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探析
2022-11-25◎汤金
◎汤 金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
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实践孕育了璀璨文明,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民族文化也以其活力推进着民族的发展,基于理论规律之必然、历史实际之已然、民族情感之应然、时代需求之实然[1],必须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我们接受前辈留下的世界,同时我们受制于这一点,即年轻的一代将以某种方式接受留给他们的遗产并且继续我们的意愿。”[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
(一)独特的思想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积淀在中华文化中最深厚的文化,是支撑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历久弥新的脊梁,[4]从时间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那么在此背景特点下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部分;从空间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其发展理路的不间断性使优秀成果得以传承,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理念。
在治国理政上,主张“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主张、晏子提出了“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主张、老子提出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主张、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文化心态上,强调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不同文明的精华。譬如,郑和下西洋、从印度引进佛教等事件,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强调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在此种思维方式下,主张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在意志品德上,强调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文明具有的宝贵精神,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等都赞誉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也正是凭借这种品质解脱民族危机走向复兴。
(二)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成的文艺精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中华民族,成为在几经荡涤、跌宕起伏的历史时代中的传世经典,承载着独特的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产生文化自信的载体。在当代社会,从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依然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方面继续发挥着它的功能价值。
“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5]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语言文字、医药医学、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衣冠服饰、饮食厨艺等等,这些灿烂的文艺精品,在当今年代得到高度传承和运用。如中国拥有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中国建筑多为大屋顶、宽屋檐,注重左右对齐,体现秩序性、和谐性的特点,历史上著名的故宫、长城、园林、四合院等建筑蕴含丰富的人文意蕴,纷纷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叹;又如,中国有代表中华民族成熟文明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正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节日习俗牵引着游子的心;再如在各式各样的赛场上,那些胜利或失利的激烈时刻,用属于中国人独有的“中国式浪漫”的唯美诗词点评“频频出圈”,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形式丰富多样
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发生了无数次的文化碰撞,在此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并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其一,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有着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留下了优秀的乡土文化,乡土意识植根在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中华优秀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样也需要大家去挖掘和阐释、继承和创新。
其二,地域文化。地域间区位空间分布、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和人类在地域间实践上的区别,都会对地域间的文化创造产生深刻影响。[6]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域状况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譬如最基本的语言文化,每一个地域具有该地域人与不同地域所使用的语言上的差异,此差异性使地域文化具有无限魅力。又如,产生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产生于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的长江流域的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7]
其三,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其产生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风采,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价值意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体发展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个体发展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一,蕴含的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对个人素质修养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处于“源远流长”的继承和对立统一的发展的状态之中,其所蕴含的内容经历了历史长期发展的演变,沉淀了优秀道德思想,对个人素质修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其二,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思想对个人主体素质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传统人文思想丰富多彩,如提倡以人为本,又如从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所对应的天人合一、黜神立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民为邦本、君臣和谐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的主体素质的提高。其三,传统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的修养的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严格要求并致力于培养高尚的人格。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自身的完善,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在不断地修正与构建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当今,现代理想人格的构建仍在不断发展中,须汲取传统理想人格的养分,相互融合补充,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价值
社会治理是政府、民众和各种社会组织对整个人类社会通过制定法律约束、道德约束以及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使社会治理活动达到其目标。[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的社会治理价值是通过文化的手段解决社会矛盾,为社会的赓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其一,从内容上来看,有利于培育和平、稳定的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限智慧在树立良好的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中有着强基固本的作用,能够与社会治理进行互动融合,使社会构成一个和平、稳定的有序发展状态。其二,从理念上来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让人们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有其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本,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特征,同时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礼治”是基本的治理方式,人道精神和道德价值在社会治理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有利于推进社会秩序化与和谐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
文化无国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9]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众所周知,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哲学思想、民本理念、中国的天文历法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毋庸置疑都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着持久深远的影响。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样也有共同的挑战,因此各国需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价值指向。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如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给出了准则;又如在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时,“天人合一”为人们提供了价值遵循;再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对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为人处世”原则,“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纷纷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与世界各国构建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需要对自身进行创新,守正和创新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性”发展的首要前提。首先,以历史范畴为视角,传承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其在悠久的历史长廊中经过筛选、淘汰、选择、积淀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而成,凝聚的是文化的优秀精华部分。善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须围绕其特有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基础和时代条件,把握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文化的创新,也就会失去传统。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正确、妥当地处理好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是在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囿于一隅、执于一端,不可照搬照套,要运用创新思维,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充盈地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适应,从而更好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
(二)坚持挖掘与阐发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汇聚的果实,其中形成的丰富内容一以贯之、绵亘不断,而从中吸收其精华并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相协调,则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将跨越时空的拥有无限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起来。其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走向,从而探索其所承载的不同思想理念,为当今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启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品质,为人们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供价值遵循;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取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启发。其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更好阐发其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但同时也超越了历史的局限,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观念和强大文化智慧展示出来,在当今对社会、国家乃至于全球治理仍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坚持挖掘与阐发相结合。
(三)坚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不忘本,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并逐步繁荣的根本之法,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但与此同时,又要用“吸收外来”的开放性思维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性发展,处理好“本来”和“外来”的关系。世界文明各有其特色和优势,文明的多样性使文化交流具有了动力源泉,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相互作用,进行不同文化互鉴,在文化互鉴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得益于文化交流互鉴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中华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一方面,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孕育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文化的吸收借鉴无疑不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择善而从、取长补短,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创”性发展接续汲取充分的养分,使其充满生机活力。与此同时,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能歧视其他民族文化,也不能贬低本民族文化,要做到既不“自大”也不“自卑”,用平等的态度实现文化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