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凌濛初拟话本小说的编创方式
——以《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为例

2022-11-25◎周

今古文创 2022年44期
关键词:主题思想俗语文言

◎周 良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凌濛初生活于商品经济繁荣的晚明时代,他的创作受到晚明哲学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充分肯定人追逐财富的本性、为商业和经商者正名等。[1]因此,经商成为凌濛初“二拍”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也是本文选取《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三言”相似,凌濛初的“二拍”也是以文言本事为基础进行编创。但凌濛初的“二拍”相较于“三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依据的文言本事较少,个人创作成分相对较多。孙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云:“凌氏的拟话本小说,得力处在于选择话题,借一事而构设意象。往往本事在原书中不过数十字,记叙旧闻,了无意趣。在小说则清谈娓娓,文逾数千。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化神奇于臭腐,易阴惨为阳舒,其功力亦实等于创作。”[2]凌濛初所据材料虽然较少,但仍可以从中探讨其编创方式。以往学者研究“二拍”时较少从编创方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二拍”中的《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为例,结合学者谭正璧编著的《三言两拍资料》中辑录的文言本事,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其编创方式进行研究,以期加深读者对凌濛初编创艺术的理解。

一、情节的改动和丰富

在学者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辑录的文言本事中,小说入话的本事主要来源于《金陵琐事》卷之三《银走》,正文的本事主要来源于《泾林续记》。所据文言本事只有数百字,叙事简略,而经凌濛初改编的话本小说《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却有上万字。话本小说的主体框架来自文言小说,但情节有了一些变化。

(一)情节的改动与合理化

小说《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主要改编自文言小说《泾林续记》,且在不少细节上做了改动,但改动处仍与本事有联系。例如,文言小说中主人公苏和是闽广人,所买的橘子是福橘[1]573。而凌濛初在改编时将主人公文若虚设定为苏州人,在描述他所买的橘子时写道:“乃是太湖中有一洞庭山,地暖土肥,与闽广无异,所以广橘福橘,播名天下。洞庭有一样橘树绝与他相似,颜色正同,香气亦同。止是初出时,味略少酸,后来熟了,却也甜美。比福橘之价十分之一,名曰‘洞庭红’”[4]4-5。显然,凌濛初在编创时虽然改变了主人公的籍贯和橘子的产地,但橘子仍然与文言本事中的“闽广”“福橘”有联系。

此外,话本改动后的情节比文言本事的更合理,情节也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小说结尾,《泾林续记》中描写“苏持银归,坐拟陶朱”[3]574,凌濛初则改为:店主人怕文若虚携带大量银钱返回有所不便,就把缎匹铺交给他让他做生意。这样的改动更接地气,也更有可信度。《泾林续记》中描写主人录货时先说出“识宝胡”知道船中必有异宝的事。凌濛初在改编时则运用限知叙事的手法,描写主人登舟看见文若虚的龟壳,就马上将文若虚视为上宾,众人不知何故。这样的情节就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显然,凌濛初在编创时心中是有预想的读者的。学者纪德君认为编创者在选取素材、构设情节和确立叙事方式等方面会有意识地迎合预想读者。[5]198-199正是因为凌濛初心中有预想读者并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他在编创时才更注意让情节更有可读性,更加引人入胜。

(二)情节的丰富和曲折化

除了对情节的改动,凌濛初还对故事细节、人物语言等进行敷演,使之更加曲折生动。首先是入话部分。文言小说《银走》描写陈姓夫妻二人将二十四锭银子缝于枕头中,夜晚梦到二十四个白衣秀才向他们告别,前往鞠姓人家,后来他们果然在鞠姓人家看到这些银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凌濛初在编创时将主角换成一位金姓老汉,老汉的八锭银子变成了八个白衣大汉去投奔一个姓王的老汉。凌濛初还补充了一个故事细节:王老送还三两零银给金老作别,而金老又不慎落还给王老的情节,突出“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4]1这一主题,也使情节更加曲折。

正话部分情节补充之处尤多。首先,与《泾林续记》中的文言小说相比,话本小说在开头补充了主人公文若虚到北京卖扇子,而又本钱一空,被叫做“倒运汉”的情节。目的是欲扬先抑,反衬后文“转运”情节的离奇。其次,话本小说补充描写了出海前文若虚算卦,且得了好卦而又不相信的情节。一是埋下伏笔,二是再次在情节上作一跌,增加情节的趣味性。此外,凌濛初描写文若虚卖橘过程比文言本事中更详细更有层次,同时还补充了吉零国的风俗,补充了文若虚在岛上慨叹身世的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情节的敷演也是凌濛初改编的主要方法。例如描写文若虚卖橘的过程,文言小说中只有一两句“夷人登舟,竞取而食。食竟后,取置袖中,每楪酬银钱一文。苏意嫌少,夷复增一文”[3]573。而凌濛初的小说中就写得详细而曲折,把买橘卖橘双方的举动和语言描写得十分精彩。总之,通过补充和敷演情节等编创方式,凌濛初的小说故事细节更加丰富曲折,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也更加生动。

二、人物形象的具体化和层次化

在文言小说中,人物形象只做了粗线条的勾勒,言简意赅,读者只能获得一种模糊的印象。凌濛初在改编时,他笔下的人物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改编主要着力于人物形象的两个方面:

(一)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更加具体

凌濛初小说中的文若虚形象比文言小说中的苏和形象更为具体。这是因为凌濛初在编创时更注意敷演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在文言小说中,店主人问价钱时,苏和的态度只有“漫答”“嗫嚅”等,但到了话本中就详细生动得多了。凌濛初写道:“文若虚其实不知值多少,讨少了,怕不在行;讨多了,怕吃笑。忖了一忖,面红耳热,颠倒讨不出价钱来”,“文若虚终是碍口说羞,待说又止”[4]10,将文若虚这位落魄者和老实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泾林续记》中描写苏和卖橘时,只提到“苏意嫌少”[3]573。苏和的形象和性格是模糊不清的。凌濛初则写道:“文若虚是伶俐的人,看见来势,已瞧科在眼里,晓得是个好主顾了。连忙把篓里尽数倾出来,止剩五十余颗。数了一数,又拿起班来说道:‘适间讲过要留着自用,不得卖了。今肯加些价钱,再让几颗去罢。适间已卖出两个钱一颗了。’”[4]6这段描写突出了文若虚是个“伶俐的人”,这是我们在读文言小说时体会不到的。

又如同样描写主人公发现龟壳,文言小说只写道:“苏心动”。而凌濛初在写文若虚发现龟壳前,先写了他的内心独白:“想我如此聪明,一生命蹇。家业消亡,剩得只身,直到海外。虽然侥幸有得千来个银钱在囊中,知他命里是我的不是我的?今在绝岛中间,未到实地,性命也还是与海龙王合着的哩!”[4]8这段描写强化了文若虚作为一个“倒运汉”的形象,欲扬先抑。发现龟壳后,凌濛初又描写文若虚“大惊道:‘不信天下有如此大龟!世上人那里曾看见?说也不信的。我自到海外一番,不曾置得一件海外物事,今我带了此物去,也是一件希罕的东西,与人看看,省得空日说着,道是苏州人会调谎。又且一件,锯将开来,一盖一板,各置四足,便是两张床,却不奇怪!’”[4]8这就把一个“倒运汉”意外发现宝物的激动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把他为什么要把龟壳搬回去的原因交代清楚了。凌濛初紧扣人物的性格心理进行编创,对文若虚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塑造了文若虚的人物形象,也更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人物形象更有层次变化

通观文言小说《泾林续记》的相关记载,主人公苏和在出海后,先是靠卖橘子挣了钱,然后恰巧捡到龟壳,卖了个好价钱,成为富翁。他的形象没有多少层次变化,我们读到的只是一个外出经商且发了两笔横财的商人。而经凌濛初的改编,主人公的形象就有层次得多了。

首先,凌濛初描写文若虚做生意总是赔本的事情,作为他“转运”的背景。出海前,他想的是“一身落魄,生计皆无。便附了他们航海,看看海外风光,也不枉人生一世。况且他们定是不却我的,省得在家忧柴忧米的,也是快活”。[4]4这说明主人公已经不是“闽广奸商”了。在凌濛初的笔下,主人公成了一个落魄的人,是不得已才出海谋生的。凌濛初在描写文若虚卖橘子时,文若虚的形象也经过一系列有层次的演变,例如从一开始的老实憨厚,到喜出望外,再到伶俐地和买橘的人讲价钱。卖橘挣了钱,文若虚还没勇气置货;到了岛上,他还在慨叹自己的身世;捡了龟壳来到波斯胡大店中时,他还在自怨自艾,还埋怨众人取笑他;讲价钱时,他“面红耳热”,“碍口说羞,待说又止”。可是当得知龟壳可以卖好价钱时,文若虚的态度就有了变化。店主人提出要把店铺给文若虚时,他也有了做生意的信心,说道:“我家里原无家小,况且家业已尽了,就带了许多银子回去,没处安顿。依了此说,我就在这里,立起个家缘来,有何不可?”[4]11他又想道:“得此为住居,王侯之家不过如此矣。况又有缎铺营生,利息无尽,便做了这里客人罢了,还思想家里做甚?”[4]12然后他又把先前卖橘子挣的钱分给了众人,小说写道:“此时文若虚把这些银钱看得不在眼里了。”[4]13文若虚的人物形象与之前对比有了明显的变化。经过凌濛初的编创,人物形象更有层次变化了,也更加真实可感。这在文言小说里是比较少甚至是看不到的。

三、主题思想的改造和凸显

凌濛初在改编文言小说时,也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进行了适当的改造。例如,入话部分所根据的小说《银走》只是简略记叙一件离奇的事,别无内涵。而经凌濛初的改造,小说入话的主题即变为“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4]1。表达的是一种宿命论思想。

正文部分所根据的《泾林续记》描写的是奸商出海获取横财,其主题在于宣扬一夜暴富的思想。主人公苏和的做法是奸商的一贯伎俩。凌濛初在编创时改造了人物的身份。文若虚是个落魄的人,而不是投机取巧的奸商。他自以为一直“倒运”,才不得不出海,卖橘子是出乎意料的。小说的主题则被改造为“人生功名富贵,总有天数”,“转眼贫富出人意外”[4]1。同样宣扬的是一种宿命论的思想,认为人的贫富是命中注定的,命中该富贵,再贫穷的人也可能意外发财,也就是“转运”。这种主题更契合明末重视商业、肯定人的财富追求的社会风气。凌濛初通过这样的改造,也使得人物形象更贴近于普通人,他的“转运”经历也多了一些传奇色彩。改造后的主题思想表达的不是奸商获利,而是“倒运汉”的时来运转,一夜暴富,实现彻底翻身的理想。改造后的主题迎合了世俗对于物质财富的期望,也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主题思想的突显。为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拟话本小说还运用了不少诗词和俗语,这些诗词和俗语与主题思想密切相关。学者纪德君认为拟话本小说中经常引用俗语,是因为拟话本小说具有“说话”的特点,兼具“底本”的功能。[6]运用诗词和俗语,可以使小说情文并茂,有突显主题的作用。说书人在说书时如果适当引用俗语,也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凌濛初在改编时,也通过诗词和俗语的运用来突显主题思想。《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这篇小说在开头时就引用了宋朱希真所作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见在。[4]1

他在开头就点出了“单道着人生功名富贵,总有天数,不如图一个见的怜活”这一主题。又引用了俗语:“命若穷,掘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4]1还有其他的一些诗词和俗语,也都关合主题思想。小说的结尾也用四句韵语作结,对故事和主题思想有概括的作用。学者纪德君认为,文人编创文言小说时借鉴说话艺术,在叙事中运用俗语等,增加了小说的俚俗情调和市井风味。[7]凌濛初对诗词和俗语的引用,不仅使小说更加通俗接地气,而且强化和突显了他所要表达的荣华富贵命中注定的主题,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四、结语

从《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来看,凌濛初改编文言小说时首先从故事情节的改动、补充和敷演等入手,将情节改写得更合理,将原本简略的叙述敷演得更详细生动,同时补充了大量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有趣。其次,他从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更有层次和深度。最后,凌濛初改编时,往往会改造文言小说的主题思想,使小说主题更契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并且通过扩充调整情节、运用诗词俗语等方式来强化主题思想。因此,凌濛初才能凭借较少的文言材料编创出闻名于世的“二拍”,获得读者的认可。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俗语文言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客家俗语巧诵读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俗语图文对对碰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数字俗语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