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西部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改革与研究
2022-11-25张立微
张立微,梁 珍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高校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实施对象,是当前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关键力量。在创新指引创业、创业推动就业的新思想指导下,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已由单纯的就业教育逐步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渡,真正实现人才教育素质化、多元化教育目标[1]。因此,高校必须在就业指导理念下,加大服务力度,重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践行于各行各业,使其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明晰,使其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1 西部地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特点
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及特殊原因影响经济发展,大部分家庭劳动力奔赴东部沿海地区或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务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从小缺失家庭关怀,所以这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多数会选择留在离家近的区域,不愿去东部沿海地区,例如广东、上海、福建等地或北京等发展较快的地区。
同时,在这些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的方式单一,家长更多的是满足物质方面,缺乏对心理及成长的关怀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抗压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及挑战时容易退缩及放弃。同时由于学生从小对财务的概念认识仅停留于家长的持续满足,在求职过程中过分看中工资及待遇,所以导致西部本科类院校大部分学生就业目标为:钱多、活少、离家近。
2 就业指导课课程现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考查课程。该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观学习、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的交叉学科课程[2],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加有目的、更加紧密地学习。
目前,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用好政策,树立危机观念,应对挑战;做好择业定位与分析及求职准备,包括简历的制作与面试的准备;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准备。现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进行以下的分析。
2.1 就业指导课程重视度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关系的反映,高校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高校在未来招生中的位置[3],决定高校的办学效果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由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加之缺乏学生专业契合度,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大部分仅停留在介绍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如何及时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专门服务功能。
2.2 缺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针对西部地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就业指导课程较为注重当时当下的就业状况,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弱。例如,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文明礼貌、礼仪,模拟面试等方面的技能培养较为缺乏。这些技能往往能够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3 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素养的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而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不足,这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到位,对创业政策不了解,认为创业不属于就业的一种形式,因此学生即使有好的创业想法,通常也难以转化为实践成果。加之教师大部分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对于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不能够进行专业的指导。
3 就业指导课课程改革措施
3.1 引入多渠道的就业指导途径
丰富、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4]。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行为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多渠道的就业途径,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减少学生创业受挫,增强就业信心。例如创业人物介绍、创业路演等。
3.2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西部本科高校学生特点,开设能力提升,面试指导,形象提升,就业技能、理财等系列课程,做到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文明礼貌、礼仪,面试应对等方面的技能,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责任心、组织能力和抗挫折承受能力。让学生自信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未来。
4 结语
将就业指导课程在创新创业背景下与西部地区本科高校学生特点、省情相结合,着眼于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