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2022-11-25唐菲菲郑守洁
□文/唐菲菲 郑守洁
仔猪培育是生猪养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仔猪的成活率对改良育种、肉猪肥育以及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仔猪出生后,呼吸方式、外界环境以及营养物质的摄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对仔猪造成很大的应激,同时仔猪的消化系统、体温调节能力等还不完善,对外界的免疫力、抵抗力较低,很容易感染疾病,导致仔猪死亡。因此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非常重要。
一、仔猪死亡原因
在正常的养殖生产中,不同的养殖场仔猪的死亡率差别很大,死亡率一般在1%~15%之间。母猪健康状况差、饲养管理粗放的养殖场,仔猪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导致仔猪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母猪的因素、仔猪的因素以及饲养管理的因素,其中饲养管理是最关键的因素。压死、冻死、饿死、弱胎导致死亡的比例占死亡总数的80%左右,导致仔猪死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管理疏忽、不认真,因感染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一般不高。
(一)寒冷导致仔猪冻死
初生仔猪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而且其体温调节能力差,对低温环境非常敏感。当天气寒冷且管理不到位,保温措施差,就有可能使仔猪冻死。同时,天气寒冷就会导致仔猪聚堆拥挤,就有可能导致仔猪被压死或者感染风寒、腹泻等疾病,严重的也会引起死亡。
(二)被压死、踩死
有的母猪母性差,或者母猪患有产后疾病以及受到噪音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母猪烦躁,在猪舍内乱窜或者反复躺卧,同时仔猪体弱不能及时躲开,就可能被母猪压死或踩死。还有的养猪场产房内温度低,仔猪靠近母猪、或者钻进厚垫草中取暖,也会增加被压死或踩死的几率。
(三)被饿死
有的母猪产后泌乳量少或者无奶,通过各种催奶的方法治疗后也没有明显的效果,而又没有及时寄养或饲喂人工乳,就会导致仔猪被饿死。还有的母猪母性差或者乳头受伤,不让仔猪吸吮,也会导致仔猪被饿死。
(四)被咬死
当猪舍内拥挤、光线太强、缺乏钙磷等矿物质元素或者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浓度过大,就会导致仔猪出现咬尾或咬耳的情况,咬伤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导致感染,引起全身反应,也会导致仔猪死亡。仔猪在寄养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被保姆猪认出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会被咬伤或咬死。
(五)因疾病导致死亡
母猪在妊娠时期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病等就会导致胎儿畸形、产死胎或弱胎。还有的胎儿在产道中时间过长导致窒息死亡。初生仔猪的抵抗力低,很容易感染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弓形虫病等,这也是导致仔猪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一)加强对母猪的管理
仔猪的死亡率和初生重有密切的关系,初生重低于0.75千克,仔猪的死亡率高达75%以上,因此要加强对母猪的管理,尤其要做好母猪妊娠阶段的管理,提高仔猪的初生重。仔猪的初生重越大,成活率越高,生长速度也越快,但是初生重过大,也会引起母猪难产,尤其对于初产母猪,难产导致仔猪在产道停留时间过长,会引起仔猪窒息死亡,因此要对母猪科学饲养,控制好膘情。
1.母猪空怀阶段的饲养管理。在母猪的空怀阶段,采用配种优饲的原则,也就是在配种前7~10天,增加精料饲喂量,确保母猪营养充足,提高母猪排卵数量和卵子质量。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鱼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同时多投喂胡萝卜、牧草等青绿饲料,增加维生素饲喂量。每天要给予母猪适量的运动时间,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母猪的抵抗力,还可以防止母猪过肥,影响繁殖机能。
2.母猪妊娠阶段的饲养管理。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分为两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是母猪妊娠后的前20天左右。第二个关键阶段是母猪分娩前30天左右。
第一阶段,是受精卵处于着床的关键时期,胚胎和胚盘的结合还不牢固,一旦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早期流产。此阶段饲料要营养全面,各种营养成分要均衡,尤其蛋白质的品质要高,不能饲喂发霉变质、冰冻饲料。对于初产母猪和膘情比较差的经产母猪,可适当增加精饲料的饲喂量,确保母猪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体况;对于膘情比较好的经产母猪,不要饲喂过多的精饲料,以免过肥。
第二阶段,是胎儿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胎儿60%的增重都是在这一阶段获得,因此,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要充分供给,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以及母猪自身增长的需求。妊娠的中后期要将母猪单独饲养,避免猪群拥挤以及打斗导致流产。要确保圈舍卫生,及时清理地面杂物,要避免因地面过滑引起流产。妊娠后期还要减少青粗饲料的饲喂量,避免因为采食过多对胎儿造成压迫,影响其生长发育。
(二)科学接产
在母猪临产前一周进入产房,提前熟悉产房环境。产房要提前进行彻底消毒和预热,产房温度控制在18℃-22℃,冬季要加强保温措施,夏季要注意防暑。在母猪妊娠的第112~113天的凌晨,可以给母猪注射氯前列烯醇,剂量为2毫升/头,使母猪的分娩期调整到白天,有利于管理。由于胎儿数量多,分娩时间长,可以在母猪产下4~5头仔猪后,少量多次注射催产素,剂量为20国际单位/次,提高分娩速度,切忌分娩前注射,以免子宫收缩力度大,而子宫颈口不开,导致胎儿窒息死亡[1]。母猪在分娩过程中,产仔间隔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否则也要注射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如超过1小时,就要进行人工助产。人工助产前要做好器械、母猪外生殖道、接产员的消毒,以免引起生殖道感染,诱发阴道炎、子宫炎等疾病。产后也可以注射催产素,有利于排出恶露,降低子宫炎的感染率。
仔猪出生后,为了减缓应激对仔猪造成的刺激,要迅速的做好仔猪的擦黏液、断脐带等工作。仔猪产后如果出现假死现象要立即采取人工呼吸、药物刺激、倒提拍打等方法处理。
(三)强化仔猪饲养管理
1.加强防寒保温措施。初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还不健全,保温性能差,对低温非常敏感,而母猪产仔又多在冬春季节,因此要做好防寒保温措施,避免寒冷对仔猪造成应激,诱发疾病,引起死亡。哺乳母猪适宜的温度为18~20℃,母猪和仔猪之间存在温度差,因此最好设置护仔间,并在护仔间内内铺设电热板、安装红外线灯等用以保温[2]。平时要注意观察仔猪的生活状态,防止因为温度过低,仔猪抓堆或者钻入垫草中被母猪压死。
2.固定好乳头,及时吸足初乳。初生仔猪出生后30分钟内要让其吸吮乳头,获得初乳。母猪产后3天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免疫球蛋白含量高,仔猪通过初乳可以获得母源抗体,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而且仔猪在出生24小时内,免疫球蛋白很容易渗入到血液中,而过了36~72小时后,这种渗透能力会显著降低,因此要尽早让仔猪吸足初乳。母猪哺乳的时间一般为3~5分钟,为了让弱小的仔猪能够吃足吃饱,要在仔猪出生后2天内进行乳头固定,确保全窝仔猪均匀生长发育。
3.做好疾病预防。仔猪出生后7日龄内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因此在仔猪3日龄时,应用1毫升的右旋糖酐铁钴合剂注射液或铁硒注射液肌肉注射,7日龄时,再注射2毫升。仔猪很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引起仔猪黄白痢,造成大批仔猪死亡,因此要提前做好仔猪的药物保健和免疫接种,预防疾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