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对比
——从“文化折扣”角度看
2022-11-25◎胡蒙
◎胡 蒙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文化折扣的定义
文化折扣,是指根植于某一国家或区域本土文化产业中的特定文化产品(如电影或电视节目)在本土地区虽备受追捧,但进入到另一国家或区域之后,却因为该产品所呈现的文化风格、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社会活动模式等无法为当地或该地区受众所认可和接纳,从而使得其文化魅力逐渐减弱,受众也不认同、不认可该商品,结果造成该商品价值贬损或下滑的现象。
“文化折扣”这个概念最开始是个经济学术语,后来传播学领域也渐渐开始讨论。这个定义本身在最开始与翻译中的文化关系并不多,本研究将此经济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之中,正因为这样,有必要对“翻译中的文化折扣”这一概念进行一个说明和定义:“翻译中的文化折扣”,是指扎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本国文化的特定文化产品(如电影或电视节目)在本土市场备受青睐,而经译者翻译进入到另一国家或区域之后,该翻译产品所体现的文化风格、价值观、信仰、文化传统和社会行为模式无法为当地听众所了解、认同与接纳,使得其文化魅力逐渐减弱,导致较少的人乐意接受该产品,最后使得其价值逐渐贬损、降低。
二、字幕翻译中文化折扣产生的因素
字幕翻译版的视听产品中,原声道得以完整保留,使得观众很容易分辨字幕翻译是译文,而不是原文,而且使得懂得汉语的国外观众能够对照着字幕分辨得出翻译质量如何,是否准确传达出了原作的内容和思想。尤其在双语字幕中,字幕翻译的质量更容易受到观众的监督和评判,所以字幕翻译一般都会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质,甚至连语序都要尽量保持一致。
但字幕翻译仅仅只是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质,实际操作中会有很多的例外和灵活性,因为字幕翻译是一种受多种因素限制和制约的翻译模式。首先它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制约。此外,正因为它是将有声语言转化为文本语言的一种语际翻译,而语际翻译又受到各种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因此它还受语言及文化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转换。要处理好汉外字幕翻译,就必须了解汉语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异同。文化折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中外文化差异涉及众多方面。
三、语言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折扣
众所周知,每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这些体系构成了该语言的特有的“语言文化”。当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门语言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特点的制约和限制,即会受到语言文化的制约。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外地理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外语言也呈现巨大差异,使得可译性受到一定限制,而这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文化折扣。
(一)成语
汉语中成语很多,特别是四字成语,这可以说这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汉语成语形象丰富,言简意赅,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其中有些还结构对称(如“山珍海味”“金枝玉叶”“穿针引线”),读之更具音韵节奏感,但在实际外译过程中很难找到与汉语成语对应的形式,大多只能按其内容或意义进行意译,其结果是,译文虽然可接受性高,但原语的形式、音韵和文化要素不可避免地会在译文中有所损失,从而导致一定的文化缺损。如果对其进行直译,则译文虽然充分性较高,但可能会不够自然、地道、顺畅,导致可接受性 降低。视听翻译中对成语的处理,宜采用“能直译就直译,否则意译”的原则。具体而言,如果原成语直译后译文仍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宜尽量直译,如“雨后春笋”可直译(加减译技巧)为“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该译文简洁、明了,且能够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但如果原成语直译后译文别扭、难懂或者过长(因而会占据屏幕较多的空间),则宜采用意译的方法,如“守株待兔”宜意译为“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s”,该译文地道简洁,可接受性高,虽然原成语的文化要素在这个译文中未能体现,会有较多的文化缺损,但也只能这样处理,目的在于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文化折扣。至于文学翻译中经常采用的“直译加注”的方法,在视听翻译中由于受时空限制一般不宜采用。综上所述,运用上述成语翻译原则,既照顾到了视听译文的特点,并且又能兼顾译文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从而能在降低文化缺损和规避文化折扣之间达到恰当的平衡。
(二)俗语
俗语,亦称俗话或熟语,一般由普通的劳动人民群体所创造,并在百姓生活中广为流传,带有口语性和通俗性,是广为流行的定型语句,结构简单而形象化。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如“偷鸡不成蚀把米”“病急乱投医”“脚踩两只船”“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等等。一般而言,这些俗语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往往只能译出其大概意思,却无法译出其中的味道,因此,不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缺损。译文中若不能妥善处理俗语,会造成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障碍或错觉,从而大大降低翻译的可接受性,进而会导致译作文化折扣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谚语
谚语,是指在百姓生活中流传的用简短的话说明深刻隽永的人生哲理的固定语句。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汉语中的谚语也很难在其他文化中找到形式与意义均对应的对等语,也大多只能译出其核心意思,却无法译出其韵味,很难兼顾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因此,在视听翻译中难免产生文化缺损,如果对汉语谚语理解不当,或翻译不当,都会造成译文的可接受性降低。
(四)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语言文化形式,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而使用歇后语的人一般只讲前面一段,但听者明白其重点在于后一部分。从修辞角度分析,歇后语主要由比喻与双关词构成。而双关词是最难译的,甚至是无法翻译的,这无疑使得歇后语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并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等等。这些歇后语通常说话人只说前部分,但听者明白其意是后部分,若外译时只译出说话人说出的前部分,目的语观众显然无法理解其意。即使补译出后部分,由于文化的差异,目的语观众也未必能明白,何况视听翻译受时空制约,无法过多地加注解释,这就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折扣升高。
(五)俚语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一般只是在某个地区、一定范围和一定的场合(一般为非正式场合)得到使用。如“兜圈子”或者“绕弯子”(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该干吗干吗去”或者“哪儿凉快儿待着去”(让某人离开,相比“滚蛋”语气较轻)、“死心眼儿”(实心、老实)、“遛弯儿”(散步)、“回头”(有机会)”“没劲”(没意思),等等。俚语在视听产品中比较常见,外译时也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汇,大多也只能译出其意,却很难译出其味,因此,会给译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缺损。如果对汉语俚语翻译不当,就会造成目的语观众的错误理解或难以理解,从而可能会使得该译作文化折扣一定程度的升高。
(六)委婉语
委婉语表达语,是指人们在交往与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而用比较含蓄、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强烈的情感或难以启齿的话。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在一定场合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并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如汉语中用“鹤发”“华发”“夕阳红”等词语委婉表达“老年”的意思,在英语中则用senior citizens,third age等词来委婉地表达该意。如果对目的语中相应的委婉语表达方式不够了解,翻译中处理不当,会导致目的语观众的误读或误解,从而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折扣。
(七)典故
典故是人们语言中那些有历史出处的词语。典故主要来源于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章典故和风俗习惯,所以,典故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历史或是文化背景,对典故的内涵就会产生困惑,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译出其内涵之义。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空城计”等等。视听翻译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把典故翻译出来难度很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其语境译出其大致基本意思。典故的文化内涵就很难译出,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缺损。此外,翻译中如对典故处理不当,会造成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障碍和误解或误读,进而影响译作产品的可接受性与吸引力。
四、如何规避文化折扣
尽管我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一直没能取得相应的地位。视听作品外译是推广我国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近些年来我国不少视听产品也得以对外译制,但其中的一些外译视听产品在国外却频频遭受着文化折扣。因此,在当前阶段,需要采取一些有效对策,尽力降低或避免我国外译视听产品的文化折扣,努力使这些产品为国外观众所认可和接受。
(一)选择符合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题材
要想有效地降低视听产品中的文化折扣,要尽可能选择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题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它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促进本国发展同时促进他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观具有全球性,主要包括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因此,在对海外视听产品的选择上,应尽量选取一些能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观众广泛接受并认同的题材,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中国一直讲求和平发展;中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环保节能贡献,中国一直讲求可持续性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讲求的包罗万象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中国一直讲求多元文化发展;中国所提倡并践行的“一带一路”切实带动了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发展,中国一直讲求共同发展等等,同时捕捉中外文化所共有的人性美好的闪光点,如真爱、责任、担当、善良、勇敢、勤劳等。选择这类视听产品进行对外译介,才有可能创作出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需求的、能与世界各国人民产生共鸣的视听作品,才有可能降低或规避文化折扣。
(二)选择文化接近性题材
“文化折扣”学说指出,文化折扣的高低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似性而变化,各种文化之间越相似,语言越接近、文化理解上的差距就越小,文化折扣也就越低。这种文化接近性不但与地理距离有关,而且与语言、历史、心理因素有关。人们在剖析影响美国电影贸易的宏观影响因素时认为,美国在全球影视贸易中占优势地位的原因之一,是当美国的影视卖到其他英语国家时会遇到相对较少的文化折扣,原因在于美国文化与其他英语国家文化具有较大的文化接近性。可见,选择文化接近性题材可以降低文化折扣,并因此促进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本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繁荣。
(三)翻译策略
根据翻译行为理论,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译作的使用者和接受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视听翻译产品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就是观众,要使视听产品对观众有吸引力,不单文本的选择要恰当、产品本身的质量及其翻译质量要过硬,还要针对不同地区受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宣传策略,这样才能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激发起观众愿意去消费或购买视听产品的欲望,以降低或规避文化折扣。
五、结语
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蒸蒸日上,但与之相比,目前我国影视翻译研究领域仍处于一个边缘学科的位置,在翻译界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对于影视行业的发展,其研究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西方翻译研究领域,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尚待挖掘和开垦的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顺应国策,能有效传播我国文化,还能扭转贸易逆差,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也能促进和提升我国在国际中良好的形象和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地位的日益提升,全世界观众越来越渴望了解当代中国及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点滴。我们也比以往更加需要在海外传递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故事。因此,可以借助这股“东风”,创造并翻译出中国本土的优秀故事,借助电影、电视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让我国文化能真正地“走出去”“走进去”,使中国影视产品对外贸易能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