化品种布局
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配套,高产与优质相配套”的原则,选用对小麦年前苗期冻害、拔节孕穗期倒春寒和后期短暂高温热害综合抗性强的弱冬性、半冬性品种。高肥水田重点选用优质中筋小麦品种,如烟农999、烟农1212、中育1211 等;中、低肥水田重点选用优质中筋小麦品种,如烟农19;优质强筋专用小麦种植区重点选用伟隆169、中麦578、谷神麦19、安科157 等品种。
2、精细整地
坚持秸秆全量粉碎均匀还田,培肥地力。秸秆长度需在5 cm 以下,每还田干秸秆100 kg 增施尿素2 kg 左右,以调节碳氮比。坚持深耕、深松,可疏松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深耕深度一般需在25 cm 左右,耕作层较浅地块逐年增加耕深。机械深松作业深度要打破犁底层,一般25~35 cm。一般旋耕2~3 年,深耕1 年。大力示范推广集深松、旋耕、施肥、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或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一体机,可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增效[1]。
耙耢镇压,提高土壤紧实度。耕翻后耙耢、镇压可使土壤细碎,消灭坷垃,上松下实,底墒充足,防止水分散失,利于小麦出苗。尤其是秸秆还田和旋耕地块,要及时耙耢、镇压2~3 遍,避免因耕层土壤悬松造成小麦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影响小麦分蘖,造成穗数不足,进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
3、精量播种
(1)种子处理
坚持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50 kg 小麦种子用50%辛硫磷乳油50 mL,兑水2~3 kg,边喷边拌,可防治地下害虫。使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80 g 或7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15~20 g 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预防蚜虫;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常发田块和全蚀病轻发田块,可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00~150 mL、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35 mL、或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0~100 mL,拌种预防;全蚀病重发田块使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种衣剂100 mL 拌种预防。拌种后的种子堆闷2~3 h,促进药液充分被种子吸收,然后在阴凉处摊开晾干待播。禁止在阳光下曝晒,以免降低药效。
(2)预防地下害虫与土传病害
预防地下害虫。地下害虫虫量大的田块,除杀虫剂拌种防治外,还可使用毒土防治。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0~500 mL,兑水2~3 kg,喷在25~30 kg 细土上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或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4~6 kg,耕地前均匀撒施在地表。
防土传病害。土传根部病害发生较重田块需轮作换茬、深耕,选用土壤处理剂进行土壤处理。9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350 g 可拌细土15~25 kg;或每亩用0.1% 霉灵颗粒剂2.5~3.0 kg处理土壤;或用96%恶霉灵3000~6000 倍或30%恶霉灵1000倍液稀释喷洒,可杀灭病原菌,降低病菌侵染率,喷后及时整地。
(3)适时播种
中筋及中强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为10 月12~17 日,强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为10 月18~25 日。根据播期、土壤类型、墒情、整地质量及种子发芽率等适当调整播量。应用小麦宽幅匀播种植技术,播幅7~9 cm,行距23~26 cm,每亩播种量6~9 kg,播深3~5 cm。
足墒下种。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墒情不足时需先造墒,可浇水抗旱或沟渠窨水,切忌大水漫灌,然后整地、播种。播种后墒情较差田块及时补浇“蒙头水”,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达到一播全苗。旋耕田块播前要重耙,播后镇压,防止散失表墒,影响出苗[2]。最好选用大型复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碎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项作业,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4、田间管理
(1)精准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提倡化肥深施。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肥料相配合及氮肥后移”的施肥原则。在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150 kg 基础上,亩施纯氮13~15 kg、五氧化二磷4~5 kg、氧化钾5~6 kg、硫酸锌1.0~1.5 kg。一般田块氮肥基肥与追肥比例为7:3,优质强筋小麦氮肥基追比为6:4,磷、钾肥基追比为5:5,追肥时期为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
(2)安全越冬
寒流或低温冷害到来前,干旱麦田应及时浇灌,保证墒情充足,减轻低温危害程度;或叶面喷施防冻液,降低低温冷害程度。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或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或新美洲星、富万钾、黄腐酸肥等营养型叶面肥,促进小麦快速恢复生长[3]。
5、适时收获
小麦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收获前去杂去劣,选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每个品种单收单放,预防混杂。调整收割机各项参数,降低机收损失率。收获后及时晾晒,入仓籽粒含水率控制在12.5%以下,防止发生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