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声景研究综述
2022-11-25李怡雯徐兆成
李怡雯,徐兆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1)
0 引言
“soundscape”(声音景观)由“landscape”一词衍生而来。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加拿大作曲家默里·沙弗(R.Murray Schafer)提出The World Soundscape Project(世界声景计划)并率先展开研究。2014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声音景观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声环境[1]。作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声景研究,涵盖声学、建筑学、生态学、音乐学及文学等众多领域。
校园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学环境与生活质量一直备受关注。校园声环境是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国际上针对校园声环境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较少针对校园特色建构校园声音景观。以声景角度对校园声环境进行规划与设计,对于改善校园声环境质量,提高师生教学以及生活的舒适度有一定帮助。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校园声音景观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并对中国校园声音景观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1 校园声景研究发展
1994 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urope,FEEE)首次提出“生态学校计划”,引发了各国院校对校园环境的重视,到1999 年已有19 个国家的4 000 个学校参与[2]。为了完善校园环境、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各国相继制定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在主流的校园评价标准中,无论是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还是中国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都对室内外声环境做出了要求[3]。
2003 年,有学者以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为例,通过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对声场与声舒适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声环境的客观指标与声舒适度并不完全相关[4],声学参数并不是了解理想声音环境的唯一指标。同时,随着国际上声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声景概念的不断完善,开始有学者在研究校园声环境时围绕声音、环境要素及听者感知三方面展开,即从声音景观的角度研究校园环境。
2 校园声景主要研究方法
对国内外校园声景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主要有声学测量法、声漫步法以及问卷调查法3 种研究方法。
2.1 声学测量法
在声学领域,声学测量法是最为普遍有效的客观测量方法,用于收集物理数据。对于教室、图书馆、餐厅等校园室内场所,常常通过测量声压级、等效A 计权声压级(LAeq)、混响时间、语音传输指数(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STI)等参数分析室内声场。对于校园内的室外空间,定点噪声检测,测量结果一般以A 计权声级(简称A 声级)表示。必要时,还需要对噪声进行频谱分析。
2.2 声漫步法
在1977 年出版的The Tuning of the World 中,SCHAFER 首次提出“Soundwalk(声漫步)”的概念:以乐谱和地图为向导,使听者留意漫步途中特别的声音、感受氛围,完成对特定区域声音景观的探索[5]。多年来,声漫步法在声学领域的运用中不断被改进,俨然从一种声体验方式演变为一种以获取特定区域声环境评价的实地调研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所的声景研究。
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在校园声景研究中,问卷调查法常常用来获取主观数据,了解师生对于校园声音环境的直观感受。
为了将感知的声学环境与真实的物理环境关联起来,研究者们常常将声学测量法、声漫步法及问卷调查法这三种方法相结合,作为一种混合方法运用于声景研究中。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语义细分法和因子分析法也较为常用、有效。ACUN V 等[6]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校园室内声景的感知维度,提取了感觉、活动/交流、实用性三个因子。李竹颖等[7]以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运用语义细分法对校园声音景观进行五级尺度评价,提取出影响校园室外声景评价的3 个主要因子,即生活、交流、空间感。
3 国内外校园声景研究现状
3.1 国外校园声景研究现状
国外的声景研究起步早,仅以Elsevier 数据库为例,以“soundscape”为关键词检索到的声景外文文献已达2 000 余篇,其中以公园、街区、自然环境等为案例的声景研究占多数,而从声景角度对校园声环境展开研究的案例相对较少。
多数学者在进行校园声景研究时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比如,YILDIRIM[8]通过分析声谱图和评价数据得出校园中声音景观的声学特性以及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于校园声音的偏好情况,发现师生对于声音的喜好受性别、年龄、职业及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
3.2 国内校园声景研究现状
国内声景研究开展较晚。2002 年,陆宏瑶等人提出关于校园声音景观的探讨并率先在北京联合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9]。2004 年,李国棋完成了博士论文《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提出了一些清理噪声的方案以及改进措施[10],此后引发了各院校学者的关注与探讨。各院校学者针对各自所在院校开展了相关调研。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数据,国内以“声景”为主题的文献已有近1 000 篇,但有关校园声景的文献不足1/10。
目前我国关于校园声景的调研以室外环境为主,与国外相似,也主要是从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声景资源梳理、校园声景设计分析、校园声级分布调查以及对校园声景的评价等。李睿等[11]以华侨大学为例,探讨客观物理数据与主观感受的相关性,验证了只降低声压级并不能有效地降低主观响度,也不一定会使声舒适度提高。刘兰芳[12]在调查校园声景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校园室外声景观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发现自然声和人文声能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较好的影响。朱玉洁等[13]对校园声景的恢复性效益进行探讨,发现水流声是恢复性效益最好的声音元素。
2007 年,上海音乐学院将声景设计的理念运用于实践中,进行了首期声景扩改工程,并于2009 年设计出以“水”为声元素的生态声音互动装置——“水玲珑”[14],可以说是校园声音景观设计的典范。
4 结语
现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部分学校的周边环境过于嘈杂,不利于校园噪声控制以及声景的营造,更对师生的教学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校园选址进行更为全面的考究,对于提升校园声环境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校园内部,根据区域的功能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设计,可以适应师生对于不同场所声环境的不同需求。比如,宿舍区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可通过声屏障或绿化等降噪;活动区可引入流水声等自然声以缓解压力。此外,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声音引入校园建筑设计中,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提升美育功能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交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校园特色设计声音互动装置,能够为校园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国内的校园声景研究多局限于对校园室外声环境的调研与评价,仍停留在物理声学层面,从声景感知的角度对教室等室内空间展开的研究比较缺乏。教室、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除了从建筑声学角度采用一系列措施进行吸声降噪外,还应考虑室内电脑等电子设备产生的噪音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以及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舒适度情况。对校园不同类型空间的声景感知、偏好以及舒适度进行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