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在生产加工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分析

2022-11-25罗嘉

现代食品 2022年19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

在社会经济持续进步与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现阶段,我国生产加工领域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也为我国食品行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 标准化在生产加工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食品企业生产质量

食品安全的重点在于食品企业的生产质量,食品企业作为食品生产的重要主体,其对食品安全与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食品企业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追求生产效率与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员工养成正确的质量意识,严格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开展食品生产活动。标准化生产不仅要求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必须满足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还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生产能力与质量控制意识。由此可见,标准化生产是促进食品企业提高生产质量的重要基础。

1.2 有利于为安全监管提供基础保障

企业建立并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是确保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监管部门有序开展监管工作的前提。为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企业从厂房建设到食品销售的全过程都需要标准化的生产加工体系作为支撑。这就需要企业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规定与要求。例如,在购置食品生产加工所需要的设备时,应经过标准化的资质审查流程,并且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落实相关卫生规范,以高标准的要求加强对原材料、产品、环境卫生以及质量检查等环节进行控制。作为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生产企业准备批量生产之前,就需要督促企业尽快制定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并健全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生产体系。对于有条件的食品企业而言,监管部门在帮助其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监督其落实情况,以保证产品质量与合格率。

1.3 有利于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

在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作为开展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依据,以此来保证监管方式、流程与规定的合法性。其中,最关键的监督依据就是食品企业技术标准,一旦缺乏标准将很难界定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也应该参考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能够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规范的统一,从而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保障。例如,在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管理时,应结合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开展监管工作,该标准中明确了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与范围,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持。由此可见,标准化是开展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法规与依据[2]。

2 生产加工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2.1 监管模式不够合理

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出现监管不力、监管过度等矛盾,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①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环节或监督环节,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突击式治理”和“运动式执法”的现象,这种监督管理模式的“形式化”主义较为明显,过分注重效率,不仅忽略了监督执法的公正性,还会降低监管工作的整体效率,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②受工作人员素质与工作量的影响,目前的监管手段的单一性较强,主要采用查看企业工艺设备、生产环境、标签标识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检查[3]。这种检查手段若在事先通知的情况下,或者是让企业提前准备样品的情况下,将会难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无法真正发现企业中隐藏的主要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出监督管理工作的作用。

2.2 食品企业准入门槛较低

由于食品加工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一些资金投入较少、技术含量较低的小型食品企业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低质量、低价格的营销策略,从而导致企业陷入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困境中。除此以外,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之又少,1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占大多数,尤其是食品生产加工类的小企业,相关监管部门对这些资本实力弱、准入门槛低、文化素质低的经营者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导致统一监督管理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食品生产企业不符合标准化生产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市场准入机制的缺失是导致食品安全监管难度不断增大的根本原因,需要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合理的配置,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2.3 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

标准化生产加工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根本,现阶段我国虽然制定了食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的规定,但是标准化体系并不健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且部分标准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各个行业对于同种类型的食品制定的标准并不相同,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无法实现标准的统一落实,且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相关部门之间,仍然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导致各个标准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复、交叉与矛盾的现象。除此以外,还存在明显的市场准入范围较窄、风险分析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分段监督管理环节无法协调,难以对上游环节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监控与监督,这些问题都将会对标准化生产与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不利的影响。

3 标准化在生产加工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有效应用的措施

3.1 加强监督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标准化食品生产的安全监管环节,必须要有一支纪律作风优良、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强的执法队伍,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大对监管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行政教育等,以此来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与依法行政意识,改善传统的“抽检”监管方式。对执法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规范,避免监督工作出现“形式化”的现象,从而促进执法监督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通过实施行政问责制度来加大惩罚的力度,使监管人员提高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自身的职责,从而形成“谁监管、谁负责”的局面[4]。另一方面,注意问责制度的客观性,问责制度过于严格将导致监管工作人员的压力过大。为此,问责制度应建立在监管人员对食品安全情况的持续跟踪与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从而建立公开、透明的科学监管评价体系、监督机制与考核办法,进而对监管工作情况的落实作出合理的评价。

3.2 形成各部门协作联动机制

整合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的部门,在全过程监督的基础上形成监管合力,是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发展趋势。为避免各个监管部门受到制度与结构的约束,必须要在多部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①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统一职责,并赋予主管部门对监管工作进行实时监控的权力,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统一与协调能力。②强化食品监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避免各个环节、部门在交接过程中出现混乱的现象,建立与其他部门相关的协调工作机制,保障各个监管部门能够严格履行好自身的职责。③在加强监管部门之间协作与联动力度的过程中,可以对原有的合作模式进行创新。例如,传统的合作模式为听从行政命令,创新后的合作模式可以采取签订服务合同的方式,实现各个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力度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政府的财政资源,并将任务的完成度、完成质量与年终考核相挂钩,从而保证各个监督管理部门能够共担责任,主动合作。

3.3 健全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①企业通过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与标准,能够实现规范标准与技术标准的有效落实,从而更加高质量地完成食品的生产与加工。为此,食品企业应以建立标准化食品加工体系为基础,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将其有效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从而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操作[5]。②健全标准化的技术管理标准,使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落实于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以此来保障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性。各个食品生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标准,并对已经投入应用的标准化技术作出准确的规定与解释,从而使食品生产技术符合相关要求,为食品生产的安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③着重做好对食品制造企业的综合能力培养,由于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进行食品制造检验工作之前,所以需要对食品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仔细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一方面,注重检查技术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另一方面,注重各个生产流程的细致性、设备的安全性、工艺的规范性及材料的质量等,以此来实现技术与工作人员的合理管控,促进食品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生产加工能够为食品的质量安全与食品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与依据性的作用。因此,食品生产企业更应该全面认识到标准化生产体系的重要作用,将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落实于实际生产过程中。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标准化简述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