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新希望
2022-11-25陈一竹
■陈一竹
1977 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同年10 月12 日,高考正式恢复的消息传进千家万户。高考恢复了!无数人欢呼雀跃着,他们知道,命运将随之改变。
据统计,1977 年共计570 万余人次报考,实际录取人数为27.8万人,录取率仅有5%,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据当年参加考高的人回忆,许多考点外都挂起了“祖国,请你挑选吧”的横幅。其后的整个1980 年代,都弥漫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氛围。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喜欢随时佩戴学校的校徽,这可以收获许多艳羡的目光。我姥爷就曾说过,那时候的大学生特别金贵,毕业了就能端起“铁饭碗”。
1990 年代,又兴起了“下海热潮”。“富”从一个带些负面意味的词汇转变为令人钦羡的特质,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机遇创造未来”成为新时期的口号,问问不少成功人士,都是这个时期走向潮头浪尖。
千禧年代,在现在看来,无疑是光怪陆离、快节奏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刮来的娱乐、时尚风潮,如狂风般扫过。无数新产业、新行业诞生。人们似乎在这样的热潮中冲破枷锁,尽情释放。如今,“元宇宙”“5G”“大数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世界的边界更近,伸手似乎就碰得到宇宙。人们在教育领域,更加重视“自我”的内在探寻。
时代的发展中,有些关于高考的质疑也层出不穷,诸如“高考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一考定终身”“高考使得区域不公”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制度最大的公平性,恰恰也正在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评价标准硬性、明确、唯一,操作上公开透明,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弹性空间。
其实,种种关于高考的争论,也印证了一件事:正因为国家的强大,我们才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曾经,高考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现在,上大学成为了一种选择。多元化的中国提供了无数发展的路径,让我们可以尽情选择。
但是,纵观社会的变革,“知识改变命运”的基本法则实际从未改变。几十年间虽然一直遭到种种理论的冲击,但总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人们在探索中发现,知识的积累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只不过,在这个时代,获取知识的通道并不局限。
距1977 年高考恢复已有45 年。在这45 年间,高考为祖国筛选出了无数人才,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几乎每一年的此时,《人人健康》杂志都会推出与高考相关的主题策划,希望能帮助莘莘学子以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状态奔赴考场,考出好成绩。
我们在这里祝福所有学子,可以考出理想的成绩。当然,无需为此承受过多的压力,要知道,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