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
——以广西南宁市万秀村为例

2022-11-25朱颖芸韩春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杨 军,朱颖芸,韩春梅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间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关系。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也不断加强,大部分流动人口进城多以谋生为目的,往往会选择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城中村居住。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跨区域流动的人口大多选择同一或相邻的社区居住,各族群众均匀分布并自发嵌入基层社区中去[1],形成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这种自发形成的聚居行为使城市社区人员构成具有复杂性、异质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大量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在城中村,使得社区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社区治理主要经历了“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这三种管理模式[3],但随着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社区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首要位置,顺应我国民族人口大流动、互嵌而居的新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各族群众进城务工人数逐步增加,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基础的单元,直接关系到各族群众能否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后,备受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从2014 年的“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17 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词汇使用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国内以沈桂萍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沈桂萍提出构建城市民族工作的“嵌入式治理”模式[5],并且指出国家建设中民族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6]。纳日碧力戈从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这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7]。王延中重点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维护国家统一、处理民族工作等方面的意义[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把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共性和中国民族治理的特性相结合而提出的前瞻性理论,是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9],与我国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关系紧密,两者互相构建、互相影响。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探讨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对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0]。近年来,学界对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研究在内涵、社区建设、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是关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内涵的研究。宋晓明认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主要指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各民族居民在居住空间、社区文化、社区行为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互嵌,通过自愿交往、相互认同、彼此包容等方式,形成真正的精神共同体[11]。杨鹍飞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界定为:两个以上(包括两个)民族共同居住并形成空间相错的同一区域内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中的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成员之间形成自由交往交流并相互包容的关系[12]。魏冰则认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具有:居住格局互嵌性、社区行为的互嵌性、社区文化和社区意识的互嵌性、情感和认同的互嵌性这四个方面因素[13]。二是关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研究。黄海波认为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必须要面对流动族群内卷化,民族性服务设施失衡化等问题[14]。张鹏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从多元主体合作互动、少数民族居民参与互动等方面构建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整体框架[15]。来仪认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要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16]。三是关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实证研究。胡耀男总结了昆明市三个少数民族社区存在居民族际间交往不深入、少数民族居民收入偏低、公民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17]。单菲菲通过对西北地区四个社区进行考察,针对此类社区的共性特征,形成精准化的“互嵌”提升路径[18]。蒋慧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对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治理进行经验总结,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长效运作机制[19]。综上所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还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受国情、制度和城市社区治理间的差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以往对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大多参照国外治理理论。虽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角度,但在研究过程中也会有剪裁和嫁接的情况出现。其次,研究所涉及的治理对策尚未形成可复制性的推广机制。最后,面对城市社区治理出现的新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能较好地融入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中,实践重点尚未形成共识。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亟待将国家顶层话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与国家战略相适配的社区治理模式。基于此,本文总结南宁市万秀村实践经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实践路径,讨论做好新时代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工作的方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加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意义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子概念组合形成[21],是三个子概念的高度总结,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与以往相比,更能凸显党和国家对巩固民族团结成果,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心。因此,在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社会实践新情况推进相关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创新社区治理思路、政策举措、体制机制、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政府公信力、调适力、执行力等方面不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五个认同”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各民族分散杂居,人员组成较为复杂,民族关系大多处于浅层次的交流,要使社区成员在同一生活空间、共同政策环境、不同职业背景等条件下形成良性发展的民族关系,就要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使社区成员间在互动过程中认同,提高其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实践证明,国家认同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依靠个体自身的意识和公民主动参与发展而来,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过程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形成和巩固对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是密切相关的,需要通过培养社区的公民意识来强化国家认同。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是通过调整民族间的利益、文化、安全、责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社区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提高公共行政效率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具有传统社区上传下达、促进激励、加强政府与市民互动、服务供给等功能,但受到社区主体构成复杂性的影响,其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单元,必然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信息等资源交换,社区行政环境的优劣会影响公共行政效率的高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各种利益博弈的场所,多种利益矛盾交织共存的社区行政环境是基层治理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难题。而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社区通过健全基层考核评价机制逐步优化行政环境,补缺位、纠错位、控越位,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通过解决管什么、如何管,形成边界意识、身份意识和程序意识,优化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增强社区居民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减少行政阻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具有显著的民族多样性,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顺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强,社区治理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社区凝聚力也不断下降。加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有利于整合政府部门的分散资源,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破解政府管理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的难题。加强对行政资源的合理调度,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社区治理,有利于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增强社区活力,进而打造守望相助、和睦融洽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通过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解决困难,有利于消除民族间隔阂,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营造民族团结氛围,打造和谐共居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秀村社区治理现实探索

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22]。广西历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23]。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是我国南疆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城市。推动首府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有着重要意义。万秀村隶属于南宁市西乡塘北湖街道辖区,全村户籍人口5 279人,流动人口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为2.8 万人,分别有壮、瑶、侗、苗、仫佬、毛南等32 个民族,民族构成相对复杂。万秀村东临北湖路、南靠明秀路、西毗友爱路、北邻秀厢大道,占地面积约为80公顷。整个社区以6个村民小组分为50个网格管理区域,是一个机关单位、商住小区、村民住宅相间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也是南部边境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一个典型缩影。作为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密集的城中村之一,曾获得“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有必要总结万秀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的社区治理现实探索。

(一)坚持以党建引领,促进社区民族工作管理规范化

基层党组织是践行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根本保证。只有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改进党组织对社区各项、各类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社区得到贯彻落实,团结社区各民族群众共同擘画美好家园的蓝图。万秀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从三个方面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促进社区民族工作规范管理。一是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出发点,以“平安万秀”为目标,完善民族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同时,创新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模式,大力发挥流动党员在“平安万秀”创建中的模范先锋作用。例如,将党员力量下沉到社区一线,构建“三级网格化”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党组织全覆盖。针对社区人口流动性强、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建设有党群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志愿者工作室、党员之家、民族之家等各类功能服务点,使社区各族群众享受高效率、智慧化的行政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通过完善社区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提高社区党群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保证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取得实效。万秀村党总支着眼于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建设,结合各类党员活动,以专题讲座、祭拜先烈、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三是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万秀村针对社区具体问题开展常态化的群众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各民族群众的思想动向、民情民意。以“三会一课”、社区与学校联建等方式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同时,村党支部开展党员进村(组)进网格收集和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微心愿”的活动。近三年,共为少数民族完成232 个微心愿,协调解决57 起矛盾纠纷,解决了340 个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和279 个家庭实际困难问题。万秀村党支部听取民情、民心、民意,畅通各民族群众社情民意反映的渠道,将党的领导根植在最广大人民心中,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二)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全覆盖

万秀村自然形成民族互嵌混居的社区格局,为了维护社区稳定,保持社区各民族安定团结的局面,也为了有效解决行政资源过于分散的问题,万秀村在社区治理上,扎实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万秀村以500 户或1 500 人为单位数量划分为50 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配置1~2名网格员,负责网格内的基层事务,将全村纳入网格化管理中,以“一网兜底”的方式保证社区服务不缺位。万秀村网格管理员介绍说:“万秀村的网格划分主要以该村民小组为单位构建网格管理分站,分站下设工作室负责管理网格内事务,网格员每日将网格事务反馈给工作室再统一上报。将烦琐的上报流程逐一精简,工作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①采访时间:2021年10月11日10:30,地点:万秀村村委会办公室三楼,被采访者:梁先生,采访者:笔者。同时,建立起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形成了“村—组—格”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并制定了《万秀村网格工作指标量化制度》《网格员学习培训制度》对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通过每周开会、每月汇报的形式建立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增强社区网格员工作能力,扩大服务范围,网格员的具体职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极大地筑牢了网格化治理的基础。

(三)创新服务管理模式,调适社区民族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型的单一治理模式逐渐演变成多元主体共治的模式,实现了社区治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打造了开放、多元、互动参与的城市社区治理格局。在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明确了分权自治与责任共担的目标,激发了各主体的积极性。万秀村采取”二保三化四联五微“的管理模式,即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北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强化人员物资保障的“二保”管理;落实网格化、信息化、便民化的“三化“建设,形成包片联系、民族信息联络、互动联谊、部门协调联动的”四联“机制,开设微组织、微热线、微窗口、微心愿、微平台的“五微”管理模式。形成一整套有效运行的工作流程,将传统应急性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同时,协调公安、民政、城管、消防、劳动局、司法、教育等方面信息资源组成联合服务队,努力构建“大城管”模式,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力求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形成矛盾联调、服务联合、管理联抓的联动工作机制。此外,万秀村将村委会工作场所的一楼改造为便民服务大厅,实行错时上班制度,打造了网格“十五分钟服务圈”。同时,为了解决外来各民族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万秀村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城区人社局举办了12 场流动人员专场招聘会,其中4 000 多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企业达成了就业协议。经过长期探索,万秀村通过对现有服务资源的深度整合,对社区服务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完成了社区服务平台实体建设,保障了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撑,使万秀村的社区经济、文化、治安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促进文化共享,谱写民族社区和谐的乐章

文化共享所形成的共同情感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是各民族共有文化的精神家园。万秀村形成的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在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包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秉承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学校为平台,依托于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大型的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各民族群众不分你我,积极参与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另外,万秀村在社区主要出入路段设置宣传点、张贴标语,绘制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还借助了新媒体技术平台开通更多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抖音、微信、QQ等传播工具,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力度。通过积极组织社区内各民族群众开展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交流活动,创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彰显多元一体、融合开放,共建民族和谐团结的精神家园,实现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共同繁荣,激发了多民族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

(五)培育规则意识,走好互嵌式社区“法治”之路

随着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的快速流动打破原有传统社区的地缘格局,各民族群众缺乏沟通平台导致个人利益诉求难以满足等情况,极易诱发社区内的民族纠纷或冲突。万秀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的动向,采取防大于纠的治理方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着力培育各民族群众的规则意识,提升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万秀村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对流动人口的情况进行摸底,树立底线思维,对于没有合法证件、情况不明的流动人口,开展网络协查工作,对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进行溯源跟踪,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对于有租房需求的流动人口进行身份信息核验、询问相关情况,对暂住人口进行信息采集,严格监控,加强社区警力资源的投入,重点打击吸毒、嫖娼、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起数字城管案件处理机制,持续增强社区的危机处理能力和治安防控的力度。万秀村依托南宁市民族工作队伍,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站,与南宁师范大学(原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律师事务所签订共建协议,定期开展法律咨询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了专业力量与社会群众相结合的全新工作格局。为了更好培育各民族群众的规则意识,万秀村安排网格员、志愿者入户宣传《宗教事务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宗教事务办法》,并且依托“民族之家”活动室宣讲党的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社区各族群众的守法意识,为“平安万秀”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五年来,万秀村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16起,消除治安、消防等安全隐患960 处,实现了100%的问题就近解决,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在法律援助上真正做到依法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都不断提升。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方向

社区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社区民族关系纵深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方向,应大力推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时刻警惕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搞好民族团结工作,消除民族隔阂,实现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社区政治之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以其革命性、进步性赢得了执政地位[24]。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领导力量,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社区治理的政治之基础。一是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构建功能性强、覆盖范围广的服务网络。社区应以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理念,在党员较多的情况下设立党总支,以各类组织为单位创建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努力探索社区特色党小组的建设,将党员力量下沉到一线,畅通社区居民与党员交流渠道,营造一个讲实话、办实事的良好社区氛围。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基层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社区党总支应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社区党员日常学习培训的重要一环,并将其列入社区党员培训的必修课。三是社区党总支应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社区考核当中去。根据考核情况,制订相关的整改清单。四是完善党员的管理制度,推行积分制管理。党总支可采取自上而下、对标打分与党群评议等方式,对社区党员日常工作进行正向激励或反向批评,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制度,从而达到强化社区党员服务意识的目的。社区党组织应激励党员主动担当使命,在社区突发性公共事件、社区建设等方面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协助社区落实各类政策。

(二)践行民族政策,铸牢社区制度之基

民族平等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和谐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区治理中践行民族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制度效能。首先,依法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25]。在社区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为解决民族纠纷提供制度保证,能充分保障各民族同胞的平等权益。其次,科学稳妥调整社区规章制度。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应着眼于提高组织整体和个体的知识水平,并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订社区规约。显性方面,以明确制订的规则对社区居民行为进行约束,减少矛盾的发生,维护好社区秩序;隐性方面,着眼于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遵守公共规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社区居民自觉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其从刚性约束转变为自我的柔性约束,能引导社区各族群众从道德伦理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个人道德风尚铸就社区之魂。最后,加强基层民族工作的力量。城市社区政策法规宣传渠道较为单一,因而可广泛吸纳社区各主体力量,形成合力机制,融合多方智慧推进社区制度化建设的长效发展。同时,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确保民族理论和政策有人懂,民族工作有人抓。

(三)聚焦民族社区经济建设,铸牢社区物质之基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一环。流动人口由于经商、就业等生存性因素聚集在一起,并且以互嵌的形式形成新的城市民族聚集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过程中应该权衡社区各方面的利益,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不断壮大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集体经济。城市社区应通过大力发展房屋出租、农贸市场、个体经济等方式提高居民收入。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能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来源,有助于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使各族群众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支持率和满意度,形成良好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第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要使民族社区经济建设顺利开展,必须坚持落实党中央“一个民族不能少”的要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要正视民族多样性,着力解决各民族因语言不通而造成的各类问题,与高校互联互建为社区各族群众开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班和语言培训班,盘活社区外部资源,解决各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困难。通过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能力。第三,开展社区居民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群体的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是各族群众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承担政府职业技能培训压力的分流平台。因而,社区工作人员应考虑社区各族群众自身优势和特点,最大限度征集各族群众的意愿,在充分考虑被培训者需求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相应的“订单式”培训,争取培养一批落实一批,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第四,开展“互联网+社区培训”,以信息化手段打破社区空间限制和被培训者的时间限制,帮助一些已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的社区居民实现重新择业的愿望,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社区文化之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外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从未停止。培养社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不仅是一种文化立场和态度,更是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考。城市社区要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并包容民族文化多样性才能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文化共享才能自觉交融。首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育机制。要让各民族群众从内心深处自发摒弃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极端、糟粕的思想,让各民族群众明白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维持国家稳定、边疆安宁的重要方略,引导各民族群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与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做斗争,自觉抵制一切分裂、极端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帮助社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例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可以通过居民公约的方式搞好社会教育。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文化活动促进族际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共享各民族文化,增进社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例如,社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作宣传标语和横幅,并以各民族服饰、乐器等元素制作墙绘,以数字生态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升级,突出和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将其融入各族群众的社区生活中,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最后,以各民族文化互动培育深层次的民族交往。社区应定期举行各类集体性活动,为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培养良好的社区关系和邻里情谊。可以设立图书阅览室和音像室,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学习知识文化的场所,提高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素质,从自我内心深处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其能自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激发各民族交往的内生动力。

(五)树立底线思维,铸牢社区法治之基

法治化治理是社区行政主体运用社会规制等手段开展的一种社会运动,因而在社区治理各主体应当树立底线思维,铸牢社区的法治之基,实现从行政管制到社区共治的价值目标。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社区法治教育。第一,做好社区普法宣传教育,提升社区群众的法治意识。将社区治理作为践行法律的社会场域,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制度、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制度等,做好相关的制度保障,落实社区各治理主体的责任,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保障服务。第二,组建应急事务领导小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社区领导小组应将群体性事件作为社区治理的重点对象,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形成相应的工作处理流程。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时应始终秉承着“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偏不倚按客观事实对问题进行回应,将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落到实处。第三,加强社区居民参与,提升社区群众的归属感。居民参与社区法治建设能够有效地监督社区各行政主体的行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说服力。社区居民参与能促使自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明确社区办事的各项章程,构建良性互动的社区。因此,要推动社区群众全员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培养居民自治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工作,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提升各民族群众幸福美好生活获得感,是对政府城市管理规律的有益探索。本文以万秀村为例,论述了该村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由空间嵌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全方位嵌入,社区群众从“嵌入”到“融入”,社区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得到充分彰显,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是对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有益探索,这种探索是国家顶层设计与社会实践交互的推动过程中,构建与中国治理相适应的基层治理模式的一种选择,也是从深层次形塑社区各族同胞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可行之策。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